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企业要富百姓利益更要顾 漳州掀起农业农村投资新高潮
  • 企业要富百姓利益更要顾 漳州掀起农业农村投资新高潮

    时间:2018-10-09 16:09:10  来源:台海网  作者:

    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村民在格林美提子园内劳作

    台海网10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漳州掀起农业农村投资新高潮。截至目前,漳州市第一产业投资52.27亿元,同比增长35.8%。资本下乡后,企业要富,百姓利益更要顾。如何才能撬动多方资源,让农民的生活真正红火起来?

      “从经济视角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维资本’匮乏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根源。”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明认为,通过产业发展与“三维资本”有效融合,可以为扶贫工作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从根本上脱贫解困。

      “物质资本”创造产业收益

      自动化喷灌、自动化控温……6日,在龙海市隆教乡闽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一排排刚破土的玉米苗争相吐绿,长势喜人。红星村村民蔡宝玉的内心十分踏实:“我家脱贫,全靠这小菜苗。”

      说起贫困,全是病闹的。蔡宝玉的丈夫因重病过世后,欠下不少外债。两个孩子还小,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蔡宝玉只能留在村里种菜。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穷到底了,没想到还会有“翻身”的这一天。

      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乡里派来了工作队,村里办起了闽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既提供种苗、工具,还现场技术指导、包购包销。“他们说挣钱快、有技术、没风险,一开始我不太信,现在看还真不是吹牛。”蔡宝玉告诉记者,有了合作社当靠山,心里就有底了,只管踏踏实实放手去干,“家里种的两三亩西兰花已进入收成期,增收三四千元。我还打算种植黄秋葵、香菜”。

      “扶贫工作队把我家评定为贫困户。可我这个快70岁的老太婆,没法干重活,咋脱贫?”家住新厝村的贫困户蓝玉桃,早年丧偶,独自抚养3个子女。好不容易,熬到子女长大成人。没想到,儿子与儿媳妇都患上重疾,一家又陷入困境。本该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蓝玉桃,再次担起了家庭重担。

      正发愁呢,扶贫工作队与闽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携手相助,为蓝玉桃提供了除草、施肥、拣菜等工作。“一天70元工钱,日子没那么紧巴了。”蓝玉桃面露喜色。

      如今,闽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已是一家集种植、保鲜、加工为一体的瓜果蔬菜进出口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大中市场建立10多个销售网点。果蔬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来等国家,逐步形成了一条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上游,贫困户可以通过为企业订单生产或者将土地出租给企业的方式获得物质资本;产业链中下游,贫困户可以通过从事加工生产、销售运输等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黄耀明认为,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才能为贫困户注入长期有效的“物质资本”。

      目前,闽隆合作社已与周边28户贫困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并带动该乡关头村、红星村和新厝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步实现了稳定脱贫。今年初以来,这些贫困户户均增收约7500元。

      “人力资本”激荡农民意识

      资本下乡后,农民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还记得11年前,第一届中国蘑菇节在漳州开幕。一个节日,把一年的蘑菇预订出去大半,农民倒是喜气洋洋。可电视台记者采访,菇农个个都往镜头后躲。没想到节目播出后,漳州的蘑菇出了名,卖得特好。现在再有记者来,农民都争着凑上去,可劲儿聊。

      干部们都说:这样的农民,可塑! 可关键是,怎么塑?

      “农民,关键在于有成功的榜样示范。他眼见为实、心里踏实,不用你做什么动员,自己就知道怎么做。”1987年出生的吴艺斌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芗城区天宝镇办起了诚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从此开始了“带月荷锄归”的农民带头人生活。

      “我把美国的企业管理知识带回家乡,根据芗城的实际情况,采用计件的形式灵活管理。农民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一般一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可以达到3500元至5000元。他们回到家里还有时间种种青枣、养鸡养鸭。”吴艺斌说,这样“接地气”的管理方式,吸引了附近四个村庄130个人到合作社打工。

      虽说上班时间自由,可工作标准不能降低。这位海归像是长了火眼金睛,跟村民没少较劲。“没见过计件工整得这么精细的!”村民偷偷抱怨。

      “工作一段时间后,大伙儿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松懈。这可不行。身为农民,也需要建立合同意识、精品意识,与世界接轨。”咋整?吴艺斌有办法。“我把所有的工序、标准、工价全都详细列入合同中,让大伙儿签名或者按手印。你认可就得遵守。意识建立起来,用沟通解决困难,形式就可以慢慢淡化了。”他说。

      “技术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创业多年,吴艺斌摸透了农民的想法。他对症下药,为一部分村民量身定制了职业规划,“规划先行,走得更快。我利用自身知识既帮助他人,也成就自己,一起大干一场”。

      职业规划让村民谢建福想得更远些:“除了赚钱脱贫,还得多学点知识,让自己更值钱。只要敢学肯干肯思考,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

      “缺乏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黄耀明认为,“爱学习”的内生动力并非人人都有。这就需要通过企业“待遇”激发、榜样示范,提升部分人的知识技能水平,紧接着激发连片区域的“群体性内生动力”。

      “社会资本”确保细水长流

      平和县九峰镇澄溪村位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山脚下。过去,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停留在“上山一日游”。虽青山环抱、瀑布长流,澄溪村却一直受穷。这两年,随着乡村旅游兴起,村里建起了名峰山庄、印象半径等一批中高端休闲农庄,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留下来”深度体验。

      “以前,村民的生活半径很小。他们的交往范围往往局限在本村,至多延伸到邻近几个村庄。”澄溪村驻村书记何文认为,资本就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打破了村民固化的生活状态。“这一年,我们承接了不少会议活动。前不久,某省副刊研究会在‘印象半径’举行。这些文人墨客在村里住了一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我们还建了一个群,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他说。

      乡村休闲旅游,讲究体验互动。“印象半径”的总经理曾清森从外面请来了钢琴家、萨克斯手等。有了人才相助,曾清森的“天然竹林舞台”也“噌噌”上台阶,淳朴的乡村艺术成乡村游的基石。

      现在,澄溪村还成了闽南师范大学的导游训练基地。大学生往村里一拨拨领客人、搞营销。他们与村民互动起来,组织村民学习礼仪、规范服务。外国友人来了,户外驴友也来了,他们创建了大芹山登山活动基地。

      “大学教授、文人诗人、大学生、驴友不断涌入村里。他们在村民眼里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村民待在家里,就可以拓展社会交往的半径,拓宽信息、技术的获取渠道。”何文认为,土生土长的澄溪人,人脉因“产业”而嬗变。这些社会资本是细水长流的精神财富,刺激着村里人主动升级,提升乡村游品质。

      如今,澄溪村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张“人文山水图”。全村日接待游客超1000人。

      “农村繁荣的表现首先是有人气。一方面留得住人,一方面吸引来人。这些人气能增强村民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包括合作、互惠、参与等。”黄耀明认为,这种跨越型社会资本,能促进村民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提升增收能力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