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打造一支“生力军”助力罗屿“大港梦”
  • 打造一支“生力军”助力罗屿“大港梦”

    时间:2018-10-23 19:06:35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10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近日,满载铁矿石的25万吨级大型铁矿石船“印地希望”号靠泊罗屿港口9号泊位,刷新了湄洲湾港单船载重的最高停靠纪录,标志着罗屿港口跨入大港大船时代。

      从一片滩涂、荒山的海岛,到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码头——湄洲湾罗屿港,这里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通过填海造地打造出来的,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有三分之一是世代居住于岛上的村民“让”出的家园。随着罗屿港的开港,岛上唯一的一个村乐屿村,全村509户(约2300人)已签约362户,签约率71.12%。已拆除房屋275栋,占整岛房屋建筑面积的80.48%,签约群众已全部入住罗屿新城安置区。

      “为确保罗屿港口顺利投产,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于2016年7月抽调区、镇、村100多名骨干力量成立了乐屿村搬迁工作指挥部和临时党支部,既配备指挥长,又配备政委,有效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北岸党工委组织部部长兼指挥部政委林长新介绍,按照“后备干部优先、年轻干部优先、缺乏基层经历的干部优先”原则,将年轻的干部派到指挥部历练。

      把支部建在项目上,不仅让该区100多名被集中抽调到各项目部的党员有了“家”,更让推进这些项目有了“主心骨”和“火车头”。

      整岛搬迁不同于一般征迁,不仅要解决群众生活场所转移问题,还要做好群众搬迁后转产转业一系列事宜。鲍鱼排迁移是指挥部迎来的第一场攻坚战。

      罗屿岛周边海域共有渔排454排,整个海域放眼过去,鲍鱼排一排挨着一排。当时,清海工作正值群众将鲍鱼迁往山东度夏,家中仅剩老弱,缺少劳动力,为了服务不在家群众及时迁移鲍鱼排,由包村领导带领村干部、村民组建鲍鱼排迁移服务队帮助迁移。新当选的乐屿村主任肖军忠带上兄弟用自家的船,带头为群众免费迁移渔排,以服务化解阻力,以温情促进工作。

      鲍鱼排迁移只是罗屿整岛搬迁的一部分。此外,指挥部还要进行滩涂养殖设施及现状确认,土地、房屋、林地征收,坟墓迁移,宫庙重置,养殖物补偿等“九大战役”。办公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但大家都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为了丈量好滩涂面积,干部们要跟晨曦赶早,跟晚霞比晚,跟潮水抢时间、争地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赶潮儿”。

      攻坚期间,干部吃住在海岛,以岛为家。“平均每位干部入户50次,熟悉到连罗屿岛上的狗都不会叫了。”林长新笑着说。就是在这样团结高效的工作下,罗屿岛的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创造了“2个月内完成渔排迁移、1个月完成全岛房屋丈量”的“罗屿奇迹”。

      罗屿岛临时党支部成立的两年时间里,不仅见证了罗屿港的百年大港梦开启,也培养出了一批坚韧不拔、有担当肯奉献的党员干部。2016年7月,14名经历过罗屿岛搬迁项目一线考核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重用,15名干部获得各级各类表彰。指挥部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青年突击队”“莆田市青年五四奖章先进集体”等。

      “北岸开发区机关内的年轻干部居多,30岁以下的占44.8%,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有激情,同时也存在履历不足经验少的问题,既要留得住,也要用得好,这就需要去基层锻炼。”林长新介绍,要打造一支行动听指挥的生力军,关键要用好年轻干部,通过跟着有经验的前辈切身深入群众,总结实践经验;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中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继而充实到北岸各机关单位中,指挥部选拔的刘文建等7名干部到新的项目指挥部,马上成为业务骨干。用好一线“指挥棒”,打造一支“生力军”,为开发区的发展,储备了许多“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