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香港新闻 > 香港商報:聚焦增加供應 解決公屋難題
  • 香港商報:聚焦增加供應 解決公屋難題

    时间:2017-08-11 19:57:55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

      香港新聞網8月11日電 香港《商報》11日發表題為“ ”的文章,全文如下: 房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上月底,本港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較3月底的4.6年有所上升,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則保持2.6年。升幅雖然不大,但在現有各項條件下,市民未來公屋輪候時間只怕將繼續“越等越耐”,“三年上樓”的希望愈發遙遙無期。

      根據房委會數據,2015至2016年度總體公屋落成量達到14264伙,較上年大幅增長近五成,計有沙田水泉澳恏、元朗朗善恏、觀塘安達恏等大型公共屋恏落成,因此上年公屋輪候時間稍有下降。然而,受制於覓地困難、工程延期、勞動力短缺等因素,未來數年的房屋供應將持續下降,根據去年底公布的五年公屋建設計劃,2016至2021年共計約有91700個單位落成,遠低於政府預定每年28000伙單位的目標,五年之后的公屋供應只怕更加難以為繼。這種情况繼續下去,公屋輪候時間“破5望6”只怕近在咫尺。

      人生能有幾個五年?房屋供應形勢不斷緊張,社會各界亦集思廣益,提出各種解決辦法。例如,上任不久的運房局局長陳帆建議,政府可與社福機構合作運營“良心浻房”,以低於市價租金租予基層市民,作為短期過渡性房屋緩解基層住屋問題。目前,已有發展商和基金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今年10月,經修訂收緊后的“富戶政策”亦將開始實行,凡是家庭入息超過公屋入息限額5倍、資產超過公屋入息限額一百倍,或在港擁有私人住宅的“富戶”,均有可能被“DQ”公屋資格,料將有效加快公屋流動及政策的公平性。5月,規劃署亦完成183間空置校舍用地的用途檢討,其中18間有望改建住宅。只不過,對於已迫近30萬宗的輪候大軍來說,上述政策的效果只怕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解決問題。再考慮到本港人口的自然增長,人均壽命不斷增加等因素,未來公屋供應問題將長期困擾香港。

      歸根結底,加快公屋建設,聚焦增加公屋供應,才是解決公屋難題的唯一答案;而增加供應的核心癥結,還在土地供應不足上。眾所周知,本港土地開發率不足三成;而在已開發土地中,用於居住用途的土地更是不到三分之一。香港并非欠缺土地,而是欠缺可供開發為住宅用地的土地。在此方面,香港有大量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邊陲地、棕地、荒地和其他用地可供開發。另一方面,填海造地已是全球主要濱海城市重要的土地來源,但在香港,近年填海工程卻幾近停頓。在環保、保育、預防官商勾結等各類“理由”之下,寶貴的土地資源要麼大量镕置,要麼停留在規劃藍圖之上。沒有土地,何來房屋?在重重“自我設限”之下,港人只能坐視房屋供需矛盾發展至今。

      日前,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發展局正籌備成立一個由非官方人士組成的專責小組,希望以一場“大辯論”的形式,在社會建立開發土地共識,謀劃長遠,這無疑對打破香港的土地房屋困境有所幫助。但“大辯論”過后又當如何?香港不可再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困局,唯有聚焦增加供應,才可根本解決公屋難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