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保险信托 > 险企“联姻”医疗业 筹谋建立完整健康产业链
  • 险企“联姻”医疗业 筹谋建立完整健康产业链

    时间:2017-10-10 00:25:19  来源:  作者:
    险企“联姻”医疗业

    近年来,保险公司与医院、医疗产业不断“亲密接触”。险资不仅持股、兼并、购买医疗机构,还深入医学研究项目和医院自身建设,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分析人士表示,保险业与医院的深度合作是“双赢”,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探索险企、医院、院校合作新模式

    9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与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召开了医院管理建设科研项目研讨会,并公布了首批由“招商信诺医学管理基金”支持的医院管理建设项目。据悉,医院管理建设科研课题申报自6月底正式启动以来,收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13家附属医院选送的申报课题共68个,管理基金将对30个第一批立项课题进行资助,其中优先立项项目5项,每项资助2.5万元;一般项目10项,每项资助1.5万元;培育项目15项,每项资助1万元。

    据介绍,“招商信诺医学管理基金”由招商信诺人寿于今年6月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无偿捐赠人民币50万元,用于资助该校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的自身建设、医学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该科研课题项目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更可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实践交流,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招商信诺健康险负责人周烨在会上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稳步推进,健康服务呈现巨大发展空间,医院和商保企业无疑是共建全民健康新生态中的两个重要主体。

    据了解,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在国外,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效率,让人们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商业保险与医院紧密结合的管理式医疗也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健康险开展“健康管理”,在为客户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能有针对性地维护、促进和改善健康,降低发病率,帮助客户更方便就医。

    总体而言,海外的保险公司可通过对医疗机构的供给行为和患者消费行为的主动管理,克服医患关系中的市场失灵。而近年来国内健康保险与医疗健康的融合趋势正在形成,险企如何更好地与医疗服务方合作,成为各大健康险公司寻求突破的重要着力点。

    周烨介绍,招商信诺借助股东美国信诺的健康医疗网络,目前在全球已与超过100多万家诊所、医疗机构和健康保健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内已与覆盖54个城市的680多家医院建立了直付合作关系。“此次与交大医学院及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的合作,也希望可以充分运用全球先进经验结合本土服务,探索本土化中国医疗合作新模式。”

    “保险+医院”成风口

    近几年,保险业对医院的“青睐”有目共睹。今年6月11日,泰康保险集团旗下首家集医、教、研一体化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完成更名揭牌。项目一期、二期总占地约400亩,成为南京东部地区惟一的大型三级医院。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前身为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2015年9月由泰康保险集团和南京鼓楼医院共同投资设立,并于2016年4月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阳光融和医院是国内第一家由险资主导管理的医院。阳光保险集团旗下的阳光人寿目前持股51%,潍坊当地最好的三甲医院潍坊人民医院持股49%。另外,中国人寿注资了淄博市中心医院。

    业界普遍认为,险企对医疗产业的热情来自政府的推动。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投资医疗服务业。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支持社会资本创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政府鼓励居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养老的补充。

    除了投资、收购医院,近期,保险与医疗的合作更是创新频出。7月27日,泰康粤园门诊部与广州市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局签署协议,正式获得医疗保险服务定点资质。至此,泰康之家粤园养老社区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具备医保资质的大型医养社区。

    据介绍,粤园社区医保服务于8月2日正式开通。社区居民定点(医保)粤园门诊部之后,凭社会保障卡或医保卡就诊,享受医保统筹支付待遇。医保定点大大减少了社区居民的就诊费用,也极大化解了繁琐报销的难题。

    关于商业保险如何与医疗机构进一步、更紧密地合作,周烨举例,招商信诺人寿近年来一方面积极探索商保企业与医学院、医院紧密结合的大健康交流平台,为行业资源的快速整合搭建舞台,达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通过衍生一些创新医疗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打通医疗服务各环节,让保险公司从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的被动赔付者转变为介入医患关系之间的“第三方”,实现商业保险与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有效衔接。“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医疗费用保障之外,更多的是提供服务衔接和就医引导的保险产品,为患者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极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筹谋建立完整健康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世界潮流来看,商业保险和医疗产业的结合是先天性的,商业保险是医疗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和管理者。在当前医疗改革环境下,也需要一些新生力量来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保险公司加大投资医疗产业或控股医院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量,首先,与医院合作可以降低险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如在医疗保险赔付方面,保险公司不具有话语权,造成很多医疗费用开支不受控制。而与医院合作之后,保险公司就能控制医疗机构的过度医疗,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其次,提升保险公司现有服务水平。“对医院来说,来看病的都是病人。可是,站在保险公司角度,很多都是医疗保险的客户。”王稳表示,保险公司和医院达成深度合作后,在医疗体系中能享受到很多优质资源,比如绿色通道、知名专家会诊等,通过这些患者急需的服务,保险公司客户的黏度明显提升,营造良好的口碑,继而带来更多的优质客户。第三,从长远来看,保险公司加大投资医疗行业,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给予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医改等。

    王稳介绍,近年来,监管层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医疗产业,发展多样化医疗健康保险服务。目前,与医院的合作不仅限于专业健康险公司,更多是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寿险公司牵头,有助于改善办院条件、加强医学研究力量,提升国内医疗产业实力。“比如,医院有了保险资金的支持,可以专科向全科发展,小医院向大医院发展,区域性医院向全国性医院发展。”

    同时,王稳也指出,目前国内专业健康险公司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营已有了很大改善。“总的来看,经过几轮经营周期,国内专业健康险公司已经逐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承保面不断扩大,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