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浙大500人“夸夸群”火了!哈哈哈看完心情好到爆
  • 浙大500人“夸夸群”火了!哈哈哈看完心情好到爆

    时间:2019-03-14 15:32:14  来源:  作者:

    “今天起晚了”

    “那说明你上升空间很大,前途无量”

    “说明你睡眠充足,身体健康”

    最近,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火了。

    先来感受下

    浙大夸夸群

    近日,浙大也出现了一个画风异常和谐的微信群——浙大夸夸群。无论是网购遇见无良骗子,实习被上司批评,还是在雨天丢了伞,一桩桩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间惨剧”经过浙大夸夸群群友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而治愈。

    “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都很大,大家需要一个能获得鼓励与信心的地方,”浙大夸夸群的发起者,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苏嘉琦笑着说,“夸夸群能帮到大家,我还是很开心的。”

    坐错公交丢了伞

    也能被表扬?

    近日来,杭城春雨持续不断,为浙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不少困扰。3月5日傍晚时分,在浙大夸夸群里出现了一条十分“应景”的消息——

    “坐错公交车,伞也丢了,求夸!”

    这位“求夸者”正是浙江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郑实益。当时,他在连绵不断的阴雨中上错了公交,紧接着又发现自己落下了雨伞。接连遭遇困境的他在无奈之下打开浙大夸夸群,希望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而郑实益消息发出后的短短几分钟内,群友们便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花式夸赞:

    “居然没丢手机,还能给我们发消息的你就是最棒的!”

    “假如不坐错公交,你一定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这实在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场奇遇!”

    “又可以买新伞了,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之后,郑实益返回原地找到了自己的雨伞,并再次得到群友夸奖:

    “能够失而复得,你真是个幸运的人!”

    原是一件令人恼火的糟心事,经过浙大夸夸群群友们充满善意与创意的夸赞,转眼间便成为一段快乐而温暖的经历,这便是浙大夸夸群的神奇之处。那么,对收到夸赞的“求夸者”来说,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记者联系到“丢伞事件”的主角郑实益。回想起当日的经历,他果断表示:“收到大家的夸赞后,我心情真的好了些。”郑实益认为,夸夸群之所以能快速建立并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杠精”(指网络上习惯性抬杠的人群)横行的互联网上,一个能始终为他人提供正面反馈的社区尤其难得。正是大家对积极情绪的渴望为浙大夸夸群的发展提供了生命力。

    那么,成功获得夸赞后,下次遇到问题还会想要继续求夸吗?“应该会吧,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求夸了,”郑实益说,“如果真的遇到了不好的事情,还是会想要求夸的。”

    “求夸者的每句谢谢

    都让我非常感动”

    据介绍,浙大夸夸群创立于2月28日晚,短短两天内,慕名而来的同学们便加满了一个500人微信群。目前,浙大夸夸群已经建立4个分群,群成员将近2000人;每个群的活跃度都能在几分钟内达到 ”99+”。同时,每天都有新成员被自己的同学、朋友邀请进群,群内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浙大夸夸群的飞快走红,连发起者苏嘉琦自己都没有料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成为众多浙大同学课余生活的“快乐源泉”,她直呼这是个意外的惊喜。

    谈起夸夸群的建立,苏嘉琦坦言自己是借鉴了豆瓣“互相表扬小组”的创意,想在浙大也创造一个互帮互助、为大家提供正能量的地方: “其实我们大学生也挺不容易的,很多时候遇到难过的事又不想让身边人担心,只好藏在心里。但在夸夸群里获取陌生同学的安慰,既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也给了情绪一个安身的地方。”

    针对当前浙大夸夸群现状,苏嘉琦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认为,在夸夸群夸赞别人的行为只是出于新鲜感,当同学们热情消退后,夸赞他人所需的时间成本便会阻碍群成员持续互动,求夸者们得到的反馈也将渐渐减少。但苏嘉琦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她认为大家的夸赞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图新鲜和好玩:“我在群里待了这么久,也夸过了很多人,但每一次求夸者对我们说谢谢时,我仍然觉得很感动、很温暖。”

    目前,浙大夸夸群的夸赞内容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搞怪型求夸(如“我今天买了个柚子,求夸”)、求安慰型和求表扬型。苏嘉琦希望能引导浙大夸夸群向后两种夸赞形式倾斜:“如果夸夸群能最大程度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发挥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那是再好不过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专家: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

    浙大夸夸群在全国高校走红,这一现象是否能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呢?为此,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杨宏飞副教授,希望能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该问题。

    杨宏飞表示,浙大夸夸群的表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同学们能用积极思维看事情,这是个值得肯定的优点。不过他也提醒大家,在夸夸群里夸奖他人要注意真诚合理、适度适量,否则容易产生成瘾或成人依恋等问题。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接受他人夸赞其实是为了培养自我夸赞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不依赖他人夸赞的独立人格。这就叫做助人自助。”

    最后,杨宏飞建议,要想学会用积极思维思考,不妨学点积极心理学知识,阅读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有意识地运用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

    网友热议

    “夸夸群”一经走红,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举手想进群”:

    还表示这一行为“非常可爱”:

    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不就是大型彩虹屁现场么”:

    你觉得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