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保险信托 > 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时间:2017-01-17 05:38:00  来源:  作者: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调研报告: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保险行业首份就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进行全面、广泛和深入调研的报告,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调查内容真实反映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在长期护理服务及其保障方面的诉求以及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并且为未来长期护理体系建设描绘了较为完整而生动的蓝图。

    家庭老人护理负担加重报告指出,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统筹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将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为了保险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也为了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养护和保障的关注度,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团中央于2016年7-9月开展了“大学生保险责任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包括503所高校、20452名大学生的志愿者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调研,收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数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课题组委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了这一调研报告,从“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保障需求和发展问题。

    据了解,长期护理是指长期生活无法自理的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性的个人和社会服务。调查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另外,79.9%家庭的主要护理服务提供者为配偶、子女或亲戚,第三方服务占比仅为21.1%。此外,在53%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提供的护理时间占比大于50%,家庭成员护理时间小于30%的家庭占比仅为18%。

    从护理费用来看,22%的家庭由于是家人提供护理服务,没有相关费用支出;而在有护理开支的家庭中,大多数每月服务费用集中在低于1000元和1000-3000元这两个水平,占比分别为31%和28%,每月费用达3000元以上的仅为18%。虽然整体费用水平不高,但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老人自己或家庭支出,公共保障及商业保险等第三方支付的比例很低,其中能得到基本医疗或养老社会保险支付的人群占比仅为21%,能得到商业保险支付的比例更是不足4%。

    报告指出,受“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护理保障体系和专业护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失能老人的护理重担主要落在家庭成员身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抚养需求将持续上升,传统护理模式必将给整个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长期护理保险普及率较低

    本次调研特别调查了30-60岁的人群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度以及未购买的动因。在受访的成年人中,未购买原因按照重要性由强至弱排序分别是:“我还年轻”(占比24.2%)、“我很健康”(占比17.3%)、“产品价格太高”(占比16.2%)、“将来可以依靠子女、社保或房产套现”(占比14.3%)、“有经济实力购买专业护理服务”(占比13.5%)、“产品性价比太低”(占比9.2%)及“产品没有配套护理服务或机构”(占比3.9%)。

    专家指出,长期护理保险与普通医疗保险的不同点,是由于大多数人因衰老而进入护理依赖状态,一般不可能治愈或立即康复,所以护理保险的保障期限一般较长,往往为10年以上,需要前期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才能保证投保人老年后的护理费用。因此,趁自己年轻、健康时投保长期护理保险是最为合理和划算的选择,而年龄越大,健康风险越高,保费也就越贵。然而,调查显示,由于许多人长期风险规划意识薄弱(选择“还年轻”)、或对自己健康状况过于乐观(选择“我很健康”),导致长期护理保险在成年人群中普及率很低。此外,价格太高也是阻碍许多成年人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相当部分人群对商业保险需求较低,认为自己将来可以依靠其他保障或筹资手段(包括子女、社保、房产、经济收入等)来获得护理服务。

    调查还显示,促使成年人购买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保障功能”,人群占比达38%;而“投资储蓄功能”次之,占比22%;其他原因依次是“保费便宜”(占比18%)、“看重对应护理机构”(占比14%)。报告指出,这一结果说明对于真正有购买力的人群来说,对未来护理费用的保障功能仍是他们最重视的因素。此外,保费水平和配套护理资源也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业护理保险的重要因素。

    报告显示,在保姆/钟点工、养老院、福利院、社区护理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模式中,家政机构服务占比最高,达48.2%,因此,由家政人员提供的定期或非定期上门服务,是目前我国第三方护理服务的主要形式。调查显示,家政机构服务以协助进食(占比60%)、洗澡、做饭、清洁(以上占比均为40%)等生活照料性和家务性活动为主,协助看病吃药、轮椅转移等专业性较强或较为繁重的服务项目占比较低,仅为25%。从服务时间来看,多数家政护理服务时间较短,大都不超过一年,而3至6个月与6至12个月的占比分别为26.9%和33.8%;持续时间达2年以上的占比仅6.4%。这些结果表明,家政机构所能提供并不是完全专业的、长期性的护理服务,在照料失能老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方面很可能力不从心。

