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发挥榜样力量!点赞福建这十位“最美人物”
  • 发挥榜样力量!点赞福建这十位“最美人物”

    时间:2018-12-29 17:25:02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12月29日讯 据福建日报APP—新福建报道,日前,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相关省直单位协办的2018年度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名单发布。

    “最美职工” 陆金喜、“最美农民” 洪百中、“最美医生” 潘建基、“最美警察” 林彬龙、“最美教师” 陆桂梅、“最美新闻工作者” 严顺龙、“最美扶贫人” 林上斗、“最美生态建设者” 陈云忠、“最美社区工作者” 王清芳、“最美文化工作者” 陈成芬等10位获得基层“最美人物”荣誉称号。

    最美职工

    陆金喜:和时空对话的“手艺人”

      “窑的温度已经降到300摄氏度左右,等温度下降,这炉盏就烧成了。”即便是冬天,陆金喜的柴窑内依旧火热。身着工作服,戴上隔热手套,陆金喜进入工作间,马上进入状态,指导徒弟烧制技巧。

      相比艺术家,南平市建阳区陶瓷工艺高级技师陆金喜更喜欢把自己称为“手艺人”。从不识建盏,把它称为“捏泥巴”,到复原宋代曜变建盏烧制技艺,成为行业翘楚,热爱让陆金喜主动担起传承建盏文化的使命,立志把“一口盏”推向世界。

      年少的陆金喜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泥巴打交道。“以前我经常到师父家里玩,看他研究建盏,我当时觉得,做建盏不就是捏泥巴吗,有什么可研究的?”陆金喜说。

      陆金喜的师父陈辉,曾于1982年成功复原出兔毫建盏,是国家首批恢复宋代建盏专家组成员。对建盏的懵懂认知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了解建盏文化底蕴后,他拜师陈辉学习建盏烧制技艺。

      “恢复曜变技术,更多的是历史使命感。”陆金喜说,1979年起,我国组织专家组开展建盏复原工作,然而失传600余年的曜变烧制技艺却始终无法破解。目前已发现存世的三只完整曜变建盏都在日本,国内只在杭州古皇城出土了一只残缺的曜变碎片。1995年,陈辉把恢复曜变技艺的工作托付给陆金喜,从此他踏上漫长的曜变研究之旅。

      “复原曜变技术最大的难题是无迹可寻。史书上对技艺没有任何记载,国内也没有曜变建盏的原件可供研究。”陆金喜说,为了寻找曜变建盏的蛛丝马迹,他收集与建盏相关的古籍3万余册,通过对文化不断深入了解,他愈发爱上了这门艺术。

      研究是枯燥且寂寞的。建窑古窑址有12万平方米,窑口众多,陆金喜不断在古窑址上对环境、土壤、气候等进行研究考察。“听说全国哪里有疑似曜变残片,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去查看。”徒弟暨运福见证了陆金喜研究曜变技艺的全过程,为了分析成分,对比胎釉,他多次到上海、北京等研究机构寻求陶瓷专家的帮助。曜变建盏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成品率极低,但每次突破都能带给陆金喜巨大的成就感。在无数次反复试验后,他调整原料配方,控制烧制温度,提升工艺,最终在2013年成功烧制出了曜变建盏,弥补了我国近代曜变建盏烧制的空白。

      随后,陆金喜曜变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博物馆收藏,他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杰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扎根闽北,陆金喜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陆金喜的第六代柴窑内,创新使用废弃树枝打成细小颗粒作为燃料烧制建盏,既不浪费资源,又避免破坏环境。为了让宋代优秀文化得以发扬,他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对外宣传建盏文化和宋制礼俗。

      “作为手艺人,把好品质关是第一位,但建盏行业要想获得重视,必须由我们共同去讲好故事,把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陆金喜说,如今,他已研究复原宋代规制的茶器,明年还将举办仿宋斗茶大赛,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和传承宋代优秀文化。

