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金华发现唐代神秘小泥块 有人说是温度计
  • 金华发现唐代神秘小泥块 有人说是温度计

    时间:2014-10-29 14:42:00  来源:  作者:

    在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的一个小土坡上,遍地都是破碎的小陶瓷片和一种椭圆形的小泥块。

    第一次与这些陶瓷碎片接触,是20多年前。

    因为工作需要,于建辉一直想在金华郊区找一间油画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石楠塘村,发现了这个散满碎陶瓷片的小土坡。

    “凭我多年来对婺州窑的研究,当时我一眼就看出这些陶瓷不一般。”于建辉说。

    更让于建辉好奇的是,散落在山坡各个角落的一种椭圆形小泥块。

    “这是什么东西?” 于建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又好几次往返这里,搜集了不少陶瓷和泥块样本,用于研究。

    前不久,在一次关于婺州窑的茶话会上,于建辉聊起这件事,还把那些样本给在座的行家们研究。后来,业内人士和专家陆续前去现场勘查。

    大家看完之后,一致认为,这属于唐代婺州窑。

    但对那些神秘的小泥块,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随行的江西景德镇陶瓷专家猜测:在烧窑的过程中,小泥块起到了恒温的作用。

    昨天下午,在另一位收藏爱好者陈启加的带领下,钱江晚报记者来到古窑址现场,发现该窑址窑口面朝武义江,窑背形状还隐约可见。窑门前面,武义江边的运瓷古码头保存的还较为完好。

    窑址所在的小土坡上,遍地散落着一块块碎陶瓷,从外观上看,有盏、碗、盆等,基本都是圆唇直口,制作也比较正规。

    另外,现场可以看到更多的,就是难倒不少业内人士的椭圆形小泥块。

    小泥块直径大约4厘米,表面呈现出一个类似拇指压过的凹陷形状,有明显人工捏制的痕迹。

    “很少会有人注意这个地方,这些陶瓷是哪个年代的,这些泥块是干什么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陈启加说,如果确实是文物,就要好好保护起来,就这样日晒雨淋,太可惜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附近的居民。对于这个窑址,多数人表示并不知情。

    “很早就有了,但什么来历,是什么,没人知道。” 石楠塘村的一位村民说。

    有人说这是温度计

    为了查明窑址的确切来历,记者咨询了两位婺州窑方面的专家。一位是婺城区婺州窑文化研究会会长刘金桂,另外一位则是金华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卫。

    他们从器形、釉色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一致认定,这就是唐代的婺州窑。

    至于那些小泥块的用途,他们的观点却争锋相对。

    刘金桂认为,小泥块的学术名叫垫珠。在陶瓷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率,一件件器物都会进行叠加烧制。为了避免器物之间的粘连,都会垫上垫珠,起到分离的作用。

    “垫珠为不规则扁圆型,直径在3厘米左右。器物间一般安放四颗垫珠,所以烧制好的器物底部会有四个垫珠烧痕,这和现场发现的碎陶瓷吻合。” 刘金桂说,垫珠是用一次就废弃的,窑址内堆积了的全是废弃的垫珠。

    但在徐卫看来,如果是垫珠,外形不会有这么大,最多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据他分析,石楠塘村的这个窑址是一个龙窑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一般都是一次点火,分段烧成。而这些小泥块,就是用来控制每个段位的温度的。

    “将泥块投入窑洞中,通过观察泥块的外形和硬度,来判定要降温还是升温,其实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温度计。”徐卫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