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 别让孩子迷失在文具盲盒里
  • 别让孩子迷失在文具盲盒里

    时间:2021-06-02 07:51:00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李英锋

    盲盒已经成了一种“网红式”营销方式,在市场上无孔不入,盲盒占领儿童市场是必然的趋势。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神秘性、趣味性、新鲜性,容易激发消费者的猎奇、挖掘、追逐和求全心理,对于形形色色的盲盒,很多成年消费者尚趋之若鹜,遑论心智远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了。盲盒的营销特性叠加儿童群体的消费特性,很容易催生沉迷式、成瘾式消费。

    儿童市场上的盲盒营销及消费引发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有些文具盲盒、玩具盲盒、零食盲盒披着盲盒的外衣,暗藏的却是假冒伪劣商品、过期变质商品、瑕疵商品、“三无”产品,或者存有安全隐患的商品;有些盲盒的商品信息也处于半盲或全盲状态,妨碍了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有些盲盒的交易规则包含“只换不退”等霸王条款,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有些商家针对盲盒的宣传有欺骗、误导因素,引诱消费者盲目购买。在盲盒的“魅力”攻势下,自制力不强的儿童尤其容易被“俘获”,陷入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亢奋模式中,最终把消费变成浪费。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并拿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关部门应针对盲盒监管中的一些漏洞、盲区,健全完善有关盲盒营销的规则、标准,明确盲盒的包装、标识必须载明的事项,明确商家在广告活动中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说明告知义务。实际上,盲盒营销与有奖销售具有一些类似之处,相关部门不妨参照有奖销售的监管规则完善有关盲盒营销的监管规则,还可联合教育部门给未成年人划出盲盒营销的“保护区”或“黑名单”。比如,禁止在校园周边一定范围内销售盲盒文具、玩具、贴纸等商品,禁止一些食品以盲盒的形式出现,禁止商家在盲盒销售条款中出现 “只换不退”或“不换不退”“最终解释权归商家”等内容。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盲盒市场的抽检和风险监测,以立案查处、曝光问题、约谈等方式倒逼企业和商家增强自律意识,守住底线,规范生产经营,将问题盲盒及时清理出市场,根据监管维权动态向消费者发布警示信息。

    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媒体则应承担起消费教育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认识盲盒营销的特点和规律,发现盲盒消费的风险,培树健康、文明、理性的消费观,规避消费误区,摆脱盲盒沉迷。

    说到底,只有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盲盒才不会成为孩子们消费健康、消费安全的“盲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