    最美农民

    洪百中:新型农民开拓新农作模式

    12月的长泰县岩溪镇,成片农场挂满了金黄的芦柑,秋风夹着泥土味拂过,农人洪百中便知村庄里的作物该丰收了。

      十年前,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村民洪百中告别都市,返乡创业。十年间,他获得了“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8福建省最美农民”等荣誉称号,而他所创办的长泰县金仑家庭农场,更是带动了周边乡镇100多户农民开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使养殖户年收入净增3000多元。

      常有人问他,在城里当个白领不好吗,为什么要回乡鼓捣农业?对此,洪百中有自己的看法:“城里常新,农田却依旧。我想当个新型农民,开拓新的农业模式。”

      创业伊始,洪百中观察到,村民们搭棚养猪虽然效益喜人,可环境卫生却无法保障。几经走访调查,他成立了养殖场并引进兔种和牧草,生态饲养家兔。养殖业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简单易行,但他依旧决定将生态养殖进行下去。2013年,洪百中改造兔舍,投入鱼菜共生的种养模式中。

      “当时村里养殖户的做法普遍传统,都是将废水肆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和浪费。”洪百中发现,鱼菜共生模式下,微生物可将氨氮分解为可被植物吸收的矿物质,经由蔬菜根系吸收与净化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模式既环保又可增收,洪百中遂将之推广给当地养殖户,并在湖珠村的6亩鱼塘开展了鱼菜共生试验。

      探索鱼菜共生模式,为洪百中打开了新种养模式的大门。他又听闻水上种植金线莲等中药材可以拓展鱼菜共生的外延,立刻着手尝试。

      “金线莲是在玻璃瓶里开始育苗的。我设想,金线莲的种植可否也模仿育苗,创造出无菌空间?”洪百中坦言,金线莲有严格的培育规范,目前未能开发出鱼与金线莲共生的模式。但要想改进金线莲的组培技术和林下野生栽培技术,就需要研究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

      通过反复栽培试验,洪百中于2016年攻克技术壁垒,并投入生产。这两年,他又陆续投入近百万元,建成一个可容纳5万多组培瓶苗的恒温恒湿光照培育室,每年可产金线莲组培苗20万瓶的无菌操作室,以及用于鱼菜共生肥水有机循环的6亩鱼塘和用于林下种植中草药的10亩荔枝园等新型生态体系。

      洪百中的探索脚步不曾停歇。之后,他又尝试在荔枝树上种铁皮石斛、在荔枝树下种金线莲。“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立体种植’。”说起新型种植模式,洪百中滔滔不绝,“其中,金线莲采用袋式栽培,在生产和栽培的过程中便可以‘零农药’完成种植。”据其介绍,立体种植模式十分环保且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单此项业务,就让他的农场营业额达到122万元,而通过新模式推动,还为当地农户每年增收4000元至5000元。

      在洪百中创业的过程中,不曾落下当地农户。返乡创业改善当地种养环境,让农民增收,一直是洪百中的初心。他认为,新型农民是为带领农民走向更高效的农作模式而生的,好的技术和模式就应该得到有效推广。因此,洪百中计划建立一所“田间学校”,让农民们接受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在科学环保的种养下,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摆脱贫困。

      如今,洪百中在田里看到的是新希望。他相信,新时代里的新农作模式会有新作为。(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王凯瑛)

    最美医生

    潘建基:妙手仁心诠释“大医精诚”

    他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专家,带领他的团队创下了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多项世界第一;他用“妙手”和“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四字的光辉内涵,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医师心目中的好榜样、学生们心目中的好教授;他是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福建省2018年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医生”潘建基。

      1982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潘建基被分配到省肿瘤医院工作。开机、摆位、照射,一点一点,跟着师傅系统学习,才算入了门。这时,国内的放疗技术还很粗糙,缺少模拟设备,医生通常一人身兼数职,存活的患者生命质量也不高。

      1987年,潘建基踏上了赴法国求学和工作之路。7年后,带着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丰富实践,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国内继续从事临床肿瘤放射治疗。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放射治疗前集体讨论制度,并将省肿瘤医院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和近距离放疗技术运用带到国内先进水平,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潘建基和他的团队还创下了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多项世界第一: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腔内+经颌下咽旁间隙插植内后装放疗技术”;首次证实采用缩小临床治疗靶区体积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于鼻咽癌是可行的,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首次阐明鼻咽癌的COX-2,VEGF和EGFR的表达及其与分期的相互关系,并主持制定了新的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