    调查显示,家政服务人员平均年龄为39岁,35-44岁服务人员占比最高,为38.6%;其次是45-54岁,而34岁以下的服务人员占比较低。这些服务人员中拥有2年以上服务经验的资深员工占比较低,约为29%;服务年限超过2年的人员主要集中在35-54岁的年龄段。由此可见,包括老人护理的家政服务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较低,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护理经验的积累,充分体现了人们常说的“好保姆难找”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家政服务机构的发展诉求,调查报告从客户满意度低原因和环境障碍这两方面分析其内部和外部问题。结果显示,“收费过高”(占比27.5%)、“护理人员不专业”、“护理人员不尽心”(两项占比均为25%)是客户对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而“房租等运营成本过高”、“公众不愿意接受外人护理”、“政府没有支持政策”则是制约其发展的三个主要外部原因,占比均为22%左右;“找不到合适劳动力”、“缺乏护理行业标准”则排在其次。

    长期护理制度亟待完善

    最后,报告就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建设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试点和推广,重点关注特殊弱势人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特别是高龄老人群体规模上升带来的挑战,为减轻传统的家庭养老护理模式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建议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此外,针对我国“未富先老”、“少子老龄化”等特殊挑战,特别关注高龄老人、无子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重度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通盘考虑,因地因人施政。

    二是推动“医养结合”的护理养老模式。调查显示,老年人一旦进入中度生活依赖状态,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护理费用都会显著提高。为提升社会护理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结合近年来国务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要求,把“大健康”理念引入长期护理领域,突出健康预防、康复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的树立,尽量减少或延缓失能状态的发生,以动态的视角,科学地管理老年人群的健康发展曲线。“医养结合”的护理模式应突出“护”和“养”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中覆盖,更要引导老年人保健服务的使用,仿效“管理式医疗”的理念,建立“管理式养老”的模式。此外,要基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将健康养老的概念与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保险产品结合起来,降低未来疾病和失能的发生概率,减轻对医疗护理的依赖,以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预期寿命、而不是以降低赔付支出为目的。

    三是多管齐下打破专业护理市场发展怪圈。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在第三方专业护理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民众支付意愿低,并且以家政机构为代表的护理机构面临运营成本高、社会认同度低、人员素质低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这些挑战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对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偏好,使他们对第三方专业服务的支付意愿偏低,有效需求的匮乏就会增加服务机构吸引高素质就业人员的难度,进而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使真正有专业护理需要的老人得不到满足。这反过来又会强化消费者关于护理机构“收费太高”或“护理人员不专业”等印象,形成一个“护理服务市场怪圈”。与此同时,运营成本高、政策性准入门槛等原因,使服务机构难以降低服务价格,又加剧了这个怪圈的恶化。为打破这一怪圈,建议通过“加强筹资”、“优化模式”、“建立体系”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着力提升专业护理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具体包括:首先,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及建立过程中,将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最为迫切需要的、或需求缺口最为严重的服务模式及机构优先纳入护理保障范围,提升对它的筹资及支付能力,以需求拉动供给的发展。其次,鼓励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利用各类服务机构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民众需求,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比如,可以结合许多老年人既希望得到护理服务专业、又愿意在家中养老的需求,加大对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投入,新建或改造居民小区的各类服务场所,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站点,或利用众多家政机构的服务网络,引入专业服务团队,并对现有家政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和素养培训,将其从普通的保姆或钟点工改造为具备一定资质的护理人员。此外,加强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包括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多方资本对养老及护理服务体系进行投资,并通过构建专业教育、在职培训、职业等级标准等方法,推动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四是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双向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调查发现,阻碍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普及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缺乏长期风险规划意识、保险价格太高、内在保障需求低,因此,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保险行业在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群的长期风险保障意识方面加强努力,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强民众对未来养老和护理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2015年出台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等。调查也发现,对于真正有购买力的成年人来说,对未来护理费用的保障功能仍是他们最重视的因素;其次是投资储蓄功能、保费水平和配套护理资源。因此,保险行业必须致力于改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结构和定价方法,合理降低保费水平,使真正需要护理保险的人能“买得起”、“买得值”。同时,加大对消费者态度的跟踪和研究,开发结合风险保障、投资储蓄、护理服务的综合性产品,并提升产品性价比,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护理保险需求。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