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 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深度观察·细看产业新亮点①)
  • 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深度观察·细看产业新亮点①)

    时间:2022-09-07 14:42:00  来源:  作者:

    位于重庆的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两江智慧工厂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位于重庆的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两江智慧工厂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生产车间,新能源汽车接连下线;分拨中心,物流装备作业繁忙;沙漠戈壁,光伏蓝板格外醒目……今年以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一些行业逆势而上,表现亮眼。今日起,本版推出“细看产业新亮点”系列报道,聚焦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光伏等行业,对这些亮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编  者 

    3月10.43万辆,4月10.60万辆,5月11.49万辆,6月13.40万辆,7月16.25万辆……自今年3月停售燃油车以来,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连续5个月单月销量超过1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自2020年7月以来,已连续25个月实现正增长,即便在汽车月销量下滑的今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保持了40%的增长。

    两年多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热销的原因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破解的举措又有哪些?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

    进入规模化、高质量快速发展新阶段

    重载AGV(自动引导运输车)装载着白车身在总装线工位上自主穿梭,自动“配餐车”将精准分拣好的零部件自动送至生产线旁,数百台机器人用全新铝合金点焊等9种领先连接工艺将覆盖件与车身高质量连接,MO360(生产运营360)系统通过软件和网络把硬件设备与云端连接,让生产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查看生产状态和相关数据……走进投资119亿元打造的北京奔驰顺义工厂,一辆辆全新奔驰纯电动豪华轿车EQE接连下线。

    不只是梅赛德斯—奔驰,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加大了在我国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度。今年6月23日,宝马首款纯电动中型运动轿车——全新BMW i3在总投资150亿元的华晨宝马里达工厂投产;2024年,投资26亿欧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投产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豪华纯电动汽车。今年以来,本田、丰田、日产、别克、凯迪拉克等合资品牌11款新能源车型陆续上市,中国品牌车企投放的新能源车型更是多达35款。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万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033.4万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65%。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1.6%。

    市场驱动越发明显。“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限购城市渗透率达到32.9%,非限购城市达到20.3%,既不限购也不限行的城市达到19.4%。”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说,在非限购、非限行城市,近1/5的消费者自愿购买新能源汽车,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已经真正起步。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已达80%,新能源汽车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市场驱动为主的新阶段。

    中国品牌地位提升。上汽10.6万辆、吉利3.2万辆、广汽埃安2.55万辆……7月,国内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增长;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创车企单月销量也超过1万辆。今年前7月,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84.5%,其中,新创品牌占比17%。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去年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今年上半年,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

    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高电效率达95%、百公里能耗低至12.3千瓦的新一代超集电驱,5分钟即可加热20摄氏度、全球首创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性能提升70%、体积降低70%的自主知识产权整车域控制器,量产首发自主轿车氢燃料电池系统……7月25日,国内首款搭载纯电、增程、氢动力全电动力的新能源汽车长安深蓝SL03上市。

    “长安深蓝共计申请专利超过1300项,涵盖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化等多个领域,其中仅电池、电驱、电控‘三电’领域,就超过千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

    中国企业2021年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3万件,占全球比重达到70%;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动力电池技术世界领先,2021年累计装车量全球第一。

    量产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全球最高的300瓦时/公斤,无钴电池达到240瓦时/公斤,半固态电池接近量产状态、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0瓦时/公斤,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提高到400公里以上。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4.5吉瓦时,同比增长143%,占全球总装车量的52%,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六席。

    ——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等创新技术实现突破。

    “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油电一体化整车架构、“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体架构、吉利浩瀚纯电架构、长城第四代电子电气架构、埃安2.0纯电专属平台、长安智能汽车超级数字化平台SDA架构……中国品牌车企进入架构造车新时代,不仅助力企业提高零部件通用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性能,更大大提升了新车上市速度。

    ——激光雷达、国产芯片、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

    最远定制探测距离可达2000米、尺寸还不到一块普通红砖的尺寸……日前,深圳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最小尺寸的1550纳米光纤车规激光雷达。

    “1550纳米激光相对于人眼安全的阈值,相比目前普遍应用的905纳米激光,可探测更远距离,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和更充足的安全冗余距离。”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小波介绍,公司研发团队历时3年,自研自产了光纤激光器、10多种高功率核心器件以及生产光纤器核心器件的自动化设备,攻克了激光雷达“卡脖子”技术。

    目前,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我国主导的LTE-V2X通信标准实现国际引领,V2X底层通信模块技术国际领先。全国已开放道路测试里程超过5000公里,发放测试牌照900余张,安全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场景已经率先应用,开展规模化载人载物的测试示范。

    补短板、提品质、降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增势明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要强化上下游协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1年初至今,由于车用芯片供应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新能源汽车企业经营利润有所下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资深首席专家周荣表示。“上游企业应理性定价,才能维持整个产业链长期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说。

    辛国斌认为,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能力、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等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充换电设施要加快建设,动力电池涨价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已经明确表示,要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同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驱动,推动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一些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以激励政策为依托,完全依靠市场力量驱动快速发展的格局仍有待进一步形成。”徐长明解释说,当前,一台新能源汽车产品依然能享受差不多1万元补贴,加上购置税减免、消费税免征,售价30万元左右的车型累计优惠在5万元左右,售价15万—20万元的车型实际可享受优惠2万元左右。

    “尽管有关部门明确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继续免征,企业还是要尽快把成本降下来。”徐长明举例说,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技术创新,用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电芯达到了高镍三元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了降本增效,“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谁能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谁就可能成为胜出者。”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提升供给质量、加快绿色转型等任务。辛国斌列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安全防护、低温适应等性能水平,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使用;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服务功能,持续提升驾乘体验,催生更多购买需求;适应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提升汽车产业链全链条、全周期的绿色低碳水平等。(记者 王 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第 18 版)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