      如今,许多病患慕名而来。精湛技术之外,潘建基的细致、耐心,是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

      无论门诊量多大,潘建基给自己定下要求,至少给每个病人15分钟的就诊时间。“这比起国外半小时的标准还是少了很多。”他感慨,他更愿意将时间花在与病人的沟通上。

      “很多患者来我这时,都是天就要塌下来了的心情,巴不得今天看完,明天就要立刻开始治疗。”潘建基却说,抗肿瘤就像打仗,匆忙上阵是不可能打赢的。肿瘤是个慢性病,要查明每个“暗堡”,一一拔除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他还会用一些图绘和比喻来打消患者的疑虑。“对肿瘤病人来说,信心的建立和治疗同等重要,没了信心,免疫力就会大大降低,且依从性差,大大影响疗效。”

      “医生应把责任心放在首位,此外,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样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身兼福建医科大学教授,除了专业技术,潘建基向青年医生们强调最多的,便是对医德医风的修炼。他认为,在当今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大环境下,只有理解了患者,才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尊重。

      在潘建基的积极倡议和努力下,福建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先后成立。2003年,以省肿瘤医院作为挂靠单位的全省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这些都对全省肿瘤放射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 郑璜)

    最美警察

    林彬龙:“逃犯克星”

    他从警15年来,一直战斗在打击犯罪最前沿,先后抓获逃犯500余人,被称为“逃犯克星”;他指挥并参与破获电信诈骗案件600余起,抓获诈骗犯罪嫌疑人近千人,获评“反诈先锋”……他,就是安溪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林彬龙。

      在林彬龙的从警生涯中,最深的记忆是自己一直在路上。

      2016年8月31日,他女儿小学入学,上午和妻子送女儿刚出门,手机就响起,上级通知他到安溪魁斗侦破一起命案,他当即告别妻儿,奔赴案发地,12点多就抓到案犯。  2015年5月,安溪县公安局获取线索:部督逃犯林某德极有可能藏匿于贵州六盘水。林某德是安溪人,1998年犯下命案后销声匿迹。林彬龙主动请缨带领追逃攻坚小组到达六盘水市,废寝忘食、连续奋战,走访150多个地点和相关单位,分析摸排人员信息600多份,转战10多个县市。6月1日,林彬龙收到林某德的线索,连夜研判,第二天就带人飞往贵阳,再开车赶往六盘水。6月4日,终于将林某德抓获。

      2016年4月10日,公安部公开通缉10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逃犯,吴某星名列其中。第二天上午,林彬龙即率员驱车2个多小时到达吴某星家中,一方面做好家属的规劝投案工作,另一方面走访群众收集相关信息。得知吴某星长期在泉州市区活动,其妻儿也在泉州市区生活,林彬龙又带队赶到泉州对其妻子讲明政策。他对摸排出来的上万条线索逐一分析,发现吴某星可能藏匿于南安市霞美镇一处出租房,马上带领追逃小组实施抓捕,于4月20日凌晨将吴某星抓获。  ……

      当警察很辛苦,常常因坚守岗位而无法和家人团聚。但每天能为群众做实事,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林彬龙觉得很安心很满足:“只要一心为民办事,人民不会忘记我们。”

      2015年12月20日,林彬龙接到一道命令:立即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报到。没告诉家人,林彬龙以最快速度赶到西双版纳,又马不停蹄奔赴一线,参与抓捕涉嫌网络电信诈骗的嫌疑人。林彬龙和云南同行连续三天吃住在山上,仅靠矿泉水和饼干充饥。10天后,一起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近年来,林彬龙共参与破获各类诈骗案件600余起,摧毁犯罪团伙近40个,成功侦破部督、省督案件10多起。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获评“2012年全省刑侦系统侦查破案能手”,被省公安厅聘为全省刑侦情报研判专家。

