•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保险信托 > 评论:富贵“险”中求 野蛮又何妨
  • 评论:富贵“险”中求 野蛮又何妨

    时间:2017-01-23 00:17:16  来源:  作者:

    要盘点资本市场上的热点话题,自然绕不过一个关键词:险资。它一度是稳健投资的代名词,而如今却成了媒体和上市公司口中“门口的野蛮人”。不得不说,来势汹汹的险资虽然让监管部门头痛,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提升。

    要说2016年资本市场上最耀眼同时也最具争议的明星,险资当之无愧。从2015年宝万之争开始,险资在去年继续以凶猛之势进入股市,攻城略地,包括万科、格力、南玻A等多家企业以及民生、浦发等多家银行成为举牌目标,这不光引发了标的企业的恐慌,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经在去年年末的一次会议上言辞激烈地不点名批评险资“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你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这根本不是金融创新。”

    刘士余口中的“你”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即在资本市场上频频举牌的宝能、安邦、恒大、国华、华夏、生命以及阳光七大险资,除了证监会,保监会也在大力整顿险资凶猛举牌的背后元凶――万能险,保监会先后对前海人寿、东吴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等多家万能险整改不到位的企业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三个月内不得申报新产品等整改措施,这一举措可谓是釜底抽薪。

    证监会和保监会联手出击,终于让上市公司可以松口气了。近日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发布声明称,欢迎深圳地铁集团投资万科,愿共同为深圳及万科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宝能是财务投资者,目标是保经济利益不受损。宝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姚振华表示,自己这一年“太辛苦”。“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干的都是踏踏实实的事。天天都是5+2、"白加黑",一心只是想把保险公司干好,给保民挣点钱。”而同样凶猛的前海人寿也开始低调,在连续增持格力电器(000651,股吧)之后,前海人寿承诺,未来不再增持,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策略逐步择机退出。

    在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双重压力之下,保险系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渐渐低调。但故事显然没有结束。首先,正所谓英雄不论出处,然而万科董事长王石却公开表示,不欢迎民营资本成为万科大股东,言外之意自然是认为民营资本过于“草莽”,事实上的确有观点认为民营资本举牌上市公司对市场和企业都有一定的负面性,而且持有这种论断的人还不在少数。在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这样的论点有点过偏。资本的确是有温度的,但它的根本属性是逐利,虽然这听上去有点残酷,但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所有资本,不论出身,一律平等,利润为其根本追求。

    因此,险资对于资本市场带来的震动和影响用“载入史册”来形容不为过,它给上市公司上了一节生动的公司治理科普课。以宝万之争为例,被举牌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实际控制人缺位,而且在面临野蛮人敲门的时候,经营管理层和股东缺乏有效的沟通,这都是致命硬伤。有万科这一前车之鉴,据统计,有600多家上市公司已经修改了公司章程,设置了反敌意收购条款,开始注重创始人权益的保护。不论是否野蛮,险资都可以说是国内上市公司治理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鲇鱼”。另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宝能的收购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保险、券商和银行理财等正规金融机构,而并非所谓的草根。

    当然,这并非是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背后的风险可以忽略。事实上,通过层层的结构化设计,宝能举牌的资金杠杆系数非常高,王石认为甚至有20倍之高。当然到底有多少倍,监管层其实也没有底,因为结构化设计带来的难题就是很难层层穿透,寻找到最后的投资人,这与当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分类监管框架有很大关系,无法形成监管的合力,这也是影子银行让监管层头痛的地方。在“宝万之争”尘埃落定之后,监管层是否也该反思当前的监管模式下,市场存留太多灰色地带?

    另外,最重要的是保险资金为何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根本原因还在于资产荒。对于追求稳健、长期投资的保险公司来说,找到与负债相匹配的优质资产很不容易。“手里握着数百亿现金不知道该花到哪里”是这两年保费蹿升的中小保险公司幸福的烦恼,所以扎堆举牌上市公司。近日一家曾经陷入举牌漩涡的保险公司高管也透露,正在寻找替代的投资项目,包括建设工业园区、涉足物流地产以及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方面出击,而不再频频举牌上市公司。在监管层施压之下,保险资金开始主动寻找新的出路,或许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