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频频“变脸”的航空延误险伤害了谁
  • 频频“变脸”的航空延误险伤害了谁

    时间:2017-08-30 17:22:30  来源:  作者:

    原题:飞机延误成常态

    频频“变脸”的航空延误险伤害了谁

    保险本来应该在一些低概率、损失大的事件中发挥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延误险的设计似乎偏离了初衷,为了不贸然下架或雪藏,影响企业形象,还是应当在费率厘定、购买门槛、理赔金额、条件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延误!延误!延误!

    这个夏季,出差成了陈晶(化名)最头疼的事――因为北京频繁的雷雨天,她的航班几乎没有准点过。

    “以前延误一小时我都受不了,现在晚仨小时,对我都没影响。”如今,陈晶已经能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不仅如此,她还养成了购买航空延误险的习惯,动动手指,花几元钱在网上就能买一份。

    延误后,系统会自动把理赔金额打到她的相关账户,几十元钱虽然不多,但陈晶觉得是个心理安慰。

    但上个月中旬陈晶发现,延误险没那么好买了:有的悄悄停售了,有的购买条件变苛刻了,有的理赔金额变少了……

    其实,早在7月初,就有多位网友在微博、百度贴吧上发出和陈晶一样的困惑,也有媒体报道了微信、支付宝中单次延误险下架的情况。一个多月过去了,该话题非但没有沉寂,反而引来了更多的疑问和关注。

    雪藏下架

    单次延误险“躲猫猫”

    记者了解到,目前微信、支付宝是用户购买航空延误险非常重要的两大网络渠道。在这波由延误险停售的舆论风波中,法治周末记者首先对这两大端口的航空延误险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核实。

    在微信端,永安财险曾于2015年推出“微信版延误险”,用户只需关注名为“延误险”公众号,就能购买一份20元的延误险,因天气原因或航空管制等原因延误半小时就可获赔,赔付金将以微信红包的形式自动发放。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延误险起飞延误半小时,赔付30元;延误1小时,赔付90元;延误2小时以上,赔付210元。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多次打开“延误险”公众号,发现已无法购买该保险。对于原因,公众号给出的解释是“延误险升级中”。致电其客服,对方称具体恢复时间需等通知。

    相较于上述“另类停售”,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在售的延误险则悄悄提高了购买或者理赔门槛。

    如今年7月,众安保险才推出的一款基于微信“附近的小程序”的延误险品种――机场延误险:用户可以通过此款小程序进行快速投保,只要是在航班计划起飞前15分钟,均可投保。用户只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航班日期、航班号,花9.9元就能购买一份延误险。

    根据众安保险的宣传,只要投保的航班延误1分钟,用户就能拿安慰红包,每延误30分钟赔付10元,最高可获120元的赔付(红包理赔金将自动通过微信红包方式进行给付)。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再打开这款小程序,发现并没有出现外界所传的“下架”或“无法购买”的情况,乍看之下,价格还从之前的9.9元下降到5元。

    但仔细观察能发现,其理赔门槛已经悄然提高,如之前的“每延误30分钟赔付10元,最高可获120元的赔付”已经变为“每延误30分钟赔付5元,最高可获60元的赔付”,购买门槛也从“起飞前15分钟能买”提高为“起飞前40分钟能购买”。

    而在支付宝平台上,其销售的众安延误险7月被指下架时,支付宝曾对外表示下架是众安出于自身的考虑而作出的决策;此外,支付宝在未获得众安授意的情况下,并不能透露其在该平台的销售及赔付规模。

    不过,法治周末记者8月24日至29日期间多次打开支付宝,发现上述延误险又可以正常购买了。对于这段时间莫名其妙的“失踪”,有用户认为是为了“躲避”雷雨天,也有用户认为是在做正常的产品调整。

    记者注意到,上文提及的延误险均为单次延误险,如今单次航空延误险或提高门槛,减少理赔金额,或被打包进其他的综合保险套餐中,不再单独出售。

    如在支付宝的“保险服务“里,记者在“旅行”版块发现,只有一款单次延误险在出售,其他延误险均被含在一些综合险种套餐中,比如,申根签证境外旅游保险(其中有意外身故及伤残、医疗费用、申根签证拒签保障、旅行延误等),飞享e生出行综合保障(航班延误,航空意外身故及伤残,个人随身物品损失)等赔付标准。

