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80后戏迷从日本专程飞温州 只为看场瑞安高腔
  • 80后戏迷从日本专程飞温州 只为看场瑞安高腔

    时间:2017-08-07 13:14:00  来源:  作者:

    日前,温州瑞安市仙降街道下林村文化礼堂里响起了“咚咚锵锵”的戏曲锣鼓声,吸引了不少村民进来看戏。戏台上,瑞安飞云乱弹高腔剧团正在上演《丁氏送茶·雷公报》。戏台下,除了村民,还有5位特殊的观众——远道而来的戏迷,其中一个在日本工作的北京小伙子,专门从日本名古屋飞过来。当天下午,飞云乱弹高腔剧团专门为他们演出。

    瑞籍学者牵线

    戏迷从日本赶来看戏

    专门从日本赶来看戏的小伙子名叫徐卓,是北京的一位“80后”,目前是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戏曲是他的业余爱好。戏台下,一部安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徐卓时不时地看着镜头。这次为他们牵线的是孙崇涛,一位瑞籍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历史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

    “我从孙崇涛老师的书里知道了瑞安高腔这门独特的曲艺,一直很想来看看。”徐卓告诉记者,因为爱好戏曲,他结识了孙崇涛,“能够在瑞安看到高腔,要感谢孙崇涛老师的推荐。”

    瑞安飞云乱弹高腔剧团团长瞿金华介绍,为了这5名外地来的戏迷,他们专门排了两出戏,成本至少要1万元,在场的工作人员有20余名,演出时间约1个小时。

    瞿金华说,虽然成本不低,但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戏迷令人感动,他们对瑞安高腔的热情和喜爱,很难得。“孙崇涛老师很关注瑞安高腔,做过大量研究,这次他们录下来的视频,也会传给孙崇涛老师,供他研究。”瞿金华说。

    孙崇涛是瑞安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历史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发表了《风月锦囊考释》、《戏曲优伶史》(合作)等学术专著。其中,涉及瑞安高腔的研究论文专集《南戏论丛》,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南戏研究的新篇章”。

    瑞安高腔是南戏“活化石”

    将申报国家非遗

    “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沙锣自敲敲。唢呐只一支,铜锣用脚踢。”早年在仙降、湖岭一带,这首顺口溜广泛流传。“阿柳班”就是“飞云乱弹高腔剧团”的前身,如今瞿金华率领全团30余人在温州一带演出。

    瞿金华说,“阿柳班”是目前瑞安高腔最后一个专业班社,“阿柳班”的班主瞿积柳就是他的祖父。

    瞿积柳(1906—1988),仙降前林村人,出身梨园世家,祖父瞿老伍、父亲瞿步忠,均为高腔名角。“到了我这一辈,已经是‘阿柳班’的第五代传承人了。”瞿金华说。

    去年底,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8项,其中一项就是“瑞安高腔”。

    据有关资料记载,瑞安高腔是温州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南戏“活化石”。南戏于北宋末年诞生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自南宋中叶前后开始,陆续传入杭州,后至全国各地。此后至明初,相继产生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被称为南戏“四大声腔”。

    瑞安高腔作为温州南戏的嫡传,兴于清乾、嘉年间,清末至民国急剧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瑞安高腔的血脉始终在仙降、湖岭一带流动。

    据了解,瑞安高腔在温州众多剧种中的地位,仅次于“祖师爷”木偶戏,向来受人尊敬,民间有“一高二昆三乱弹”之说,和别的戏班一起演出时,常处于“盟主”的地位,必须先让高腔班“开锣”,其他班不得抢先。

    瞿金华告诉记者,接下来,瑞安高腔要申请国家级非遗。“祖传的东西,不传下去就太可惜了。”他说,作为传承人,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历史悠久的瑞安高腔发扬光大。

    小生和花旦已年过不惑

    希望有更多新鲜血液

    飞云乱弹高腔剧团一年大约演出300余场,大多集中在岁末年初,主要是受邀于农村及村里的办喜事者。

    “像这样的炎炎夏日,我们基本上没有演出。剧团人员暂时遣散,各自忙活,干其他事情挣钱。” 瞿金华说。

    去年,瞿金华花费20万元,为剧团更新了服装、音箱、话筒等,还购置了一套现代化的电脑布景设备。“老的布景跟不上时代了,大家也不喜欢。”瞿金华说,尽管剧团资金紧张,为了开拓市场,还是要下大本钱更新装备,与时俱进。

    装备过时了,花些钱买新的就能解决,但是,如何把瑞安高腔传承下去,注入新生力量,继续发展,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让瞿金华很郁闷。对戏曲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其间付出的汗水和辛苦,只有行内人才明白。记者在现场看到,戏台上的小生、花旦都不再年轻,卸下浓墨重彩,露出的脸庞已刻有岁月的痕迹。瞿金华说,他今年已经50岁,台上的演员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了。

    瞿金华有一子一女。儿子无意于戏曲事业,如今在温州创业。两年前,在瞿金华的鼓励下,大学刚毕业的女儿瞿明丽加入了剧团,成为一名学徒。目前,剧团里共招收了4名20岁出头的学徒。

    “还是太少,瑞安高腔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瞿金华为剧团的发展前景忧心,活跃于舞台上的演员在老去,新的演员在哪里?

    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高腔、参与高腔、喜爱高腔,瞿金华坦言,要让这门南戏“活化石”获得新生,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