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香港新闻 > 鄭寶鴻:香港記憶的“拾荒者”
  • 鄭寶鴻:香港記憶的“拾荒者”

    时间:2017-07-22 20:23:50  来源:中國新聞社  作者:

      香港新聞網7月22日電 題:鄭寶鴻:香港記憶的“拾荒者”

      中新社記者 陳逸舟

      一座城、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有時可以簡單至一個暖水瓶。“大家記不記得金錢牌熱水壺?”在21日香港書展的一個講座上,鄭寶鴻問道,台下此起彼伏地響起一片“記得”的回應聲。

      鄭寶鴻四十年代末出生於香港,幼時開始收集郵票,由此展開對香港地方志的研究,此後他的藏品範圍更擴大至錢幣、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等。通過這些珍貴史料,他對香港的歷史與文化瞭如指掌,說起何年發生何趣事也信手拈來,甚至某街某個門牌號碼的變遷都記得清楚。

      說到這個暖水瓶,必須帶出和它相關的故事:香港工展會的“工展小姐”選舉。集購物與嘉年華為一體的工展會,在五十年代推出了這項香港選美盛事,每家參展公司推出一位售貨員小姐參賽。1960年,“金錢牌熱水壺廠”的關玉蓮“爆冷”擊敗了大熱門“安南白桂油”的鄭安娜,成為當年的“工展小姐”。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千嬌百媚的姑娘們風華不再,但是她們的倩影卻永遠地留在了鄭寶鴻的諸多珍藏中。

      他收藏的照片中,更多的是香港舊時的街景。鄭寶鴻將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這是北角的健康村,現在是大片的住宅區和商廈,五十年代時卻是真正的農村,全都是農田、寮屋和村屋。中間這條是當年的筲箕灣道,這條道當時很長的,今時今日的禮頓道、銅鑼灣道、電氣道、英皇道原來都叫筲箕灣道。”

      “當時干諾道中,現在四季酒店這個位置,以前是海邊,好多人都在那裡捉泥猛,捉上來直接劏(斬)了,煮泥猛粥賣,一碗一毫。”

      “這是當時從電車工會的天台拍的照片,後面這座山就是利園山,不過現在已經鏟平了,那些泥頭就用作堆填物,堆填出來的就是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

      年輕的觀眾對於滄海桑田的變幻驚嘆不已,而與他同齡的阿叔阿嬸,則面有得色地輕聲附和。也有一些仿佛經過提醒,在自己的記憶中翻到了寶藏。

      當時的香港,也聚集了一些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鄭寶鴻收集的一份1951年的《星島日報》中,印有杜月笙在萬國殯儀館出殯的訃告。而有趣的是,當時的萬國殯儀館並不在紅磡現址,而是位於分域街上的一片風月區內,極其不協調,形成了強烈對比。

      這些故事不僅僅從藏品中得來,鄭寶鴻本身就是歷史的親歷者。他最近出版的書,名為《觸景生情》。他說這個“情”就是指他自己的感情。在書中有一系列照片,展示的是當時的人們坐人力抬的轎子,就讓他憶起自己的母親曾說,在他出生的時候,母親就是坐著兩人抬的轎子去東華醫院。他形容自己小時候就性格“八卦”,什麼家長裡短都會留意一下然後記住,現在看到照片記錄,都可以一一對應起來。

      他介紹,這些老照片,既有自己拍的,也有買來的,還有朋友們贈送的,因此書中鳴謝了好多人。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收藏愛好者為家裡沒有足够空間儲存他們的藏品而苦惱。鄭寶鴻說,自己家有一個房間本可以住人,但是他開闢出來放這些“垃圾嘢”(破爛東西),也算是有犧牲的。

      然而,正是鄭寶鴻這樣的“拾荒者”的堅持,才讓這座城市的記憶得以保存,讓這個城市的精神能够傳承下去。(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