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杭州90后男生羌塘无人区失联33天后队友才报警 质疑声四起
  • 杭州90后男生羌塘无人区失联33天后队友才报警 质疑声四起

    时间:2019-04-27 18:32:01  来源:  作者:

    “终于结束了,太难熬了!我还活着!!!”4月17日,李志森一口气在微博上更新9张照片。照片里,因为低温和暴晒,他的脸黑紫、皱褶,布满水肿,但难抑欣喜。

    历时44天,从3月5日起,他和另一名户外爱好者林夕,横穿1500多公里的羌塘无人区,这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中国最大无人区。8264户外社区里,关于这次旅途的图文直播帖下,网友一片叫好。

    喜悦很快被冲淡:最初的三人团队中,除了李志森和林夕,一同穿越的林夕的男朋友、杭州90后男孩王清(化名)却失联了。

    李志森在微博上第一次透露,王清仍然失联。

    王清,另一个队友。在邦达错私自离队退出。走时照顾(招呼)都没打!”4月18日,李志森称,他已于当日晚10点报案,而此时距离王清失联已有33天。

    重重质疑随之而来:为何这么迟才报警?为何此前未向外界透露任何王清失联消息?王清是否因为三人间龃龉才离队?

    李志森微博上贴出的王清与林夕图片。

    “第三极世界”

    穿越完成后,李志森和林夕追溯王清足迹,但兽形湖保护站、死人沟检查站、多玛乡检查站等多个站点均未记录,这意味着,王清很可能还在无人区内。

    羌塘是中国最大无人区,《户外探险》杂志介绍,青藏西北部的羌塘荒原,绝对无人区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唐古拉山以北,阿尔金山,昆仑山南和可可西里以西部分,占据青藏高原的四分之一领地,平均海拔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户外探险》形容它为“第三极世界”:“遥远,苍凉,孤寂,凄美。它是人类世界最后一方未知的净土,也是死亡之地,冰冷的生命禁区。羌塘最大的危险是:大风,沙尘暴,暴风雪以及野生动物攻击。其中任何一点都会致命。”

    此次穿越,是三个人的团队穿越,李志森还要速攀无人区内的三座6000+的雪山:若拉岗日、耸峙岭和一座无名山峰。李志森想以此向偶像乌里斯特克致敬。乌里斯特克曾被誉为世界最强速攀登山家,2017年4月30日,乌里斯特克从努子峰壁滑坠落下身亡。

    生于1994年的天津人李志森,曾成功穿越过羌塘,当时经历暴风雪、失温、饥饿、孤独、狼群围困等困境,“每一天都挣扎在死亡边缘”。林夕和他此前相熟,她玩户外多年,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女神”。她也曾成功纵穿羌塘。

    2017年李志森第一次横穿羌塘无人区时的路线。

    和另外两人比起来,王清虽未穿越过羌塘,但曾经攀登岛峰和阿玛达布朗峰。资深登山教练石磊对钱报记者指出,“岛峰有冰裂缝等非常危险的路况环节,后者地形非常丰富且复杂,非常考验登山技术。”

    旅程策划在2月初就已经完成。3月2日,李志森率先到达阿里,半夜一点,江苏人林夕和王清到达。李志森忘记带雪镜,在阿里转遍都找不到雪镜卖,只好买副墨镜。他发微博说,王清和林夕总是形影不离,“随时随地撒狗粮”。

    李志森与王清(后排)的合影。

    3月5日凌晨,旅途开始。出发前的照片里,王清戴着大毡帽,笑容爽朗。

    他们的装备包括通信工具北斗海聊、4.0吋轮胎雪地车、雪锥、GoPro等,携带了糌粑,麦片,坚果等补给,共100斤。所有行李在180到190斤左右,塞了满满7个大包。

    李志森的装备。

    “王清就想一个人走”

    在户外社区8264上,从3月5日开始,由李志森的朋友老庞负责,对王清、林夕和李志森的穿越旅程进行直播。

    根据李志森用北斗海聊发出的记录,之后几天,整支队伍分合不断。

    先是3月7日夜间,“李志森和林夕找不到营地……直到凌晨十二点半才找到营地。”

    艰难的旅程中。

    3月10日,他们一路向东,在一座无名未登峰(无人登顶的山峰)脚下扎营。为了攀登,李志森和其他两人再次分开,双方约定下山后再会合。

    3月13日,王清第一次走丢,直到凌晨才返回营地。为此,三人休整大半天,才在3月14日中午出发。“这两天意外太多了。”“一直有队员走丢。”李志森向外发出讯息。

    “(他)每天20、30公里,我和李志森每天要走40公里,甚至他还想睡懒觉。”林夕说,因为速度原因,离队前两天王清两次掉队。

    李志森上传的穿越轨迹。

    在直播贴里,李志森也怀疑王清找借口,拖行程。离队前他曾问王清为什么这么慢,“按这样的速度是走不了无人区的。”而王清回答,他打算边走边玩边看,打一开始他就没打算进来。