      每当案件破获,林彬龙除了喜悦,也常伴随愧疚和难过,因为并不是每个受害者的损失都能因案件告破而挽回。看着那些受害人,他明白,打击是手段,防范才是根本,只有少发案,才能让更多老百姓少受骗。为此,在加大破案打击和追赃返赃力度的同时,他主动与基层派出所协作,走家串户,宣传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的政策、防范诈骗知识等。在名列“中国首批淘宝镇”的尚卿乡,林彬龙与派出所民警深入农户,面对面做好有电脑知识的青年村民的引导工作,预防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大大提高。

      “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努力把它做好,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在侦查破案、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林彬龙说。(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 林清锻)

    最美教师

    陆桂梅:扎根山乡育桃李

    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33年来,她一直在山区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在付出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山区教学条件艰苦,但她无怨无悔,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和山村的孩子们。在学生眼里,她既是老师又像妈妈,她就是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中心小学教师陆桂梅。

      1984年,年仅17岁的陆桂梅就踏上了教师岗位,最初被安排在屏南县长桥镇边远的里坪村小学任教。“这是个自然村,学生不到20名,分为3个年级。”陆桂梅说,她既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学校是由原来的仓库改造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屋顶就不时地漏水,被子也常常被打湿。为了不麻烦村民,陆桂梅自己爬上屋顶整修瓦块,用石灰涂抹墙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一教就是几年,直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归并到周边的前坪小学。

      接下来的数年,陆桂梅辗转于屏南县的数个偏远山村小学任教,路下乡义家山村、三万里村等边远村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为了让学生喜欢听自己上的课,她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不仅听得懂而且爱听,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几乎无人管理。他们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不理想;有的情绪波动大,行为习惯差。”陆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对班上的每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详细建立了他们的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家长及代理监护人联系,并对每一次的沟通作了详细记录。留守儿童有什么问题,她都非常清楚。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与这些孩子待在一起,或补课,或谈心交朋友,给予尽可能多的关爱。

      由于多年的劳累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陆桂梅得了严重的肠胃炎。2000年春季的一天,她的胃病发作了,连起床的力气也没有。村民用拖拉机把她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胃出血。她住了几天医院后,病情稍有好转便急着出院,站到了讲台上。“农村孩子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差,课业要是再耽搁了就不好赶上了。”陆桂梅说。备课、上课、改作业……她又照常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2015年7月,陆桂梅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陆桂梅接受了治疗,两个月后又坚持回到教学岗位上。她在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获评乡“优秀教师”。

      随后,为了照顾陆桂梅能够定期前往医院检查身体,屏南县教育局将她安排到路下中心小学幼儿园部。她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用爱照亮山乡孩子前行的道路。(记者 范陈春)

    最美新闻工作者

    严顺龙:坚定做党报时政报道尖兵

    2个月时间里,跟着省领导看了10多条江河,却只发了条微信;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基本上时间都在调研、写稿、改稿;参加一次全国两会报道,离家半个月,都在宾馆、会场里工作……这些,是福建日报社屏山记者站记者严顺龙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工作常态。

      自2011年开始作为福建日报社参加联系省委、省政府的时政记者,严顺龙认真扎实做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每一次会议、调研等新闻报道,认真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精神提炼好、报道好,及时通过报纸、新媒体等平台把这些精神、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身处屏山站这一岗位,他务实低调,主动担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得到报社的肯定。

      重大活动,勇于担当。近年来,严顺龙参与了党的十九大、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全国两会、海峡论坛、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每次活动期间,他都敢于挑重担,认认真真、高质量地把省里和报社交给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包括他在内的屏山站同志的前方报道;去年,严顺龙被评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突发事件,冲锋在前。福建是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省份。每年防抗台风期间,严顺龙基本处于备勤状态,第一时间或随省领导深夜值守省防指,采写全省部署防汛的会议报道,或随省领导到台风可能登陆的沿海“追风”;或第一时间深入灾区,看灾情、察民情,深入报道党政军民勠力同心抗台自救、恢复生产等鲜活故事。

      谦虚务实,终身学习。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严顺龙保持着低调务实作风,主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从小事、实事做起。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主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积极参加“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努力,他获得第十五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新闻奖、省政协新闻奖、全国党报好新闻等多个新闻奖项。

