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父亲疑儿抑郁带其看病 结果患病的却是自己
  • 父亲疑儿抑郁带其看病 结果患病的却是自己

    时间:2017-04-07 23:31:39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4月6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明天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抑郁症”。昨日,记者从泉州市第一医院了解到,来心理门诊求诊的有80%都是抑郁症患者。贺医生介绍,来看诊的患者,基本都已经需要靠药物治疗了。但是,抑郁症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也要结合心理咨询和疏导。

    泉州幼高专心理咨询师潘芬芬讲述了两个非常鲜活的案例,且在生活中都较为常见。

    【案例】

    得抑郁症的不是孩子,而是老爸

    44岁的黄先生,自己办厂经商,他带着14岁青春期的儿子去找潘老师,说儿子最近很奇怪,老是不说话,回到家就反锁着门,不跟家人交流,他怀疑儿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潘老师经过一番了解发现,得抑郁症的不是孩子,而是带儿子来看病的爸爸。最后,黄先生才道出,自己确实服了10多年的抗抑郁药物,却没有相应的心理治疗。

    潘老师说,10多岁的孩子,在青春期有这样的表现是正常的,他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有加锁的日记本,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做作业的时候不希望被敲门打扰等。而父亲的敏感、太在意旁人的看法,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突然间像变了个人,不能明白这是个成长的过程,所以过度的担心反而变成是一种焦虑。家长会过于把自己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

    案例中的黄先生,既焦虑又抑郁是一种双向情感障碍,当两者反复发作时,焦虑的症状表现为状态特别好、精神亢奋、睡不着觉,心中有宏伟蓝图等着他去实现。而抑郁的症状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了、不想做,提不起精神来。

    往往,这种双向情感障碍在成功人士中更为明显,特别是一些明星。所以这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天才病”。潘老师说,可惜黄先生最后没有接受治疗,很多家长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却对自己很吝啬。

    把自己当病人 与外界格格不入

    25岁的李雪(化名),从高中开始,因为学业繁重压力大,就开始反复吃抗抑郁药物。

    因为担心肥胖,或者身体一有什么状况,就怀疑是自己吃药引起的,时常将自己的药量减少或者停药。所以她一直反复在抑郁的状态里。

    潘老师说,李雪在上大学时,因为自己被诊断出有病,所以就不做事,自己从不打理内务,比如在宿舍里会把内裤乱扔,吃完的苹果核会扔进床底使其发霉,她的行为怪异,与舍友们格格不入,同学们认为她太娇贵,父母亲每天都打电话给她,每周都来看她,甚至一个月给她2000元的生活费,超出其他同学的一倍。

    但实际上,潘老师说,李雪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情感很敏锐,文笔很好,看了很多书,她的内心世界里住着一个林黛玉。因为有病史感,觉得自己有病,就什么事都不做,人际关系又不好,成绩下降,一度要被退学。

    而她父母过多的关心,过多的投入,增加了她的不自信,不去参与,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因病获益”。李雪只要不一直给自己贴标签,去适应和大家一起的生活,增加自信心,就能改变她的状态。

    潘老师说,后来,李雪的文章发表了,还参加了演讲比赛,获得了自己的能量,她正视自己的抑郁症,该咨询咨询,该吃药吃药。大学毕业后,李雪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建议】

    抑郁有“三无”症状

    六个建议远离抑郁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贺医生介绍,抑郁症的表现为“三无”,无望、无用、无助。患者的症状表现为精力减退、情绪低落,胃口不好体重减少,睡眠减少,焦虑、自责、内疚,注意力下降,犹豫不决,躁动,对生活没信心、没希望,感到一无是处、绝望,没有原因的流泪以及有自残或自杀念头。

    贺医生说,抑郁症最常见的患者是,青少年、产后妇女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产后妇女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占比最高。

    远离抑郁症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做有氧运动,放松环境稳定情绪,多和朋友交流沟通,多交朋友多看书、看娱乐性节目,家人要多关怀。(海都记者 尤燕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