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贺函们”的赚钱经
  • “贺函们”的赚钱经

    时间:2017-08-19 17:00:26  来源:  作者:

    最近,除了电影领域的《战狼2》上映得如火如荼,电视剧也有爆款产品出现-《我的前半生》。都说“贺函只应天上有,人间处处是白光”,故事情节中那些咨询公司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职场精英,生活水平让人羡慕不已。不过,大家都看到了这类人光鲜的一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思考。

    所谓赚大钱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独特的赚钱方式。但是他们一定也有赚钱的共性,如政策敏锐,从无到有,以及投入产出比。

    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搞投机倒把的个体户是第一批发财者,而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被逼无奈才出去闯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发财的人又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体制内的声望或者职务,集资办起了加工厂的人成为第二批暴富者,这一波机会和体制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0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国有资本变卖的机遇,抓住了廉价买卖产权的机会。2000年开始到2005年。加入WTO又给出口加工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货代、纺织品出口都养肥了大把没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2005年的时候随便开个什么矿,之后的商品大牛市会让参与者的钱多到用麻袋装。至于商品房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和每个家庭的财富息息相关。以前老有人说看新闻联播致富这个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大的暴富机会,中国在过去20年出现了不下十次,其基本特点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让大家赚个饱,但这波赚完还想继续赚,几乎不可能。所以,政策敏锐非常非常重要。

    在中国,要预测社会未来的走向,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向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最近20年所有新兴行业的发展都是沿着这条主线进行的,这条主线之清晰、之连贯,和前面所说的靠政策趋势赚钱的一波流的短暂易逝形成了鲜明对比。从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开始,一直到最近几年的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几乎所有成功的,体量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新兴企业,其产品最初的雏形,都是一个“中国版的美国XX”。不管是模仿也好,直接“抄”也罢,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能现在国外回来的同学已经“落伍”了。

    解决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赚钱这回事,其根本意义,是“为他人解决问题”,而所谓利润,无非是为他人解决某一问题的酬劳。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情,从满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远比从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最紧缺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故而得到的回报也不可同日而语。BAT这些搬运工起家的巨头,解决的都是从无到有的局面,之后那些跟风的早已在格局上输了,只能吃几口残羹冷炙而已。

    最后要有“投入回报率”思维。卖珠宝和卖烤串哪个赚钱呢?很难定论。珠宝的单品利润算下来可能比较高,但周转率太低,而烤串利润率低但周转率要高很多。假设同样的资金投入卖珠宝和卖烤串,并且假设珠宝3个月一个资金回笼的周期,烤串一天一个周期,那么在假设两者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也许卖烤串比卖珠宝更赚钱。中间型行业和智力型行业通常有望达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因此,选择行业也很重要。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都是这个道理。

    贺函只应天上有,人间处处是白光。要做贺函,请先思考。(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