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对话领袖丨陈东辉详解瑞再中国战略 以提升社会韧性为使命
  • 对话领袖丨陈东辉详解瑞再中国战略 以提升社会韧性为使命

    时间:2017-06-12 22:17:34  来源:  作者:

    编者按: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保险业内生增长均面临换挡调速,固本强基,寻找新的发展动能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业共同的挑战与机遇。从保险大国走向保险强国的转型道路上,行业领军人至关重要。

    和讯网保险频道2017年度重磅打造“领袖”系列视频访谈,深度专访30位行业领袖,旨在通过与中国寿险行业知名领军人物深入交流,廓清行业大局,前瞻发展趋势,解析公司战略,彰显领袖风采。本期嘉宾访谈嘉宾为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

    和讯网:请介绍一下瑞士再保险目前在中国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战略规划。

    陈东辉:瑞士再保险可能大家听说过,是一家非常知名的国际再保公司,已经有153年的历史了,中国市场对瑞再来讲,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非常重要的市场。

    从业务规模来讲,中国市场大概占瑞再整体业务的8%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很多其它的市场,增长速度已经非常慢了,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所以,对未来的预期,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显得格外重要。

    提高风险保障程度,让社会更有韧劲,是瑞再的宗旨和使命

    从战略设想来看,瑞再一直的宗旨就是能够提高社会的风险保障程度,这个一直是瑞再的一个宗旨,这种保障程度可以是自然灾害的保障程度,可以是长寿风险、健康方面的保障程度。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保障程度的增加一直是瑞再作为使命,也是作为战略的出发点。

    在中国市场,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说刚才讲到的几个方面,每次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我们保险提供的补偿在整个经济损失当中占的比重非常低。比如说人口健康的保障、医疗的需求,保险行业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做到完整的保障的支持。比如说未来我们面临的养老和长寿的风险,也需要保险行业进一步的来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这些方面瑞再都会在战略上面跟国内的保险公司站在一起,能够在这些领域更多的提供风险保障方面的能力和服务,让整个社会更加有韧劲。

    低利率将促使中国保险业重视保障,增强核心竞争力

    和讯网:经济新常态下的低利率环境正对中国保险业带来全方位影响和重大挑战,您认为中国保险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状况?

    陈东辉:低利率对保险行业自然是一个挑战,因为资产的回报率和整体水平会有所下降。但是同时,对于中国年轻的保险行业来讲,我觉得不一定是坏事,利率很高,投资回报很高,整个行业容易产生一种冲动的状态,认为投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反而对于保障,对于保险自身的定位有所忽略,有所模糊。

    利率下行,整个的投资这方面的空间压缩,会促使整个保险行业更加重视保障,更加重视保险业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一个保险行业的成熟必须经历多个经济周期,包括高利率、高回报的周期,也包括低利率、低回报的周期,在不断的周期的变化过程当中来锻炼我们整个保险行业提供保障的能力,以及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我认为这一轮的低利率周期对于增强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它的好处的。

      和讯网:“偿二代”将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瑞士再保险在中国的业务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东辉: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一个保险市场和保险行业的成熟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个,产品和费率的市场化,这一方面保监会在加速的推进,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都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第二个,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监会经常倡导的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市场化解决一个“放开前端”的问题,偿付能力的监管解决了“管住后端”的问题。这两个先决条件对于保险行业的成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方面我们的行业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偿二代在全球领域是非常独具特色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它既不是完全照搬美国的RBC,也不是完全模仿欧洲的偿二代,而是中国新兴市场特色的,满足我们现阶段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监管的框架,我本人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工作,特别是产险方面标准的制定工作。保监会在偿二代推行的这段时间以后,也对偿二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认为偿二代是非常符合我国保险行业目前发展的实际,行业的实际。