      在当前媒体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严顺龙也积极融入、主动转型。在做好报纸新闻的同时,他还结合新媒体语言特点和传播方式,及时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尽管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平台过剩、优质内容稀缺仍是核心问题所在。”严顺龙认为,作为传统媒体记者,决不能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而应守正出新、锐意改革,坚定融入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专注于做优质内容供应者,掌握核心内容、掌握话语权。(福建日报记者)

    最美扶贫人

    林上斗:“旅长村支书”的扶贫路

    一阵冬雨一阵寒。大雪过后,我们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感受半山村发展的火热。

      三年多来,半山村已脱胎换骨,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华鹭鸟保护地、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等。村支书林上斗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全省“最美扶贫人”。

      林上斗,土生土长的半山村人。2015年,他从雷达兵某旅旅长的岗位卸任后,看到“从军离乡30多年,家乡却还这么落后”,想改变半山的落后面貌。

      他毅然拒绝大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带着党组织关系回到半山村。当年6月,村级组织换届,林上斗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如何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是林上斗和村两委们思考的大问题。

      林上斗带着大家谋划,聘请专家对半山村进行统一规划,确定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闽中山水养生第一村”的发展目标。

      首先是旅游开发。林上斗利用半山村的鹭鸟、名木古树、古民居等特色资源,开发了生态旅游路线。其次是提升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填埋了5条垃圾坑沟,铺设了排污管道,先后建成一系列民生工程。

      2015年7月,半山村成立了半月岛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每人200元入股合作社,全村人都成了股东。依托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桂树,建成了全省首批面积最大的绿桐基地,去年起推广黄金百香果种植,还陆续开设了8家无人值守小店铺,把一座古民居修缮为民宿。

      一件件事做起来,半山村群众开始抱团发展,许多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在家门口就业。3年多来,半山村共接待游客4.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410多万元;本村有110多个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和配套产业。

      林上斗坚持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半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依靠产业发展和帮助就业等,2016年、2017年共退出10户,还剩下林瑞太夫妻1户。

      林瑞太夫妻都80多岁了。林瑞太瘫痪多年,妻子也患有慢性病,每个月医药费就要四五百元。夫妻俩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属于最难脱贫的群体。村里动员他们两个已出嫁的女儿,每个月各出点钱,轮流护理老人,然后让落户村里的高春山庄结对帮扶。最后,再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和高龄补贴等,今年夫妻俩也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对于村民林上权来说,是林上斗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2014年底,他的妻子被查出鼻咽癌。2015年1月至5月在外地治病,治疗费用高,跨地区医疗报销有限,一家人想放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林上权给林上斗打了电话。林上斗马上赶到医院,拿出1万元,鼓励他不要放弃。林上权自己身体不好,为了给妻子看病,至今还欠着10多万元的债务。林上权平时就在当地的一家企业打工,加上去年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生活仍举步维艰。林上斗在上海的一名战友得知后,主动与林上权结对帮扶。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林上斗用军人的作风铁腕治赌,刹住了村里的赌博歪风,倡导村民“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还通过评选好婆媳、半山好人和平安家庭,成立半山棋院,举办“文化赶圩”“春节三天乐”“重阳敬老宴”等活动,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邱慧敏)

    最美生态建设者

    陈云忠:“生态福利”的忠诚卫士

    漫步在福州市鼓楼区街头,天蓝蓝,水清清,马路上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公园里人来人往、男女老少怡然自得……近年来,随着步行绿道、生态公园、水系治理等一项项生态福利的落地,给市民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些来之不易的生态福利,源自生态建设者们长期不懈的付出。长期从事一线环境监测的鼓楼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陈云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1993年至今,我从事基层环保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亲眼见证鼓楼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一名生态建设者,我感到很自豪。”陈云忠说。

      谦虚平实的语言背后,是陈云忠连续25年的坚持。环境监测不仅要到第一线,而且往往是最脏、最苦的地方,站在马路旁听噪音、爬上高高的烟囱采集油烟、打开化粪池井盖取水样、冒着烟尘测锅炉烟气……“群众避之不及的污染源,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要实现精准治理,就必须先有最准确的监测情况。”陈云忠说。

