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内蒙古新闻 > 草原文化中的“活化石”——科尔沁民歌
  • 草原文化中的“活化石”——科尔沁民歌

    时间:2017-04-01 13:14:34  来源: 兴安日报  作者:

    下乡演出,民歌是必不可少的

    民歌比赛现场

    对于艺人来说,没有舞台,也可以倾情一首

    民间艺人

    一曲《赞歌》唱红大江南北,殊不知其曲调正来自科尔沁民歌《正月玛》,而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则借鉴了科尔沁民歌《韩秀英》的诸多元素。世世代代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科右前旗牧民们把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融入歌曲当中,不仅表现在旋律形态方面,还体现在歌曲内容的深刻寓意中。这就是科尔沁文化的瑰宝、草原文化中的“活化石”——科尔沁民歌。

    科右前旗的科尔沁民歌旋律婉转动听、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加工,科尔沁民歌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科右前旗大地传承发展、绚丽绽放。

    科尔沁文化的瑰宝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尔沁民歌自然在许多方面与其他民族的民歌有着一定的共性特征,如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意愿、自然纯朴简洁的表达方式等。除此之外,科尔沁民歌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科尔沁民歌从总体上划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基本类别。“长调”(乌日图音道)、“短调”(包古尼道)最具音乐形态上的概括性与演唱方式上的区别性,这是科尔沁民歌的本质。这种独有特质使科尔沁民歌的体裁不仅限于内容的罗列,重要的是通过体裁分类找出其音乐上的逻辑性、词意内涵的关联性,在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具有本质性的“内核”。

    由于科右前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较早成为内蒙古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蒙汉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创造,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歌。这些民歌是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至今传唱不息,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短调民歌和长调民歌并存、抒情和叙事并重的特色在蒙古民歌中独树一帜,成为草原文化的瑰宝。它优美的曲调,体现了科右前旗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个性品格;真实、生动的内容,表现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形式和内容在情感流动中完美结合,体现了蒙古族追求和谐的审美精神,热爱自由、追求和谐、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在民歌中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震撼力。欣赏一首悠扬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犹如痛饮一碗醇厚甘甜的马奶酒,酣畅淋漓,令人陶醉。这就是蒙古族民歌能够传承至今乃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审美支持。

    发扬是最好的保护

    科尔沁民歌分布区域包括兴安盟、通辽市全部和赤峰市的一部分地区,即大兴安岭以南地区。科右前旗是科尔沁民歌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生活在科右前旗的蒙古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科尔沁民歌等蒙古族说唱艺术底蕴十分深厚。对于蒙古族这样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来说,民歌乃是最生动、最简便、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一部蒙古音乐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蒙古民歌的历史。

    科尔沁民歌在科右前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这里,喜日佳节、大事小事,当地蒙古族群众都会用歌唱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村屯套卜、田间地头、城镇社区、街心广场,到处都是歌的海洋。

    为打牢科尔沁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科右前旗创新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出作品、推人才、塑名牌节目,用艺术个性支撑“文化强旗”。先后出版发行了民歌集《科尔沁蒙古族民歌100首》及文史丛书《札萨克图民歌与民间艺人》。自2010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七届“札萨克图民歌业余歌手大奖赛”,对于充分挖掘民歌人才、更好地发扬和传承科尔沁民歌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右前旗有“乡土歌星”千余人,有各阶层民歌歌手几千人之多。其中,自治区级科尔沁民歌代表性传承人3名,兴安盟级科尔沁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5名,旗级科尔沁民歌代表性传承人24名。这些民间歌手和代表性传承人借助各类节庆活动,经常深入民众中演唱。这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科尔沁民歌的流传和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在传唱中,民歌艺术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歌曲,并且在世世代代的继承流传过程中,把它们雕琢得如同璀璨的宝石一般,群众的智慧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闪烁着耀目的光辉。

    白音都冷的民歌传承梦

    在草原深处的乌兰毛都苏木,每年都要举行“札萨克图民歌业余歌手大奖赛”,这让科尔沁草原的孩子白音都冷儿时的梦想也变成现实。

    1974年,白音都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里。他的姥爷是札萨克图(科尔沁)长调民歌家族的后裔,过去是为札萨克图王府孛儿只斤氏贵族王爷唱歌的长调歌手。而他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长调歌手,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音都冷自幼跟随姥爷和母亲学习演唱技艺,并且学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科尔沁长调民歌,从小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儿时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站在舞台上,将这种草原瑰宝展示给更多的人。

    在姥爷和母亲的熏陶下,白音都冷对科尔沁长调民歌的精髓有着很深刻的领悟。为更好地弘扬传承科尔沁长调民歌,牧闲时节,白音都冷就在草原上组织小型科尔沁长调民歌演唱会,尤其是对儿子满都呼及喜爱民歌的年轻人进行口传心授式的传承。通过长期的影响,使周边爱好科尔沁长调民歌的牧民越来越多,如额尔敦陶特格、图雅等人。白音都冷对本地区科尔沁长调民歌进行收集整理,经常和家人及民歌艺人进行研究探讨,自筹资金购买演出服饰,并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

    2012年4月,白音都冷被确定为第二批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0月,他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以来,音乐界普遍认为科尔沁地区无真正意义上的长调民歌,或者科尔沁地区长调已消失。正是因为有像白音都冷一样的一群人的努力,人们发现在科右前旗北部乌兰毛都草原上,仍然有像白音都冷这样的民间歌手,在传唱着古老的科尔沁长调民歌,并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于广袤草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