    在具体的标准方面大家有一个共识,中国的市场变化太快了,应该不断的来评估,甚至在局部需要做不断的调整。很高兴的是保监会看到了这方面的情况,偿二代的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了,在一期偿二代推出来之后,执行非常顺利的基础之上,我们又针对市场和行业一些最新的变化,又有一次机会能够对偿二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进一步的科学化,让这个标准能够紧密的跟上整个行业发展的步伐。

    偿二代的实施不仅是新的偿付能力监管的一套标准,更重要的是在“理念”上推动整个保险行业更加注重资本的使用效力。因为大家都知道,资本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偿二代的这套监管框架是风险导向的,整个行业所有经营的主体按照偿二代的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用风险的眼光去审视,而不仅仅是以前的保费和利润的眼光。

    瑞再一直强调的是风险管理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跟监管部门,跟偿二代倡导的风险导向是一致的。在过去以保费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的环境里面,我们瑞再遵循的一些风险导向的价值观,可能在行业里面跟直保公司年度的业务目标不能那么简单的取得一致。

    那么在偿二代的框架之内,大家的语言一致了,大家的价值观一致了,再保能够更好的有机的纳入到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的链条当中去。从总体上来讲,为瑞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于行业的,更高层次服务于行业的机会。

    在短期我们看到,偿二代的偿付能力监管具体的标准在某些领域,在某些产品线有所放松,跟偿一代比监管成本下降了,偿付能力的压力减轻了,在短期内过去比例分保业务的需求有所降低。

    对于再保行业,包括瑞再在内,按照老的模式所做的业务,不像以前需求那么旺盛了,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的深入挖掘这个价值链当中的价值,能够给我们的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我不认为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负面的影响,我更愿意从长远来看,把偿二代的实施看成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这里面有几类业务,第一,寿险行业同事们比较熟悉的财务分保的安排,通过再保人提供暂时的资本的支持,来解决这个业务规模的问题,这一类业务大幅度的减少了,在寿险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方面对瑞再的冲击非常小,因为瑞再以前就不太参与这样的业务,但是对于同业当中的其它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产险这方面影响最突出的是一些原来大宗的比例分保业务,以车险为主的比例分保业务。

    以前按照偿一代,是以规模来确定这个偿付能力的标准,很多直保公司遇到了偿付能力的压力,习惯于采用比例分保的方式来解决偿付能力的问题。

    偿二代还原了它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的要求,对于车险这样的业务按照风险导向的标准来讲,对资本的要求有所放宽。所以,按照以前那种简单的比例分保的方式,车险的分保需求是明显的下降。按照偿一代规模之下的比例分保、传统分保模式的需求下降,主要指的是这两个方面。

    和讯网:农险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能否分享一下瑞士再保险在农业再保险领域的经验?

    陈东辉:农村农业保险和整个涉农业务一直是瑞再的战略重点,重中之重又在中国和印度这些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刚才您讲到了政府对农险这块有非常大的支持力度,从2007年恢复农险以来,整个财政补贴在农险的发展过程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险的业务特点又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经营的波动性,恰恰是导致很多保险主体不敢放开来做农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自然的给再保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担风险、共同参与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瑞再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把农险作为战略重点的一个原因。

    刚才讲到了,瑞再给自己确定的使命是不断的提高风险保障的程度,提高社会的韧劲,农村的农业生产最需要这种韧劲,这块跟整个的战略是非常契合的。另外一点我们需要看到的,农险领域科技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对新技术应用的机会非常多,比如说卫星技术、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在未来的农险的发展当中都大有用武之地。这个恰恰又是跟瑞再注重创新的思路是非常一致的。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国内农险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真正的为中国农险的发展来分担风险,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够分散到全球当中去,瑞再在其中扮演一个很关键的角色。

    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希望瑞再能够在其它市场比较成熟的一些新的科技,一些新的技术能够带到中国的农险发展当中来。去年我们在黑龙江率先推出的自然灾害指数保险的保险方案,其中就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比如说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在卫星遥感数据的基础之上设计指数化的风险保障产品,这个在行业是独创,比较领先的。

    和讯网:中国的农险市场和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有哪些差异?