    王清失联,是在3月15日,穿越行程的第11天。这支三人小队沿着疆藏边界,从松西村东北的界山达坂深入无人区100多公里,在当天到达邦达错(湖)。

    湖区海拔接近5000米,环境恶劣,3月初的最低气温可以超过零下20摄氏度。

    李志森上传的穿越轨迹。

    在李志森事后出具的一份简短报告中,直到中午,王清一直行进在邦达错的冰面上,落后走在岸边的他和林夕两三公里。“那时候正刮着暴风雪。”两小时后李志森再次看到王清时,他已在五公里之外的湖心位置。

    “中午时分,(他)突然独自从邦达错冰面向南方向前进。”李志森将王清的行为,定义为“私自离队”。

    王清离队后,同队的林夕曾试图追赶。“走进冰面三四米处,突然冰面裂开,林夕掉湖水里了。”李志森说岸边的冰薄,林夕的鞋、裤都被浸湿,不敢再追。

    此后,他们再未收到王清的任何信息。而邦达错还不到整段路途的十分之一。

    李志森告诉红星新闻,走的前一天王清曾向林夕要走自己的身份证,并在此后的旅途中,始终和他们保持距离。

    “我就想一个人走,不喜欢组队。”事发前一天,王清曾对林夕有过抱怨。失联当天一早,林夕也曾安慰王清,但适得其反。“他走之前情绪有些低落,没有理由,没有告别。”回忆一个月前的分离,李志森找不到原因。据红星新闻报道,李志森描述,当时林夕坐在地上哭,但王清头也没回地走了。

    王清为何离队?为何迟迟不报警?

    王清向南,消失在邦达错的湖面上。这是王清和队伍同行的最后一天。而后,他们的足迹再无重合。李志森和林夕向东,加快脚程,常常一天就要走超过30公里。

    “王清出来老子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了,只希望他快点出来,别磨蹭了!”这些天,林夕向朋友李阳(化名)抱怨。

    邦达错北岸的红线是李志森和林夕走的轨迹。

    冷血无情,抛弃队友,放弃搜救……李志森和林夕从羌塘出来后,批评声音每天都在放大。三人之间争执不合致王清离队,是网友猜测的首要原因。

    直播帖记录,出发当天,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冻伤李志森的脚,“林夕开始显示出大姐姐的风范。为了照顾脚冻伤的李志森,她和李志森住一个帐篷。”

    3月5日、6日,李志森连发两条微博调侃:“今晚我和林夕住一个帐篷。真的是我不需要这样的照顾!我现在在考虑……”“要不要脱裤子睡觉,穿太多翻身很困难。”

    略显暧昧的话语,让王清吃醋离队一说,在8264社区甚嚣尘上。

    李志森和直播者老庞的对话。

    对此,林夕和李志森均不认可。“他心里可能怪我不等他,有些不高兴。”林夕告诉朋友李阳(化名)。还有一位知情人对钱江晚报记者否认当时三人存在争执,“就是王清想自己走,林夕不想让他走,又不是赶他走,不存在抛弃队友。”这位知情人说,王清性情倔强。在与直播者老庞的微信聊天中,李志森回应:“第一天要不是我先把帐篷搭好,林夕就冻死了。林夕的帐篷坏掉了,王清的是单人的,只有我的可以住两个。”事后,他也曾找王清换帐篷,但遭到拒绝,“王清的帐篷才两斤,我的9斤左右。他本来就推不动,所以更不想和我换。”

    旅程中李志森所使用的1.5人帐篷。

    从3月15日离队算起,由于王清缺乏北斗通讯设备,相当于他已和外界失联超过40天。继续前行的李志森和林夕,直到4月18日完成穿越后才选择报警。

    为何迟迟不报警,李志森给出的答案是,他以为王清早就撤回了。

    当天,王清离开的方向,是向南穿过邦达错,而从邦达错南岸到兽形湖保护站,只有30公里距离。“保护站会向邦达错方向巡逻十几公里。王清只要向保护站方向走十几公里,就有可能遇到巡逻队。”李志森称,他和林夕判断,王清是要出去,就未在意。

    而他们两人在王清离队后的一周内,就迅速赶到耸峙岭。由于行程过半,加上逆风猛烈,“退出所要花费的时间要比继续的时间更多,而且我们无法判断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联!”李志森进一步解释。

    王清离开后,李志森和林夕继续前行。

    穿越中的李志森。

    “无人区的人性暴露无遗”

