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如何做到“1+1>2”?
  • 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如何做到“1+1>2”?

    时间:2019-07-10 18:58:0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7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一份意义重大的“福建方案”,被放在了6月28日省政协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聚光灯下。

      选择“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作为协商议题,既体现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原则,也是省政协对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

      自年初以来,省政协就组织20多个界别8个党派和工商联近百名委员,深入两大协同发展区和海南、河北两省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走访18个县(市、区),召开各类座谈会26场,线上线下征集调研选题和意见建议110多条。同时,还首次采取多委联组承办(提案委、经济委、农业和农村委、人资环委、教科卫体委)、多方共同参与的形式,集思广益形成了提交28日会议协商讨论的1份综合报告和35份专题报告。

      当天会上,在省政协专题课题组从区域联动、闽台融合发展、产业配套协作、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事业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七个方面提出22条对策建议的基础上,严可仕、景浓、郭学军、杨琳、王国利、陈晓东、郑斌、刘塨、龚友群、林治良、伍长南等委员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卫健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到会共商协同之策、共谋发展之道。

      谋局

      善弈者谋局。

      两大协同发展区正是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上提出的宏观决策,从这个高度审视,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同城化区域可谓棋局之上的“天元”,正处核心位置。

      根据省工商联提供的调研报告,北京、上海、广州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龙头”牵引辐射作用。省工商联副主席、香港祥龙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浓认为,福州、厦门作为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中心城市,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GDP密度和人才吸引力来“扩容”,另一方面则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成立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中心作用,来实现“提质”。只有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才能辐射引领区域,带动协同发展。

      委员们讨论的思路不仅只关注省内,更放眼全局。

      民进省委会主委、福州市政府副市长严可仕提出,加快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要主动与福建毗邻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化“南北夹击”的“危”为联动发展之“机”,通过“东出西进”,形成“一带”与“一路”在我省的枢纽与交汇。

      要实现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区域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谋篇布局中的点睛之笔。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郑斌就提出建议:“打通东西向港口至腹地的铁路大通道,做强核心港区,强化海陆联动。”对此,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在会上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协同发展区之间的交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支撑、引导作用。

      求新

      局势既明,成事在闯。在建设协同发展区的进程中积极谋求体制、机制、举措上的创新,是当天不少委员发言关注的热门主题。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科研等社会公共事业要实现共建共享,就更需要跳出既有框架,大胆革故鼎新。

      “湾长制”,是省政协课题调研组当天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创新方面提出的一项建议,引发了委员们在会场内外的热烈讨论。“河长制”是建设清新福建过程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委员们提出:探索和“河长制”对接,建立“湾长制”,形成以海湾为单元、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机制。

      在医疗领域方面,农工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杨琳提出的建议同样项项离不开“创新”这个关键词。他建议,分别设置福州和厦门两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区域医疗合作联盟,构建人、财、物相对统一的调配机制,搭建互联网+医疗体系。

      求新求变,在民盟福州市委会主委、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林治良看来,同样是我省科技创新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紧扣的主题。他认为,可以采取完善政府间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合作机制、构建科技中介合作协同机制等举措,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在加快建设两大协同发展区过程中重视机制创新的话题,委员们的讨论话题涉及多个领域,讨论热情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会内延伸到会外……

      协同

      协同效应,意味着“1+1>2”。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如何在明晰定位、创新求变后,真正达到“1+1>2”的发展效果?

      在当天的协商会上,委员们纷纷建议,要致力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集群,从而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省发改委梳理汇总的数据显示,2019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01个,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36个,其中包括跨两大协同发展区项目11个。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民建省委会副主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郭学军表示,当前,我省制造业领域共有23个集群列入省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名单,2018年实现总产值4万多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产值80%以上,在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产业集群发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破解。为此他提出了“1+3+N”的破解之道:“将我省三大主导产业和现有23个产业集群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力争培育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三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提升N个省级产业集群,构建‘1+3+N’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我省沿海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开发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建议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园区。”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说,“可以着力于有序引导沿海产业向共建园区转移,提高园区产业集群水平。”

      针对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中的产业集群形成,民革福建省委会提交建议,认为要重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在促进老区苏区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富有福建老区苏区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省政协课题调研组提出,我省在闽台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上,既有基础,也有巨大的潜力空间,要突出在集成电路、石化、精密机械、信息技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上,做好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

      协以求同,商以成事。委员们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必须立足区域产业比较优势,互补合作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发力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