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竹编大师1年面试3000名学徒 找不出一位传承人
  • 竹编大师1年面试3000名学徒 找不出一位传承人

    时间:2018-07-31 19:55:35  来源:  作者:

    “自从去年在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登出传承人招徒启示、面向全社会招徒后,每天来学的人很多,平均一天有10人左右,但达到传承人标准的一个都没有。”

    这些天,“东阳竹编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70后“金华女匠”蔡红光再次向媒体求助,想为这门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再做些事。

    专注竹编工艺30年

    设计产品扬名海内外

    在东阳整个非遗领域,蔡红光都有着相当的名气。

    46岁的她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福礼,从事竹编工作已有30年。

    13年前,她曾因挑战高难度,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编织创作作品《海螺》轰动一时,因此也拥有“用竹丝刺绣”的美术达人美誉。

    走进位于东阳卢宅老街上的红光竹编工作室可以看见,不大的空间里,从地上、架子上延伸到天花板,目之所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致竹编制品,篮筐、灯、手提包、扇子、茶具、蒸笼、热水壶甚至电磁炉,都能用细细的竹丝做成或缠绕。

    “我一直跟人说,竹编就是我的闺蜜,但凡能有用上的地方,我都会把竹编工艺融入其中。”聊天中,蔡红光举起了一个保温杯,外面也用竹丝进行了包围。

    她说,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够防滑,而且也是对竹编工艺的一种展示,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让传统工艺生活化。

    这些年,蔡红光也设计了众多时尚的竹编产品,并多次走出国门交流访问、现场献艺,她本人也随着竹编时尚品扬名海内外。

    坚信传统工艺有市场

    希望有人来传承

    如今的蔡红光,除了拥有一手竹编绝活外,还在传统工艺迈向市场化方面,有着诸多成功探索。

    去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蔡红光设计的竹编包惊艳展会,并在量产后取得了不俗的销量。

    “竹编包的灵感来自一次台湾之旅,相比当时不少奢侈品牌推出的竹节包,我设计的竹编包更接地气,真正把传统工艺融入了现代时尚产品中。”蔡红光说。

    近年来,东阳大量的竹编厂均处于困境,使得不少人纷纷放弃竹编,转向其他领域。对此,蔡红光告诉记者,竹编辉煌的时候的确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下一个辉煌时代就不会到来。

    “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菜篮子、凳子等很多东西都是竹制品,东阳竹编也是在那个时候最为盛行,当时村子里基本是男的做木雕,女的学竹编。”蔡红光说,虽然竹制品在进入21世纪后就逐渐退出了生活舞台,但伴随着生态事业的发展、大家对环保的愈发重视,竹编这一传统工艺一定还会迎来新的曙光。

    “前阵子省内有个村子特意找我订了400个纯手工制作的菜篮子,准备给每户人家发一个,以此传递环保理念。我相信以后这样的订单还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急需的是有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3000人中都没找出心仪对象

    相比悟性更看重的是态度

    在目前东阳竹编的传承人中,70后的蔡红光已经是相当年轻。伴随着老一辈的竹编艺人慢慢老去,年轻从艺者的减少,东阳竹编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此,蔡红光定期开办公益培训班,免费向竹编爱好者传授技艺。上周,她甚至早上5点就从家中出发,8点到达义乌火车站后,专程赶往上海参加一个竹编爱好者组织的学习交流会,为的就是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寻找潜在的竹编传承人。

    蔡红光告诉记者,去年她曾在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登出传承人招徒启示、面向全社会招徒,平均每天都有10个人来她的工作室学习体验。效果虽然很好,但尴尬的一点是,至今虽然已有超过3000人向她学习过竹编工艺,但符合传承人标准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这3000人中绝大多数都只是跟着学了一两天,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的,目前尚未出现。相比悟性和编织水平,其实我更看重的是态度。”蔡红光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再多带些徒弟,以此为东阳竹编传承尽最大努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