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川这7个教师团队入选
  •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川这7个教师团队入选

    时间:2018-01-11 16:48:42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1日讯(记者 陈淋)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共有来自全国200所高校的201个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基本都是各自领域领军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包括数十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名单中了解到,我省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院士领衔的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四川大学钟本和、王辛龙教授领衔的化学工程教师团队,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教授领衔的交通隧道工程教师团队,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领衔的兽医学教师团队,成都理工大学葛良全教授领衔的核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教授领衔的“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教师团队,四川警察学院陈真教授领衔的涉藏警务教师团队名列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四川高校教师团队中,电子科技大学大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和化学工程教师团队的领头人,都已八旬高龄,但他们仍然奋斗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他们带领着教师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图据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大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八旬高龄院士领衔,瞄准世界前沿科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该中心主任刘盛纲院士及其团队从1991年开始,就坚持不懈地为推动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团队由中科院院士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年富力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23名教授、副教授及讲师构成。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中心逐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太赫兹科学技术领域的引领单位,刘盛纲院士在2016年由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颁发的该领域最高奖――“杰出贡献奖”,成为迄今为止国际上获得该奖的第三人、中国第一人。

      团队负责人刘盛纲院士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作为有着60多年党龄的优秀党员,在其带领及影响下,团队成员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团队所有教授都承担了本科教学任务,且均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多人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及创新创业计划导师,五年来共培养硕士94人、博士16人。团队瞄准世界前沿,立足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主要从事毫米波、太赫兹波、光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诸多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2000万元,在Phys. Rev. Lett.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频繁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团队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已有多项科研成果专利转化,与国内多家企业,如华为、华讯方舟、奥泰等开展了太赫兹应用系统级研究。团队在成都市建立了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太赫兹科学技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团队还创办了国际太赫兹顶尖学术会议SICAST、太赫兹中文网站和英文期刊,设立了“刘盛纲院士科技教育基金”鼓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教师团队”钟本和教授。图据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教师团队:

      八旬高龄教授领衔,研究成果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仅依靠氮肥产出的农作物“苗壮实不壮”,农业生产水平提不高。“壮果实”的磷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当时的技术无法从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中生产磷铵,国家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磷铵。这关系到全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国家亟需找到一条自给自足磷肥的全新道路。

      80年代初,四川大学一位女科学家的坚持与奋斗,让大家看到了曙光。这位女科学家叫钟本和。她带领科研团队,潜心十余年,坚守三十载,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磷铵生产技术,解决了我国自给自足生产磷肥的关键问题,并实现了装置国产化和大型化,使我国从世界最大的磷铵进口国成为大量出口国,实现我国粮食增产2562万吨、农业利润增收526亿元,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四川大学消息,钟本和教授领衔团队首创的“料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结束了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于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六・五”以来我国科技战线的五大成果之一,因其对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普惠程度和重要贡献,完全可以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齐名。

      “我们的研究始终是面向国家重大需要的,无论时代怎么变,行业现状怎么变,这都不会改变。”四川大学王辛龙教授说。钟本和团队先后组织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863重大项目。当前,团队正在“十三・五”项目中大展拳脚。

      人才就是未来。钟本和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互促并进,始终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之一。团队的老师们几乎都担任过班主任,平均每人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1-2门课程。在他们看来,不断地进行科研,更新自己的知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对学生的基本责任。多年来,团队已先后培养硕士350余人,博士80余名,博士后15名,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专业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及行业领军人物。

      已经80岁的钟本和,现在仍在教学一线躬身前行,甘为人梯,坚持为学生授课。2017年,她便为研究生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她说,“去给学生们上上课,才能更好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关心和培养学生。”

      新闻链接:

      黄大年教授生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无私的爱国者、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作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大年教授负责协调和组织管理我国跨部门和跨学科优势技术资源和团队,充分挖掘我国在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成果并形成了技术能力,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教授去世后,为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决定2017年年底前认定20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