    而除了支付宝、微信,记者在其他保险公司的官网上也看到了类似情况,如安联保险曾推出3款专门的延误险,但目前在其官网上已经无法搜索到,若用户想再享受延误险服务,则需要购买其他的综合旅行保险计划。

    合乎商业规则

    网络平台“不背锅”

    永安财险的“微信版延误险”何时能恢复正常?众安保险的理赔金额为何会降低?这些延误险产品频繁“变脸”是否缘于今年频繁的雷雨天……带着种种疑惑,法治周末记者向永安财险、众安保险发去了相关采访问题,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而在微信小程序“机场延误险”的《投保须知》中,众安保险称,当出发地或目的地出现暴雨、大雪、大雾等天气或自然灾害黄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或当出发地或目的地航空公司发布乘客大量滞留、进出港航班普遍延误或取消的预告两种情况时,众安保险有权利暂停相关航线航延险的投保。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下架一款产品或者暂时停售一款产品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现在航班延误常态化,大多数人又都接触过延误险,所以对其动态反响比较大。”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王绪瑾表示,目前保险产品多采取备案制,备案后,该产品销售与否,销售的时间、地点多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

    “如果保险公司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下架或暂时停售了延误险,其行为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市场化的行为。只不过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对企业的形象会有一定的损伤,可以说是合法但有失妥当。”王绪瑾说。

    北京市威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滕立章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从公平交易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本就是买卖自愿,依合同约束双方,只要跟平台方之间没有相关的合同纠纷,那么下架延误险的行为是不违反法律的,并且从商业规则上来说无可厚非。

    而为了迎合人们的购买、支付等习惯,获取客流,保险公司多将延误险放在网络上销售,如自己的企业官网、航空公司官网、一些OTA(在线旅游社)网站,甚至微信、支付宝等超级App等。这也导致了部分用户在延误险下架后,将矛头指向平台。

    “这些网络渠道其实就是代理商,是否停售一款产品是由保险公司来做决定,平台原则上无法干预。”滕立章表示,除非平台方与保险公司有协议,约定不能停售相关产品,否则平台方难以干涉险企的停售行为。

    除了平台方,滕立章还指出,即使险企下架了延误险,也要确保此前购买过延误险的用户得到正常的理赔服务,否则用户可以向网络平台以及险企追责。

    成本太高

    设计偏离初衷

    虽然保险公司并没有出面回复下架延误险的原因,但是在多数用户眼里,今年雷雨天太多,航班大面积延误,保险公司“不想赔”“赔不起”是延误险下架的主要原因。

    对此王绪瑾表示,航班延误已经常态化,再加上人们出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延误险的购买和理赔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愈发便利与迅速,因此购买延误险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相应地,保险公司的理赔数额也在激增。

    根据出行服务类App“飞常准”披露的数据:3年内,国内主要的在线旅行社航班延误险销售量增长1700%左右,仅2016年上半年,乘机旅客购买航班延误险的占比就高达58.4%。

    据去哪儿网今年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全国多地受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主要城市机场出发的航班正点率下降。从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长春、昆明出发的旅客,购买航班延误险比6月增长两成左右。

    “保险本来应该在一些低概率、损失大的事件中发挥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延误险的设计似乎偏离了初衷,其投保成本低,理赔次数、理赔金额高,尤其是单次延误险,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保险公司应该是出于成本考虑作出了下架等决定。”王绪瑾说。

    一位在保险行业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2010年以前,延误险还只是停留在航空公司官网上的冷门产品,因为获赔金额相较于航空意外险等太低,再加上购买、理赔不便捷,因此并没有受到青睐,直到互联网的触角伸向保险行业。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南方航空(600029,股吧)率先推出航班延误险,之后其他航空公司、保险公司等陆续跟进,后来通过互联网的渗透,延误险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

    “现在用户购买延误险,是有娱乐的成分在里边,也有少部分用户甚至把延误险当成"薅羊毛"赚钱的工具,偏离了延误险的设计初衷。”上述专业人士表示,之前保险公司大力推广延误险产品,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获客,但谁也没料到会发展成为现在的情况。

    王绪瑾认为,险企在延误险的设计以及处理方面存在问题。他表示,延误险应当在延误险的费率、购买门槛、理赔金额、条件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而不是直接下架或者“雪藏”,因为一来会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另外,经过几年的发展,延误险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如果设计得当,或许还能成为盈利产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