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莆田仙游南门桥: 千年古城的文史符号
  • 莆田仙游南门桥: 千年古城的文史符号

    时间:2019-09-05 18:02:07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图为历经沧桑的南门桥。

    台海网8月31日讯 据湄洲日报报道(陈国孟 文/图)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浩荡入海,在仙游城关一水穿城,赋予两岸居民“依水而居,傍水而眠”的生态美景。

    “一城一桥”,仙游城关首座连接木兰溪南北两岸的南门桥在870多年前一出世,就打通了仙游城关南北两岸交通。岁月荏苒,仙港大桥、玉田大桥、城关大桥、兰溪大桥等8座大桥,记录着城市的成长,但仙游人对南门桥总是念念不忘。因为这座俗称“宋桥”的悠悠古石桥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岁月痕迹,蕴含的城市记忆镌刻着深远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仙游人对未来的良好愿景。

    历经沧桑的南门桥横跨木兰溪宽阔水面、处于交通要道上。在筑梦前行的新时代,它依然挺立卧波,雄姿可鉴,虽已失去县城中心往南的放射性道路功能,但仍日夜迎送四方行人,一任桥下溪水“哗哗”流,欣喜目睹倒映溪面的流光溢彩和蒸蒸日上的新城活力!

    据史载,699年置县的仙游,因木兰溪上游城关地段溪面阔,水流急,潭多又深,加之财力制约,至北宋时,山环水绕的城关不但有城无墙,且仍未有石桥将水面宽阔的南北岸沟通,民众全靠渡船过溪。南宋绍兴八年,时任广东肇庆府太守的陈可大解甲后倡建,其兄陈可行、陈可久积极响应,慷慨捐献巨资,花两年时间方才建成,又名升仙桥、仙谿桥。

    南门桥位于虎啸潭之上,全长171米,桥高12.6米,桥面宽4米;溪正中的桥墩两侧上各砌有突出桥面的两个半圆形露台,均可供四五人凭栏观赏河上风光。桥头立着两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雕像。为防止洪水冲刷,桥下水底都铺长松巨石为中流砥柱,18个桥墩船形的分水尖可分水破冰来保护桥墩,桥墩之间全用几十吨重的巨石铺架成桥梁,两边溪岸用大松木和大石条铺垫。据说,当时那一条条的巨石是从南门外数里远的山石窝里艰难地开凿,再靠人力畜力运到虎啸潭,并架到12多米高的桥墩上,足见古人的勤劳和智慧。

    在慈善热潮长盛不衰的仙游,书院授学绵延不绝,人才辈出,因而南门桥更是和富有传奇轶事的名人雅客紧紧连接在一起。“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明御史林兰友曾作诗如是赞颂。

    “一桥飞架南北”,木兰溪天堑变通途。历经宋、元、明、清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唯一联通县城南北的南门桥成了仙游县城与外界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虽曾遭洪水损毁10多次,但当地爱桥护桥的民众皆群起奋力修复重建。1973年,属钢筋水泥混合式石拱桥结构的城关大桥一建成,缓解了进出城交通拥挤的压力,南门桥这才改为人行桥,并在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县里又拨款修缮除害,让过往市民放心出行,成为木兰溪上亮丽的古建景观。

    站在南门桥上,可观赏四方景致,每当夕阳西下,居民三五成群相约桥下散步休闲、谈天说地。桥上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城关大桥、仙游大桥、仙港大桥等依次排列,桥面华灯闪烁、水面波光潋滟,桥畔的兰溪公园里灯火绚烂,游人如织。桥两头的周边出现了一批新式商住楼、防洪景观公园,城区霓虹灯交织闪烁,演绎出童话般梦幻多彩的夜景。

    夜幕下,站在距南门桥约200米远的城关大桥上,可览碧水蓝天,看着倒映在虎啸潭中的南桥倩影及桥墩间奔涌的清澈激流,体味到清代举人程远《南桥观涨》诗中“顿击洪涛跨半空,空中一十八垂虹”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南门桥与其北桥头相距不足百米、唐代始建的五帝庙不离不弃地守望相依共存,展示出独具神韵的古建之光,成为依然完整保存的两个古城人文名片。

    古桥与古城同呼吸共命运。古城日新月异,沟通空间、贯通时间的南门桥静静伫立着,但它一端牵着过往,一端跨向未来。柳坑古街和紫檀新街,如同《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汴京桥市,至今兴盛不衰,桥头的茶肆、小吃店、车行、红木展厅等商店林立,让坊间市井享受着古桥边的悠闲时光,过着闲适安逸的小城慢生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