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内蒙古新闻 > 携手共筑爱的天空
  • 携手共筑爱的天空

    时间:2017-06-01 21:47:04  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  作者:

    s_22305_14604

    商都县社区党员为留守儿童送去香甜的粽子。

    s_22305_14605

    众邦志愿者看望谢臣小学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本可以在父母的怀抱里,享受美好的童年,却因父母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

    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愿意待在学校,“在学校可以和同学一起玩”、“学校比家里热闹”,这是孩子们的无奈。

    因为渴望,他们又期待每个假期,也许能在小小的出租屋里与父母团聚,那里有家的味道,“再远也想去”,这是孩子们的愿望。

    因为思念,相片和电话是他们的寄托,总会翻翻父母的照片,电话一响,飞快地跑去接,生怕错过了每一次通话机会,“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这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电话是他们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妈妈,最近忙吗?我好想你,想让你一起陪我过六一儿童节,不过你那么辛苦,还是别回来了,我让姥姥陪我过吧!”集宁区北辰小学三年级的韩佳在学校布置的一篇日记里倾诉着对妈妈的思念。

    韩佳的父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后来改嫁,现在张家口打工,每年只有在春节和放假时才能见上一面。

    只有10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懂事许多,乖巧得让人心疼。“从记事起,我就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姥姥爷对我很好,尽可能让我吃好的穿好的。”韩佳说,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所以姥姥姥爷很辛苦,我不忍心看着年迈的他们忙前忙后地照顾我,更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不管学习多紧张,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多干一些家务活。

    虽然两位老人照顾得很好,但出于对母亲的思念,韩佳会时不时感到孤独。她特别珍惜与妈妈在张家口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韩佳都会去,可团聚过后的离别最难受。每次送她回来上学,妈妈的眼里都噙着泪水。“看着妈妈哭,我也哭得特别厉害……”韩佳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妈妈多回几次家,多看我几次。

    7岁的师宇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和他们通电话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哭。”师宇涵说。

    像韩佳、师宇涵一样的留守儿童在我市还有很多,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由于路途遥远,除了一年中难得的几次见面,孩子们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电话来实现。

    谢臣小学五年级的孙鹏,父母也常年在外打工,他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我和爸爸妈妈经常通电话,一般都是放假,他们很爱我,只要回来,就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孙鹏掏出手机说,父母为了方便联系他,去年特意给他买一部手机。

    与他们不同,在12岁的王浩心里,一年才能见一面的父母,是他最熟悉、最牵挂的“陌生人”。

    和别的留守儿童一样,王浩也靠电话和父母联系。但是冰冷的电话、重复的话语,已经承载不了日渐疏远的亲情。

    “平时给父母通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如何?什么时间回来?”这样的电话交流,让经常见不到父母的王浩渐渐变得不再对父母倾诉心里话,不再对着电话撒娇。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王浩喃喃地说:“习惯了。”

    但是王浩也告诉我们,“有父母管着”在其他伙伴看来是一种束缚,但是在王浩眼中,这反而是令人羡慕的。“伙伴们不愿被父母管教,但是我很羡慕。”我们想,王皓很需要父母的爱,只是,这些爱,不在身边,在电话那头,在漫长的等待中。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童年是人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也是身体成长、情感培育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其中,亲情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尤其显著,长期与父母分离,会造成关爱缺失、亲情淡漠。

    在采访过程中,这些可爱、聪慧的孩子们,有着不同于他们年龄的成熟与坚韧,但问到儿童节最大的心愿时,异口同声地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期盼的话语中透射出的,是他们对父母的爱与思念。

    孙鹏特别想爸爸妈妈,尤其“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希望父母带他到游乐园玩。但问及是否跟爸爸妈妈说过他内心的想法时,他却摇摇头说:“没有。爸妈在外面挣钱很辛苦,他们来回的路费,都够我一两个月的生活费了,所以他们还是别回来了。”

    十二岁的师佳利今年读五年级,三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和他联系,父亲在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打工,姐姐在集宁一中念书,平时由奶奶和大爷照顾,大爷患有哮喘病,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打工挣。懂事的师佳利所期待的儿童节,不需要游乐场,不需要美食,只需要爸爸来到自己身边。“我去过爸爸打工的地方,工作环境特别差,看到爸爸又苦又累,我立志要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挣上钱,要在集宁给奶奶、爸爸买楼房,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课间,师佳利向记者悄悄吐露他的理想。

    在儿童节给妈妈写日记的韩佳告诉记者,她只想和妈妈在一起,虽然妈妈做的饭一般,但还是想吃妈妈做的饭。“儿童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能够回来陪我,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说到这里,韩佳的眼泪滑落,低下头。

    翁倩今年儿童节将登台表演节目,但她知道,最期待的观众——妈妈是不会出现的。“妈妈不可能从河北回来看我,因为她太忙了,她都没有陪我过一次儿童节。”翁倩的双眼湿润了,最近6年,她每年只能在过春节的时候见妈妈一回。

    王浩的心愿和别人不太一样。父母不在家,家里还有比他小的弟弟,他就像个小父母一样照顾弟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回来给我们洗衣服、做饭。”王浩说。

    ※亲情缺失亟待关注※

    师佳利的老师陈启蒙告诉记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里却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比同龄人更为成熟,更懂得体谅父母。而且每每看着这些孩子,我的心就揪着疼,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温暖,特别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有的孩子把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容易冲动;有的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一旦听到伤害的话语,就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有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形成儿童孤独症。陈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心,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些关爱和呵护,这比挣钱,更有价值!”

    “我们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开辟了宿舍专区,进行寄宿制管理,做到让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家长在外打工放心。”谢臣小学柳校长说,近年来,留守儿童成了备受关注又异常沉重的社会问题。政府、群团组织、社会人士等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如:建设儿童家园;开设免费亲情热线,实现孩子每周能与父母通话一次;由退休教师或社会热心人士充当爱心妈妈,代管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让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得到抚慰。然而,社会的关爱并不能取代亲情的温暖,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应该好好教育父母如何正确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

    对于留守儿童父母而言,改善生活条件,供子女读书是其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外务工的艰苦经历使他们中的许多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子女能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竭尽所能,但却忽视了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爸爸妈妈给予情感上的满足。但在外的父母往往更关心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身体状况,这种“含蓄”的情感交流方式,让孩子逐渐学会了掩饰自己,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在他们有记忆的日子里,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当问孩子是否说过爸妈我想你,我爱你们时,他们显得特别不好意思,迟迟不肯说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人能够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因此,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十分必要,如家庭亲子教育。通过教育使外出家长学会如何正确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帮助监护人解决与留守儿童交流中所遇到的困境和迷惑,从而改变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状况。

    ※孩子们需要社会各界营造关爱氛围※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不可回避的是留守儿童中辍学、在学校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人的观点里,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的代名词。实际上,留守儿童中不乏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经常被他们的辛酸经历、聪慧懂事和善解人意所打动。

    最希望考个好大学,让父母过好的一点,别再那么辛苦。这些孩子们虽然还小,但对自己的未来已经开始思考。他们有的期望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的希望成绩好点,让父母开心;还有的压抑自己想要父母回家的冲动,希望爸爸妈妈在外平安、身体健康。

    城里孩子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父母会给准备各种礼物,要不就是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而问及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在“六一”儿童节有没有给孩子准备礼物时,他们略显不好意思地笑了,显然忘记了这个属于孩子的特殊日子;问孩子们,父母有没有在“六一”儿童节打来电话时,他们中的大多数腼腆一笑,不做声了。

    “六一”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特殊节日,希望在这一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父母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同一份快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