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加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加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1-09-29 20:17:00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孙燕明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 孙燕明)“如今,我国食品工业正处在健康转型的渐进过程中,需要迫切提升现有食品的健康内涵,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为载体,应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已经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它既需要食品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以实现迭代创新,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夯实产业基础,更依赖于管理的疏堵结合和监管的有为和到位。”9月27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以前瞻、专业的科学视角,吸取和借鉴各国经验和教训,尽力达成科技界共识,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科技界应有所作为。

    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孙燕明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张磊时表示,近年来,卫健系统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以落实最严谨的标准为核心,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组织制定10余个冷链食品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科学防范经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我国已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383项,涉及两万多项食品安全指标,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十四五”期间,卫健系统将围绕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服务水平,风险研判预警能力,做好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服务公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孙传范指出,围绕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部署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专项,食品产业正在从规模型、数量型农产品与食品的初级加工,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食品精深制造与创造转变。“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设计、部署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重点专项,聚焦加工制造、营养健康、智能装备、质量安全及包装物流等研究方向,开展协同攻关。此外,加强平台支撑,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新型县市为载体,持续推动成果转化,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方晓华表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将农产品质量抓好。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已连续6年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水平、上台阶。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白露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食品消费市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2011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每年从180多个国家(地区)进口食品。近年来,中国海关积极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国门守护”行动,推进国际共治,不断提升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2年1月1日将开始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这是推进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有力推动进出口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提升。

    食物生产、加工、流通、制备和消费的全产业链环节,会对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指出,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的挑战在于农业生产、营养和健康、损失和浪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他建议,要从全产业链观点转变食物系统,为减少1/3温室气体排放做贡献。同时,要基于营养和健康来规划食物生产,生产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这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从政策、技术、制度和个人行为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社会共治。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的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的地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主题,与参会代表共同探讨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科学问题,提出未来食品科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他指出,在以科技力量化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工业化实践中,食品科技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使命,食品工业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的特征愈加鲜明。“十四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将进入以科技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要依靠科技实现“ 健康、安全、环境三大安全”的保障功能;加强前沿性、创造性和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抢占全球食品科技制高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围绕“土壤-食品-环境-健康”的主题,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诸多因素间相互依存关系。朱永官指出,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会影响食物的元素组成,可能引发一系列食物质量要素的变化,有些变化还尚未认知。例如,过量使用化肥,尽管让作物的产量上去了,但作物如小麦籽粒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却下降了。在未来的生态系统中,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微量元素“隐性饥饿”问题,亟需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健康,通过“土壤-植物”系统传递、转化、放大。其中,微生物在“土壤-食品-环境-健康”耦合系统中的循环与转化需要特别关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