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监管趋严 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趋于下降
  • 监管趋严 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趋于下降

    时间:2017-12-16 15:41:34  来源:  作者:
    摘要

    随着金融监管制度日益完善,监管措施趋严,2017年银行表外业务增速放缓,前期表外业务过度扩张带来的潜在风险趋于下降,这将有助于防止表外业务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一、表外业务过度扩张推高银行体系信用风险。一、表外业务过度扩张推高银行体系信用风险。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加大商业银行盈利压力;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迫使银行加速业务创新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存量规模居高,结构失衡。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09.16%,比上年末提高12.04个百分点。

    监管薄弱、表外业务过度扩张推高银行信用风险。首先,监管机构对表外业务管理薄弱,监管约束较弱,无法随时监控,银行存在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银行自身对于表外业务的管理存在漏洞,业务流程不合规,对相关表外业务没有制定完整明确的业务细则和行业规范,导致表外业务风险频发,个别银行发生大额票据、“假保函”案件。第三,银行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规避金融监管,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一定程度粉饰年报数据,延缓信用风险的暴露,掩盖了潜在风险。第四,承兑汇票、保函、委托贷款等业务,实质上带来资金在同业间空转,拉长资金链,增加了流动性风险。最后,金融衍生工具在银行业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刺激了表外业务的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杠杆率一般较高,盈亏与市场联系密切,市场的起伏会直接影响业务的收益与亏损,推高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表外业务扩张的主要动因是银行利用监管薄弱环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对于业务扩张和利润的追求与监管之间的矛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盈利压力,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依靠传统业务带来的收入难以满足银行对利润的追求,银行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以满足盈利需求。表外业务脱离资产负债表,受到的监管限制较表内业务少,银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拓展相应业务,满足银行对于收入的追求。

    同时,表外业务能够帮助银行释放表内的贷款空间,节约资本。基于宏观审慎管理下的宏观调控,央行对银行表内信贷资产有总量约束。银行基于追求利润或留住客户的考虑,积极寻求“类信贷”通道,转移存量资产出表。表内信贷通过包装出表,可以实现资本节约。大多数表外业务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也无规模的限制,利用表外业务有助于维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

    此外,银行业务发展不充分,现有业务不足以满足客户资金需求,也推动了表外业务发展,如为规避针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监管调控,将此类业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

    三、监管趋严,银行表外业务增速放缓。

    为化解新形势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监会自2016年起,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办法(见表1),监管的加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表外业务的扩张势头。

    在监管加强背景下,表外业务增速放缓,有助于防止表外业务的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全局风险。银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表外业务增速有所下降,其中理财余额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少增0.83万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释放部分潜在风险。

    预计未来,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收紧,表外业务的规模与增速将有所回落;担保承诺等业务的审查机制进一步完善,表外业务结构失衡现状将得到改善;“类信贷”通道业务的关闭,将减少表内业务转移出表的情况;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打破刚性兑付思路,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将进一步受限。预计未来,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收紧,表外业务的规模与增速将有所回落;担保承诺等业务的审查机制进一步完善,表外业务结构失衡现状将得到改善;“类信贷”通道业务的关闭,将减少表内业务转移出表的情况;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打破刚性兑付思路,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将进一步受限。

    文/李

    推荐阅读

    行业监测丨银行业监测月报(9.25-10.25)

    行业研究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及展望

    行业研究丨同业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关于大公: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以提供信用评级为核心业务的高端金融服务公司。总部位于北京。

    战略定位:依据人类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信用信息的多层次需求,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信用信息供给能力,创新信用信息消费模式,让人们在使用信用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信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用科学的信用信息引领信用经济社会实践。

    发展理念:坚持责任与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评级变革,用信用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创造新型信用信息消费模式,承担起信用经济时代的评级责任。

    战略目标:创新引领信用信息消费服务,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信用信息供应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公。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