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首家落户福建的台资企业 开启闽台渔业合作
  • 首家落户福建的台资企业 开启闽台渔业合作

    时间:2018-12-08 19:20:1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在诏安县西山农场的一隅,停放着一辆产自上世纪80年代的五十铃货车。尽管已废弃二三十年,但车身上“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当时投用的10余亩鳗鱼养殖池,尽管已长满了杂草,但仍保留着最初的模样。而在去年南京举行的2017年两岸企业家峰会上,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的老照片出现在展览中,文字注明它是首家在大陆落户的台资企业。它们的背后,有一个改革开放之初,台商张正光几经周折到大陆创业的故事。

    诏正水产联合公司,是诏安引进的第一个“三资”项目,也是沈良魁经手的第一个招商任务。

    沈良魁:当时是79年,中央91号文件在福建、广东这两个省搞试点,给我们在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方面的特殊政策。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诏安这个位于福建最南端的县城。这一年,诏安成立进出口领导小组,专司外贸与涉外招商引资事宜。当时51岁的沈良魁被安排主持进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沈良魁的第一个任务,便是赴广州春交会招商,对于当年艰难的招商经历,沈良魁记忆犹新。

    沈良魁:到广州去我们进出口办就住旅舍,我们介绍我们是进出口办,旅舍还不懂得我们这个单位是搞出口业务的。我们福建是进出口办,广东是外经委,我们省里面进出口办副主任是副省长兼副主任,最后还是广东的外经委对外比较有特色,最后我们福建才改成外经委。

    广州春交会开幕盛况

    当时的出差补贴每天只有1块2,还得自己先垫付,沈良魁只能先把自家的花生出售给糕饼厂,凑到参加广州春交会20多天的费用。也在这一年,沈良魁负责的诏安招商团队偶遇了有意在大陆沿海地区发展台湾时兴鳗鱼养殖业的台商张正光。当时,诏安的现代水产养殖几近空白,而一水之隔的台湾在这块起步要早得多。看到产业前景的沈良魁当即向张正光抛去了橄榄枝。

    沈良魁:当时张正光有一个妻舅在广州,就把他介绍到福建省土产公司,我们一听有业务我们就欢喜得要命,就一直跟他谈,谈了以后就带他去诏安,就去看西山农场,这是一个围海搞的农场。

    历经多次选址,张正光看中了咸淡水交界地带,水温、酸碱度、盐分浓度等都很适合河鳗生长,且野生鳗苗资源丰富,诱捕鳗苗十分便利的国营诏安西山农场。由于这是诏安县引进的第一个“三资”项目,诏安相关部门格外审慎,反复通过福建驻广州办事处,了解张正光香港公司的运作情况、财务状况与投资实力。

    沈良魁:看到可以,张正光他就决定投资下来,我们就通知漳州市进出口办下来协助我们写合同,不懂的就请示省里面,因为当时是第一批,我们不懂呀,我们一直在搞的内部商业跟对外又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呀。

    台商张正光(左)与漳州市诏安县西山农场场长何济寿(右)签定合作协议

    那时,福建还没有落地的台资企业,张正光决定以港商名义在诏安投资。他名下的香港正光食品有限公司与西山农场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联合创办诏正水产联合公司。1980年元月,该公司挂牌成立,并于次年7月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双方分别以资金与农场作价出资,各自投资50万元。

    沈良魁:公司是合资的,张正光他是经理,我们中方是董事长,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是第一个台资,他来是第一个台商,就这样逐步逐步在扩展。

    张正光(左)与何济寿在公司授牌仪式上合影

    当时,对于很多人而言,‘公司’、‘董事长’等都是新名词。不仅仅是称谓,总经理张正光还带来了包括企业组织架构、日常运作模式、销售分红等一系列关于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理念,公司还引入签到、签退考勤制度,为调动积极性,公司员工的月工资近400元,比普通国营厂职工待遇多出了一倍。就这样,在漳州董事长何济寿,台湾总经理张正光的带领下,30多人组成的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

    沈良魁:具体经营是西山农场跟他们合作,养蟃、抓蟃苗都是他们去抓,场里面的场工晚上就去抓,几十个一起去抓蟃苗,抓到以后再慢慢养大。

    站在岸边用小吊网捕鳗鱼苗的渔民

    当时诏安渔业以传统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仅限于利用土池养殖乌鱼、鲈鱼等零星尝试。台湾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令当地人大开眼界。为发展生产,诏正水产联合公司还通过香港,采购了饲料机、增氧机、发电机、冷冻车等全套设备,聘请了来自台湾等地的技术人员多番探索攻克养殖难题,不足三个月时间,便建成了当时在大陆领先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面积近15亩,最高峰时放养蟃鱼一百多万尾。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的创举,吸引了闽粤客商的关注,不少地方专门组团赴西山农场观摩学习。

    比起初创时的红火,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的后续发展却显得后劲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尤其是饵料搭配不合理,鳗鱼苗生长缓慢,难以养成商品鳗。再加上当时大陆市场对鳗鱼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出口市场又没有打开,鳗鱼销售举步维艰。

    比缝衣针还细的鳗鱼苗

    1986年开始,诏正水产联合公司陷入停滞,张正光也离开了诏安。1989年,诏正水产联合公司还重新办理了50公斤鳗鱼苗收购许可证和产品出口手续,尝试恢复生产,但最终难以扭转颓势。1991年,诏正水产联合公司启动了清算手续。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诏正水产联合公司并未走得更远,但它带来了闽台渔业合作的火种。经过现代水产养殖业洗礼的诏正水产联合公司员工们,在企业停止生产后,纷纷自立门户,试水鳗鱼养殖,其中不少人获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开始,漳州大量引进、繁育欧洲鳗鱼苗。1996年,光是诏安一县,成品鳗鱼产量便达到3.6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

    创办于1992年的福建省诏安东欣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已是一家集鳗鱼、鲍鱼养殖、收购、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2017年企业产值1.9亿元,带动周边2000多户、6000多人发展鳗鱼、鲍鱼养殖与捕捞。

    东欣公司烤鳗厂厂长助理沈朝阳:我们每个环节都按照出口的严格要求,公司现在有配套的十家养殖基地,像鳗鱼、鲍鱼一年我们的产量在一千多吨。

    鳗鱼养殖池

    在张正光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开始赴漳州投资兴业,开展两岸农渔业合作。1997年,漳州成为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诏安也成为大陆最早与台湾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海洋渔业育苗的县。高峰时,台商在诏安开办的育苗场近10家。目前,诏安育苗繁育品种有石斑鱼、鲈鱼、真鲷、斜带髭鲷、对虾等十多种,形成了牡蛎、对虾、鳗鱼、育苗四大基地以及捕、养、加工综合发展的格局。

    【部分素材由漳州人民广播电台、诏安县广播电视台提供】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