    陈东辉:有非常大的不同,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农险市场最突出的特点叫做广覆盖、低保障,因为政府的支持,我们的覆盖面一下子就扩展开来了。基本上应保的都保进来了,但与此同时,提供的保障程度是非常非常低的。

    目前农险,特别是在种植险方面,我们采取的保障方式物化成本,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灾害,发生了损失,地里的庄稼长到这个时间点,值多少钱我们就赔多少钱。所以,它是很不值钱的,保障程度非常低的,基本上解决不了农民的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或者是重新恢复成本需要的成本的问题,都没有提供充足的保障。

    我们看发达市场,比如说像美国,它更多的是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真正补偿的是农业参与者按照正常年度的产量,特别是正常年度的产量和正常年度的价格它所应该获得的收入,这是我们保障的标的和对象。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农险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要把这种保障程度从目前的物化成本,一定要把它提高到产量和收入上面来,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政府提出来的保障三农,保障农民利益,真正的实现这个目标。我想这个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带一路项目融资过程中,必须有保险保障作为支撑

      和讯网:“一带一路”中蕴含保险业的巨大商机,您对中国保险企业把握其中的机遇有何建议?

    陈东辉: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给各行各业提供的机会都是巨大的,保险行业在各行各业当中,是能够获得机会最大的一个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多的建工意外险,工程保险,确保这整个的建筑过程当中能够获得充分的保障,这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产险必须参与的,也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一个领域。

    第二,一带一路的定位需要有创新的融资的方式,因为亚投行建立起来了,我们政府支持和商业合作的很多的融资平台都建立起来了,预示着投资和基础设施的融资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保险在整个融资的过程当中是属于一种基本的商业规则,很高级的商业规则。

    所以我们判断,在整个一带一路的项目的融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保险保障作为支撑。可以看到在发达市场的一些基础设施的融资过程当中,保险都是作为前提存在的,但是在国内的很多项目当中,保险还没有在融资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判断,在一带一路的这些项目的融资过程当中,会逐步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没有保险的标的物不是完整的抵押物。

    银行想要放贷款,想要支持这个项目的融资,他首先先要看到所有的标的必须有完整的风险保障,如果这样的商业规则能够建立起来,保险就会作为整个融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个人认为,这方面一带一路为保险行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参与到整个价值链过程当中的一个机会。

    第三,我们非常看重的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它的风险特征各异,各个方面的风险都存在。我们能不能在保监会的带领之下,能够建立一些风险池子,能够让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相互之间共担风险、分散风险,来整个降低一带一路这些项目的整体的风险水平。

    我们不妨借鉴亚投行在放贷,在融资方面的这种模式把它复制到保险领域里面来,让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无论是自然灾害风险,无论是信用风险,无论是政治风险等等,形成一种共担风险机制,来降低整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需要推进的这些项目的整体的风险水平。

    我觉得在这三个方面对于国内的保险行业,也包括像瑞再这样的保险行业的伙伴,都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方面是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在中国业务的重点。

    和讯网:瑞士再保险会给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保险企业提供哪些支持?

    陈东辉:这是多方面的,对不同市场的了解和经验的分享,这个是瑞再很天然的优势,因为瑞再在全球所有的市场,所有的国家,都有很多的业务的开展。对于我们国内的很多保险公司走出去的经验不多,在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市场之前,瑞再可以很好的跟国内的合作伙伴来分享对这个市场的认知。它的风险来自什么地方,它的业务是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它的监管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样能够帮助国内的保险公司走出去,步子走的更稳。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认为风险分散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因为一带一路上面的很多项目将是超大型项目,它所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任何一家公司,甚至几家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的分散这种风险,它必须分散到国际的保险市场上去。所以在整个风险分散的安排当中,瑞再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国内的保险行业把这些风险能够很好的分散出去。

    第三,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如果产生风险分担和风险共享机制,瑞再会跟整个国际保险行业一起,为风险池子,风险分担机制提供进一步的保障。也就是说这个池子装不下的风险,国际保险人、国际再保人可以帮助把这部分的风险进一步的分散到国际上去。

    和讯网:在把握“一带一路”的商机方面,瑞士再保险有哪些差异化竞争优势?