      以油烟扰民为例,鼓楼区大型餐饮店较多,群众对油烟投诉量大。为了给专项整治提供依据,陈云忠和同事们专门选择吃饭时间、厨房作业高峰期,爬到一家家饭店的烟道口,实时测定油烟数据,为治理决策和环境执法提供第一手资料,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0多年来,这种以艰苦为方向的“逆行”,对陈云忠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也让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2009年以来,陈云忠获得的“第一名”数不胜数——参加福州市环境监测技术比武,获气单项第一名;参加全省环境监测技术比武,获理论第一名,烟尘、废气、二氧化硫测定操作考核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因为技术突出,入选了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工程技术骨干层次人才。

      虽然从事环境监测经验丰富,但陈云忠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不断推动环境监测为生态建设带来更多助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监测渐渐成为重要监测方式。自2012年以来,鼓楼区已逐步形成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实现了对辖区环境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的24小时自动监测;通过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油烟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一张掌握全区工地扬尘、餐饮业油烟排放情况的空气污染源监测网正在逐渐成型中。

      “以这些数据为依托,鼓楼区环保局、鼓楼区住建局、鼓楼区环卫处、街镇等单位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路面扬尘、餐饮业油烟等情况及时进行整治。”陈云忠说,随着这种合作机制的实施,鼓楼区大街小巷的洁净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鼓楼区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已接近鼓山对照点的监测值,鼓楼区生态建设者们正在为不断擦亮“福州蓝”生态名片付出新的努力。

      “12月10日,AQI:89,空气质量二级……”如今,经常到鼓楼区郊野公园锻炼的市民,可以看到公园步道十几面高清显示屏幕实时公布的监测数据及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下对锻炼人群的活动建议。“这是我们在数据惠民方面做出的探索,希望能用环境监测数据,给群众出行和健身带来参考。”陈云忠说,自己将把获评“最美生态建设者”作为一大激励,继续扎根基层,在第一线当好一名忠诚的生态卫士。(记者 卞军凯)

    最美社区工作者

    王清芳:这位“小巷总理”不一般

    社区干部很忙,这是人们的共识。在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区居委会,就有一位“大忙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清芳,居民都亲切地叫她“王姐”。因为王清芳“管得特别宽”,要做的事情自然多。不久前,她被评为2018年度福建省最美社区工作者。

      “我病重期间,王姐特地来家里看望我,还帮我向市妇联申请了3000元的‘两癌’救助金。”新安社区居民张阿姨说。

      今年51岁的张阿姨不幸患上乳腺癌。8年前,当她得知自己被确诊患了乳腺癌,感觉天都要塌了,一大笔的医药费是个难题,她曾经十分焦虑、伤心,躲在家里哭。那时,她女儿正念高三。

      在爱人的细心照料下、亲戚朋友的资助下,经历了放疗、化疗,张阿姨虽然瘦了30余斤,但逐渐恢复了体力。

      “王姐不仅常常打电话鼓励我,还委托一位老年癌症病友到我家开导我,真的很感动。”回忆起那段治疗过程,张阿姨眼眶湿了。

      如今,张阿姨已到一家企业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永安的一所小学担任老师。王清芳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张阿姨的女儿介绍对象。

      王清芳是社区的“金牌红娘”。新安社区共有住户4451户,常住人口11163人,属于人口密集区,辖区单位多、未婚青年多。为此,社区特地建了“520单身青年交流群”(微信群),举办了多届青年联谊活动。在给二勘队的小陈介绍对象时,王清芳介绍了6位女孩,锲而不舍地牵线,终于让小陈找到了心上人。多年来,王清芳放弃休息时间,做媒不下50次,成功13对。这几天晚上,一有空闲,王清芳就反复翻看“520单身青年交流群”,生怕漏通知任何一位未婚青年。

      因为心里装着群众,再苦再累对于王清芳来说都是值得的。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区工作亮点,为居民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烦心事。社区在全省县级市中成立了首个社区党委,构建社区大党委格局,通过推行“居民提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引导居民“有难找支部,服务找党员”;创建了全省首家社区影院、全市首个青少年机器人工作室、全市首个职工子女中途站……为了筹集建设资金,王清芳受了不少委屈,别人劝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她咬牙坚持着。

