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渐行渐远的压力测试 不再成为金融稳定报告关注重点
  • 渐行渐远的压力测试 不再成为金融稳定报告关注重点

    时间:2017-07-13 21:52:56  来源:  作者: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央行今年的《金融稳定报告》发布已有一段时间。市场关注到,今年的报告花了大量笔墨描绘资管业务。事实上,金融稳定报告每年以专题形式点出的问题,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的焦点。

    比如2015年的报告就以专题形式,将英、美、欧、德、澳、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架构的由来和演变,以及应对金融危机做出的调整详细通报。果不其然,监管架构在2016年逐渐发酵成行业焦点并持续到现在。2016年的报告,除重点阐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的各项制度安排外,还将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拿来比较。这实际上有两层暗示:一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保险作为配套制度将正式开始运作;二是我们的选择一定是“风险最小化”的早期介入模式,不会放任问题发酵。

    当然,看《金融稳定报告》重点写什么很有价值,反过来看它不再关注什么,同样也能收获很多信息。今年的报告跟过去两年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曾经在银行、保险、证券三个行业掀起的压力测试风暴,已不再被单独拿出点评。这其实也能说明很多问题。

    银行是唯一在2015年和2016年金融稳定报告中,都通报过压力测试情况的金融子行业。对比来看,连续两年的压力测试在参数设置上各有侧重。首先在情景压力测试上,连续两年假定的重度冲击情况,都是GDP增速下滑至4%。但在轻度冲击的假设上,2015年的参数是GDP下滑至6.5%,2016年则是6%,都略低于当年的GDP增长计划。我们知道,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敲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左右”,2016年则是“6.5%-7%”。

    测试结果显示,2015年银行业如果面对GDP增速下滑到4%的重度冲击,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将下降到10.97%。2016年,如果重度冲击情况重现,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也会下降到10.97%,同2015年一样。

    不同的是,纳入2015年测试的28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超过10.5%的有27家,在重度冲击情况下,合格样本数量将下降为15家。2016年,纳入测试的31家银行中,资本充足率过10.5%的有30家,重度冲击如果发生,合格样本数量下降为16家。

    在敏感性压力测试上,2015年对整体信贷资产设定的轻、中、重三档情形分别是不良贷款上升100%、250%和400%;2016年,三档指标分别变为100%、300%和700%。相对应的,长三角地区贷款的信用风险,2015年轻、中、重三档分别为150%、300%和450%,2016年则为100%、300%和700%。这种参数设定,无疑显示当时监管层对银行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极其充分的估计。

    测试结果显示,2015年银行在面临不良率上升400%的重度冲击下,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将从13.02%下降到11.31%。2016年,在面临不良率上升700%的重度冲击下,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将从13.32%下行到9.53%。

    当然,以上的重度冲击情形实际都没有发生。我们现在回过头看这两年的银行报表,单个样本不良率上升100%,达到或接近压力测试情况中轻度冲击情形的个案也都非常少。目前整个银行业,仍然还可以用当期利润去对冲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发生的损失,经济下行所产生的压力,远没有传导到拨备、资本等更底层的风险缓冲之上。同时,这几年银行正常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补充渠道也都基本畅通。

    很显然,以整个银行业现有的杠杆率,还有当前整体的内外部风险管控体系,银行业要出现2007年次贷危机中,系统重要性机构核心一级资本迅速耗尽的事件,概率可以说是非常之低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正因如此,当2016年全球央行开始逐步退出危机模式,甚至在美联储也已经加息两三次之时,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不再成为金融稳定报告关注的重点。当前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已经是资管业务膨胀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风险、多重嵌套带来的杠杆率风险等等了。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份金融稳定报告,存款保险机制都被单列强调。在现实的舆论空间中,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推出后就一直极为低调。或许,最重要的制度设计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的吧。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