    陈东辉:我来瑞再的时间不算太长,我是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观察。我觉得瑞再这家公司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秉持着一个长期的观念,它看任何一个业务,看任何一个市场,包括跟一个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展业务,它秉持的都是一个长期的理念。我认为这种长期的理念是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竞争力的,如果你看的时间段太短,可能一时会有一些很好的好处,但是一时也有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难。

    瑞再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控制手段,有一个对业务的客观的价值的衡量标准,用这样一套稳定、长期的标准来接受风险,来支持业务,我们认为这样一家153年的公司有它比较独特的地方。对于一带一路这种国家的战略,它绝对不是一个短时间的工作,它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战略。

    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个很好的结合,那么这方面,我想不同的参与者会发挥不同的作用。瑞再希望能够在一些基础的层面发挥长期伙伴的作用,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来看的。

    和讯网:有没有“一带一路”的合作案例可以分享?

    现在很多国内直保的公司都来找我们谈CIA业务,China Interest abroad.我们海外投资,海外资产保障的项目,这方面我们跟国内主要的保险公司都已经开展合作了。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国家电网在海外购置了很多资产,发电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了一些电站,核电未来也要面临走出去,建筑施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承包很多的基建工程。对于这些项目,国内的保险公司,因为在国外没有很长的业务经验,他们又希望把这个业务能够写到国内来,能够留给自己,留下来的风险需要分散,我们就很自然的跟国内的保险公司绑在一起。

    在台前还是国内的保险公司,但是在幕後真正承担这个风险的可能是瑞再,可能是国际的很多的再保公司一起来承担这个风险。所以这样的业务每年都有高速的增长,未来还会面临很大的需求,因为国内的各行各业走出去的速度每年都在加快。

    对风险特征的掌握是永远无止境的过程

    和讯网:对于新技术的运用,瑞士再保险一直走在行业前端,在您看来,哪些技术进步未来对保险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陈东辉:瑞再给我印象深刻的,刚才讲到了长期的理念,另外一个方面是对新技术开放的主动程度。

    我们的全球CEO在去年讲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要把瑞再150年这家老的再保公司,转变成一家知识公司,对于风险知识的传递会变成瑞再未来业务的一个主体,而不是传统上的再保的业务。

    我想这充分说明了瑞再对技术的进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种重视也转化成了投入,对于一些发展非常快的新技术领域,瑞再都在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举几个例子,第一,对于新医疗技术的关注,对于疾病诊断,对于新的医疗科技,瑞再在这方面跟大的药厂来合作,跟医疗科技企业来合作,是在紧密的跟踪。因为一个新的医疗科技可能就会推动一个新的对健康险的关注,带来产品创新的机会,也带来自动核保和赔案管理的创新,在这方面瑞再希望能够走在行业的前面。

    第二,在车险的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在这方面会对传统车险的风险特征带来很大的影响。瑞再在这方面希望能够前期投入,能够引领整个的认知潮流,能够在下一轮的行业变化当中占据一个主动的作用,能够为我们的伙伴提供一些对于新风险的认知,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

    第三,非常看重的是机器学习、智能化,未来会不会发展到智能机器人自动的给客户来推荐保险产品?如果我们对智能机器人都充分信任,那对保险行业会产生蛮大的冲击。普通的消费者不会再去关心是哪家保险公司的什么产品,这个机器人告诉我什么时候买,买什么,我买完就完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所有行业的参与主体怎么样在这样一个科技创新的环境里面,再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大的挑战。这方面可能大家也都了解,瑞再跟IBM在紧密的合作,他们有一个Watson,一个超级计算机,瑞再跟IBM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个在行业当中领先的研究。

