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垃圾分类并不难! 探寻金华乡村“绿色基因”
  • 垃圾分类并不难! 探寻金华乡村“绿色基因”

    时间:2017-08-05 13:34:00  来源:  作者:

    垃圾分类,难不难?说它不难,毕竟城里推广了10多年,仍收效甚微,“垃圾围城”愈演愈烈;可说它难,只要你到浙江金华的农村走一圈,家家门口放有垃圾桶,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少年,都懂咋分类。

    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金华地区所有乡镇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行政村覆盖率则超过了98%。去年11月,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现场会在这里举行,国家住建部还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学习“金华经验”。

    为啥城里人都头疼的垃圾分类,金华农民却能分得这么清楚?

    分类方法“零门槛”

    地处浙中的金华市,此前,如同许多省内兄弟地市一样,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来破题农村垃圾的出路问题。然而,垃圾与日俱增,怎么办?

    “按照测算,金华的垃圾填埋场5年后就将全部饱和,若要新建,选址谈何容易;另一方面,每处置一吨垃圾,政府需补助300元,长此以往,即便经济再发达,也不堪重负。”金华市政协主席陶诚华履新前,曾是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学习土壤化学科班出身的他很清楚,垃圾分类是条出路,关键就看怎么分。

    2014年,金华选了三个情况各异的乡镇搞垃圾分类试点。调研中,一条好经验脱颖而出。过去,垃圾分为可回收、有害、厨余和其它四类,大家普遍一头雾水。可农民自古就懂堆肥,能否把垃圾分为可烂、不可烂?前者送去发酵堆肥,后者再分为可卖钱、不可卖钱,能卖的回收,不能卖的再拿去填埋或焚烧。

    “农民最怕麻烦,而这个‘二次四分’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真是接地气!”金东区澧浦镇是首批试点乡镇之一,对此,该镇山南村党支部书记孙建斌深有感触。记者看到,在金华农村,每家门前放有垃圾桶,一格可烂,一格不可烂,就连设计也带有“农民智慧”,带底座、加盖子,既不易倒,又可避免畜禽乱翻。

    “落地生根”法子多

    分类方法“零门槛”,首先解决了第一道关,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绝非如此简单。东阳市湖溪镇镇西村毗邻工业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数量基本持平。4000人的大村,垃圾怎么分?之前,抓一抓,好一些,松一松,又是老样子。为了形成长效机制,村委会主任吕向阳伤透了脑筋。

    吕向阳告诉记者,根据“就近、就亲”原则,村里每位党员负责带动8户左右家庭。村口有块“荣辱榜”,当月垃圾分不好的家庭,全部上墙公示。若屡教不改,所联系的党员还被列入镇里“后进党支部”。而对于负责清运各家垃圾的6名保洁员,村里也有具体考核。

    除了这种网格化管理,今年,镇西村还成立了义工队,每天一大早,队员们检查各家垃圾分类情况,当月在村公众号和村报上公布分数,优秀的家庭奖励洗洁精、沐浴露等生活用品,如果连续3个月都未达到良好,则按村规民约,该家庭将无法享受镇村奖励和村里福利。

    据了解,为了保证扩面不走样,金华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三级都有具体考核制度,乡镇对各村干部、保洁员则每月考评,再加上党支部、妇联、团委、学校等的广泛动员,这场“垃圾革命”成了“大合唱”。

    另外,金华还抓住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荣辱榜”“红黑榜”等手段,促进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以前村口的垃圾塘,天气一热,臭气熏天。现在垃圾搞好了,村里基本没苍蝇,就连蚊子也少了许多。就算为了环境和健康,我们都要坚持垃圾分类。”金东区江东街道六角塘村村民盛美玉说。她所在的村庄,今年前来学习的考察团,就有600多批。

    实惠才是硬道理

    分类收集只是手段,目的就是改善垃圾组分,便于末端处理和利用。记者发现,对可腐烂垃圾,金华大部分地方建设了一村一终端的阳光堆肥房,也有的采取“多村合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当然,一些村庄相对集中的乡镇,则配套的是机器堆肥房。

    别看小小堆肥房,里面技术含量却不少。起初,阳光房就遇到了堆肥时间长、苍蝇多、臭气大等问题。对此,金华引进浙江大学的微生物菌剂辅助技术,并根据其专利设计,对阳光房的通风管道、温湿度控制等进行改造。由此,堆肥周期从半年缩短至两个月,成肥效果、臭气状况也显著改善。

    那么,这项投入大吗?根据测算,以500个行政村、30万人口的中等县为例,阳光房总投入约5600万元,分三到五年到位,压力不大。后续运行维护,政府以人均80元标准补助,每年支出约2400万元。而分类垃圾桶、垃圾车几年才更新,镇村基本可自我消化。如此一来,运行七八年所节约的成本,基本可抵消一次性投入。长远看,政府支出总成本还能降低。

    当然,更关键的是,垃圾分类带来了一系列综合效应:村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素质越来越高,干群关系越来越近,“农村垃圾包围城市”的课题得到了破解……

    许多领导、专家在考察完后总结认为,垃圾分类“金华模式”核心有“四可”: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

    记者手记

    伴随着“垃圾围城、与人争地”的现实压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愈发迫切。纵观金华这场席卷全市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革命,记者认为,主要经验就在于从盆景变为风景,再逐渐衍化成为一种生态。

    这种生态可以有多种理解:财政、运行体系的可持续;分类方法、资源化利用的接地气;农民卫生习惯的改变、文明素质的提升;还包括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整个乡村环境提升后,对乡村资源的保护,以及所迸发出来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有望颁布,这意味着,全市农村垃圾分类将实现有法可依。只有变“要我分”为“我要分”,才能破解源头分类问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