    此前,王清在拉萨经营一家客栈。李阳见过王清七八次,对王清的印象是,“个子不高,很壮,像一头小牦牛,看起来有点闷,但眼睛滴溜乱转,又显得很精明,不爱说话。”他记得,今年2月的一天,他和王清、林夕、李志森一起喝酒,“王清突然话开始多了起来,天南海北、调侃、怒骂、讲黄段子,但是他的声音好听,不论说什么内容都显得有点优雅。兴高采烈的样子,像个孩子。身上到处是纹身,还有两个大花臂,纯真又神秘。”

    李阳说,林夕曾提到,王清是家中独子,但已经五六年没回过家。“他很努力,大学就做兼职,毕业了去国外工作,后来又回国到了拉萨摆地摊,特别想赚钱。”

    在朋友的描述中,三人性格迥异。李志森行事高调,在社交网络上颇为活跃。《户外探险》曾形容1994年出生的他“像一只猛虎”。李志森谈起,他17岁便步入社会,在QQ上,他给自己贴的标签包括“户外运动、自虐狂、穷游党、疯子、自私鬼”。而在另一位曾和林夕一同穿越的驴友的描述中,他“很不爽”说话“冷淡无味”的林夕,曾爆发大吵,相处并不融洽。但这位驴友也说,“无人区里的争吵是没有对错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暴露无遗,再好的朋友哥们儿都不可避免。”

    穿越中的李志森。

    王清离队后,林夕和李志森继续前行。

    8264论坛上,有网友质疑:“想问下三人之前有没有过长期的相关训练,如果有,应该会对彼此的体能有充分了解,不会强弱组队出发;如果之前只是短穿一两次,就贸然出发,只能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此前,李志森不止一次地说过,死在路上是他最好的归宿。也有林夕的朋友跟她说,只有死在无人区才是死得其所。

    队友期待他穿越归来

    王清去哪了?有人猜测他在邦达错失足,掉下了冰面;有人怀疑他遇到大型野生动物,发生意外;更多人希望他仍在试图完成穿越。

    林夕强调,王清携带的给养充足,从邦达错分开,带走了帐篷睡袋、气和炉,和差不多40天的食物;也不可能迷路,“他手机里有轨迹,看图能力很强。”这些应该能保证他至少支撑到4月26号。

    但此前李志森接受《户外探险》采访时曾谈到,前辈告诉他,穿越羌塘的成功率只有30%,单人自力无后援穿越成功率会更少,“在羌塘不能犯任何一个小错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成功,则是死。羌塘是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即便遇险请求后援,由于路况太过复杂获救的可能性也很小,强烈不建议单人穿越。”而王清是三人中唯一没有穿越经验的一个。

    手机有信号后,林夕曾多次拨打王清号码,但始终无人应答。

    林夕还在期待王清“出山”。三个人出发前曾有过约定,若是走散,就在出发后第50天,也就是4月23日,在出口碰头。她说,王清应该比任何人都想活着,“我们刚进无人区前几天,他每天晚上都缠着我聊天,说出去以后要干什么干什么,怎么赚钱,怎么玩,环游世界,还说带我去见父母,还说怕他父母看不上我,让我把头发留长一点。当时那么累,不想聊天,他还不停,烦死了,(我就说)出去的事情出去再说吧,咱们现在好好休息。”

    林夕的一位朋友说,林夕正在协助警方搜寻王清下落,只想王清早点出来,“她现在被网络上评论折磨得很痛苦,甚至说不想活了。”

    3月9日,榴弹湖扎营时,林夕给王清拍的照片。她写道:”王清像我喜欢的诗人海子,满脸胡子,笑起来很纯。“

    李志森喊话说,“王清你快回来吧!出来了我请你吃我做的蒜黄炒饭!!!”今天(4月26日),他对钱江晚报记者说,目前正在办理进去无人区的证明,随后搭车前往日土县林业局备案,之后再去日土县公安局,前往羌塘搜救。他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是去新疆的路线都搜寻过了,只剩横线和雪山。他计划直接去羊湖东岸搜寻车辙,那边是河床和盐碱地,便于搜寻,也是横线的必经之路。

    他说,“人命关天,救援要紧。目前暂时不接受采访!”对于记者提出的“为何王清失联30多天才报警”等疑问,他没有回应。

    4月24日,西藏阿里日土县公安局向红星新闻报道回复,已成立工作队专门搜救王清。自4月18日接到报警后,当地公安“每天都在无人区里面寻找”。

    今日(4月26日),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上王清父亲,他已到达西藏,与日土县公安局一道参与搜救工作。他说,搜寻还没结果,家里老人对王清的失踪一无所知,“而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所知道的信息,可能比警方、比户外爱好者还要少,有些情况也不便多说。”

    截至发稿前,离王清和队友李志森、林夕的50天之约,已过去三天。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