    第四,关于区块链。区块链对金融行业基础的冲击作用大家都感觉到了,瑞再在保险行业当中比较早的来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公司。在欧洲,瑞再牵头,几家大的保险企业联合成立了一个区块链联盟,叫做B3i,这几家领先的行业主体,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小规模试点的阶段。对于区块链能不能对保险行业的整个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这方面瑞再已经走的步子比较快了。下一阶段会有国内的保险行业、保险公司来跟瑞再一起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感觉知识公司并不是停留在说一说,以后的竞争会变成一种对新的风险,新的知识的认知程度的竞争。在行业当中也听到过这么一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瑞再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未来所有的企业参与到价值链当中,一般只有两种角色来扮演。一种是平台,拥有客户,这是一类公司,像大家都知道的BAT等等,很多其它公司会扮演这样的角色,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环境,他们拥有客户。

    另外一类企业,像瑞再这样的公司就作为技能产品的提供方,为这些平台提供专业的产品,提供风险管理的经验,提供对风险的认知和专业的技能。这种分工我们认为是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之下,未来会体现出来的一个状态。我们非常需要在这么一个创新的潮流当中,保持自己对风险认知的领先,在两个角色的扮演当中,我们能够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

    和讯网:世界在发生急剧的变化,风险的来源与形态也更加复杂多变。瑞士再保险如何保持自己在风险知识上的领先优势?

    陈东辉: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在瑞再内部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概念叫做“风险池”,这种风险池会不断变化,会有新的风险池涌现出来。我给您举一个例子,说到车险,在车险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像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车险行业有一种共识,认为走到车联网、走到无人驾驶,整个车险的风险水平会大幅度下降,风险都没了,保费收不进来了,我这个车险行业甚至都不存在了。实际上这都是对风险认识的不断的深化过程。随着这种对风险特征深化的认识大家就会看到,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原来认为像特斯拉这种电动车,它的核心是电脑,它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因为我自己也尝试过开特斯拉,坐在里面,你的面前就是一个iPad,什么都没了,你就在iPad上操作,这个车就开走了,非常智能。防撞、倒车等各个系统都应有尽有,大家会天然的认为这样的车开起来出险率下降,一般不会出事,风险会非常低。但是并不一定,我现在了解到有两个传统的汽车不存在的风险。

    第一,它是纯电动,怠速的提高这种加速比传统的烧油的车会快很多,非常容易出现追尾事故。你这个手指头一按,速度就上去了,不像正常的油门,要踩一会儿速度才起来。所以这种感觉如果说没有一个适应阶段,刚开特斯拉,开电动车的司机特别容易出现追尾,这是对于出险频率的影响。

    第二,对案均的影响。所有的电动车,包括特斯拉它有很多的探头,内部有很多线路,稍微磕磕碰碰一下,对所有的探头要重新校验,重新调整一遍,甚至对线路要进行更换,这个成本是很高的。不用说电池,电池大家都知道了,稍微一碰,这个电池是很高的维修成本。

    这种表面上的理解,认为技术先进以后风险会降低的理解值得推敲,对风险的特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刚才讲到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说单车出险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但是系统性风险出现了以后,这种风险转移的需求更迫切。网络出问题了,整个交通系统出问题了,它绝对不仅仅是像我们两辆车相撞两辆车的问题,它可能是几百辆车,几千辆车同时出问题,这种风险并不能够简单的来低估。

    回到您刚才提的问题,我觉得对于新的风险的涌现要保持敏感,可能要投入力量来进行研究,对风险特征的掌握是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这方面像瑞再这样的再保公司当仁不让,对这种新的风险保持高度的敏感,能够帮助直保公司尽快的对新的风险池,对新的风险特征有及时的了解,能够提供风险保障的能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