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百城故事|嘉兴有个“天堂影院” 主人坚守37年走了28趟长征
  • 百城故事|嘉兴有个“天堂影院” 主人坚守37年走了28趟长征

    时间:2018-12-18 17:23:41  来源:  作者: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

    嘉兴有个“天堂电影院” 主人坚守37年走了28趟长征

    正在加载... < >

      划重点:

      1. 37年前,22岁的徐九斤第一次下乡放电影,来了一万多人观看。
      2. 37年以来,他放映电影的总行程已超过35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8趟长征。
      3. 自费500万建电影博物馆,讲述中国电影放映随着改开浪潮起起落落的故事。

      浙江嘉兴海宁市许村镇科天公路上,有家“九斤电影珍藏馆”。对当地人而言,这家博物馆就像个记忆宝盒,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人邻里们的欢声笑语,和影像记忆。

      博物馆的主人,名叫徐九斤,是一名工龄37年的农村电影放映员。37年来,这份工作遭受了时代浪潮的冲击,同行们纷纷离去,徐九斤却选择坚守,并拨云见日等到了太阳再次升起。

      徐九斤的3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电影鼎盛辉煌、由盛转衰,继而迎来第二春的完整历史。

      村里放电影,挤了上万人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全国各地陆续组建了流动电影放映队。1982年,22岁的徐九斤风华正茂,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当时电视还很罕见,老百姓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要放映队一到,几乎就万人空巷。徐九斤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保密局的枪声》,这部电影情节紧张,引人入胜,他至今记得,那场电影吸引了超过1万人观看。

      “放完这个村,马上就要把胶片送到下个村接着放。很多时候,我们机器都收完了,乡亲们还不肯走。村长请我们留下吃饭,希望我们多放几天。”

      徐九斤就像传经送宝的魔法师,被农民们奉为贵宾。他享受着荣光,也付出了艰辛。为了送影下乡,徐九斤需要肩挑重达一百多斤的机器,不畏严寒酷暑,风雨兼程。

      80年代是露天电影的黄金时代,每一场电影都像是全村的一场盛会。十里八乡的村民踏着夜色聚到一起,只为看一场电影,单场观众上千是常有的事。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电影的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化,爱情、谍战、动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一个人的板车放映队

      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快,到了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富了起来,电视机不再是稀罕物,露天电影不再是村民夜生活的唯一选择。

      海宁一带家纺产业发展迅猛,办个小厂每年能赚十多万,大家纷纷洗脚上田、下海经商,徐九斤的同事们也纷纷改行,原本6人的放映员队最终只剩下他一人。

      “对我来说,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热爱。它能给大家传递快乐。”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徐九斤决定逆流而上。1995年,他四处筹钱,买了几台放映机、几大箱电影拷贝胶卷,成立了一个人的“九斤放映队”。

      放映机、发电机、扩音机、喇叭、电影胶卷……每次出门,徐九斤都要搬运上百斤的放映设备。他找来木板和废旧轱辘,自己动手组装了一辆木板车,将设备绑在车上,拉着板车走村放电影。

      但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徐九斤无力回天,那以后一场电影经常只有两三名观众,徐九斤和他热爱的事业陷入低谷。

      迎来第二春 建“电影珍藏馆”

      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仅仅用了10年时间。徐九斤执拗地选择坚守,并最终等到了农村电影放映的第二春。

      2000年前后,国家推行“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2006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放映综合试点省份,农村电影放映迅猛发展。

      如今,徐九斤的放映队已从光杆司令发展壮大为三人“大部队”;运输车辆由人力板车、摩托车升级成了中型面包车;放映设备由1套增加到5套;片子由100多部增加到600多部……

      徐九斤今年已经58岁,却依然坚守在电影放映的第一线。他还每年去5次乔司监狱农场,为在押囚犯放映改造教育电影。

      徐九斤算了算,37年以来,他放映电影的总行程已超过35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8趟长征;场次超过2万场,观众超过600万人次。这串数字,既意味着艰辛和付出,也代表着成就和自豪。

      2015年,徐九斤出资500多万元,筹办了“九斤电影珍藏馆”,建成后免费对公众开放,开馆以来,每年接待1万多名参观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