      社区“四点半学校”是王清芳的创新。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学校向放学后暂时无人管护的孩子敞开大门,这里有专门的教师志愿者辅导孩子功课,让家长们安心工作。

      王清芳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新安社区先获得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70多项荣誉称号。她个人也获得全国第二届模范“小巷总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30余项荣誉。

      王清芳的真情付出,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主任很关心我们老年人。2016年,我的腰扭伤了,女儿又在国外,在家躺了3个月,她常常上门来看望我。”新安社区居民张连敏说,社区邻里关系融洽,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去年,她还报名参加了大妈志愿者服务队,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王清芳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服务者900余人,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爱心涌动,情暖社区。(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林丹 魏兴谷)

    最美文化工作者

    陈成芬:南音是一生的挚爱

    “从事南音这一路来有过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南音是我一生的挚爱。”陈成芬生前曾深情地说。

      陈成芬是泉州市级南音非遗传承人、洛江区河市镇南音社长。粗茶淡饭,南音作吟,人生漫漫,琵琶作陪,20多年来,他全心致力于南音弹唱、教学、研究,已培养了七八届学生、上百个学子。

      在身患肺癌晚期时,他依旧爱恋着南音。为了让脑子保持记忆,他手指还能弹琵琶,身体状况好一些,就在病床边上写字、画画。

      对陈成芬而言,55岁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为生计奔波;在此之后,他找到了新的追求——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作为发源地,泉州也是南音文化流传最盛的地区。在闽南古厝,听三五成群的老人摇头晃脑唱南音古调,曾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10岁时,他常常跑到河市镇街边古厝,听老人们弹唱。自幼痴迷南音的他,白天在外公开的食杂店里帮忙,到了夜晚,听南音浅唱低吟是他最重要的娱乐。

      “喜欢南音吗?我教你吧。”有艺人注意到了他,抛出橄榄枝。但迫于生计,陈成芬没有接下。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就辍学打短工的孩子来说,学音乐是件过于奢侈的事。

      这段记忆成为他近半个世纪的牵挂。1995年村里成立南音分会,大家看他热爱南音,推举他做会长。逐渐放下生活重担的陈成芬,在55岁那年开始正式学习南音。

      之前,陈成芬的教学地点设在河市镇南音分会,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到教学点等着来学南音的孩子。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有个规矩始终没有变——不收学生一分钱。不仅如此,只要一有机会,他便自掏腰包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演出等活动,以演代训。

      “他对学生很大方,有时候学生饿了,还会带他们下馆子,但他自己吃饭很随意,经常是咸菜豆腐。”好友王晓波说。

      这几年,河市镇新建成的文化站设立了南音社,陈成芬的教学地点也离家近了许多。年近八旬的他,依然每天5点半就骑着摩托车到南音社扫地、浇花、擦桌椅,整理乐器和琴谱。南音社里,一张张他手抄的南音教学谱,是20多年岁月的沉淀,见证了他对南音的炽爱与坚守。

      对南音社,陈成芬投入了大量心血,操心内部设计,墙上展板印的都是他字字写成的南音故事。去年底,南音社邀请了其他南音社团举行专场汇演。为此奔波劳累许久的他,撑到演出结束,病倒了。

      辗转多家医院后,陈成芬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小半年的化疗,令他的体重由120多斤掉到80斤出头。尽管身体消瘦,老人的精神依然矍铄,经常在病床上吸着氧练字。

      医生知道他爱南音如命,理疗或手术时会给他放南音安慰、鼓励。咿咿呀呀的曲调一出现,陈成芬的心就踏实了,一下子不知道疼痛了。

      躺在病床上的陈成芬常常念叨着教到一半的学生。他说他不怕死,只怕这么好的音乐没人传承,学到一半没人教,技艺就会荒废。

      “学南音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愿意无偿教学的老师也太少了。”陈成芬生前说过,相比自己的健康,他更担忧南音的传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