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福建土楼书画院院长张清浪:心物浃和得天境
  • 福建土楼书画院院长张清浪:心物浃和得天境

    时间:2018-10-09 16:09:08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张清浪作画中。

    张清浪作品《永远家园》

    张清浪作品《枳溪水暖》

    台海网10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主办、北京紫苑书院承办的“拓境流远——张立辰教学四十五周年学生作品提名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作品展上,南靖县土楼画家、福建土楼书画院院长张清浪的作品吸引了不少观赏者。清朗疏淡,寓意深远,观赏张清浪的花鸟画,仿佛置身于一片旷野幽谷之中。

      艰辛之路:学画坎途上下求索

      张清浪出生于著名的福建土楼之乡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在土楼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孩提时代的他,就对床围上木刻的小鸟和花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在旁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在他的眼中仿佛有了生命——花草随风摇曳生姿,鸟儿啼声清脆。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年幼的张清浪,但当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绘画这项爱好似乎离他很远。

      “一块‘上排’可以买一张宣纸,当时为买纸墨,省吃节用,挤占一点可怜的生活费,以确保画画能继续下来。”张清浪回忆道。

      张清浪对于绘画的坚持始于一见钟情,进于勤修不辍。他从临习郑板桥、任伯年等大家画作开始,大量的练习为他打下了深厚且扎实的笔墨功底。

      “业余时间,往往在画桌边一站就是一天,为画好一张画,常常会忘记吃饭,有时直到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时才会停手。”谈到自己当年苦行僧似的练习时光,张清浪长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宣纸,目光奕奕。

      张清浪对于绘画一道的钻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他的画作不但继承传统,又博采众长。他就读福州大学即将毕业之际,就举办了画展,这也成为他在校期间刻苦研习的回馈,激励他不断前行。

      绘画,道阻且长。世人只看到精妙的作品,却不知其背后经历了多少难为外人道的汗水与泪水,经历了多少个辗转反侧到天明。

      “精疲力竭又浪费不少纸张,却画不出满意的作品时,偶尔会有绝望的感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那时我才理解,我们土楼人为什么会把这句话作为祖训。”张清浪明白,仅有灵性与天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日日修行的决心与刻苦。千锤百炼后,终能成家。绘画之于今日的张清浪,是一份热爱,更是帮助他凝视本心、沉淀自我的修行寄托。

      寂寞之路:不忘初心独步前行

      张清浪并不是绘画科班出身,他曾经萌生考美院的想法,但最终放弃。在他看来,绘画并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一幅好的作品,使其真正能为人称道和出彩的地方从来都不单是技巧,而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内容与意义。这需要画者对人和自然有着丰富的理性认识,对生活产生深刻并真切的感受,有感而发,从而将感情倾注到作品中,这是绘画技巧所不能体现的。他说:“独有技巧而无情感,这样的画作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而只能是俗品。”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和踏实的求学态度,对急功近利、哗众取宠、浮华、浮躁现象心如明镜,才可能独辟蹊径,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张清浪主张作画需要沉淀。

      “当今画坛,标榜新奇者多,精研古法者少,有些画家过分求新,求变,要对传统中国绘画进行‘革命’。这样的画作是没有根的,无根之树,如何能经过时代风雨的锤炼而历久弥新?”张清浪不刻意追求“破而后立”,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地研习古法,大量临摹作品,对传统绘画进行继承学习,然后摸索出独具特色的画风。

      “中国画是最有人性、最能真切传达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感情的真挚源于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感受。”张清浪的画室在南靖县城里,生活气息浓厚,窗外日夜川流不息,但这完全不会打扰到他的创作。他在画室品茗闻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感。

      访遍名山大川,走过四季更迭,大自然的变化轮转体现在身边的方方面面,登高仰观云卷云舒,俯身触摸泉水潺潺,这些微妙但神奇的变化需要人去触碰、去感受,才能够产生更加深刻与隽永的体会。这就是张清浪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接地气”,他的画作都来源于亲临其境的所见所感。

      欢畅之路:人生体悟自我表达

      “绘画必须面向生活,注意观察,体验现实中的人与自然,它源自心灵的生命写意。每当完成创作后,就会有一种痛快的感觉,情感得到了宣泄。”张清浪谈到绘画,就像小孩子看到了心仪的玩具,绘画之于他,是纾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人生的一大乐趣,这种快乐无法被其他所替代。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虎伯寮地处南靖,是福建东南部唯一保存完整的具雨林特征的原始森林群落,有着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阔叶、藤类、攀缘、缠绕、寄生、互生等等,给张清浪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当进入密林深处,流连在藤树花草之间,张清浪都会深深地被震撼和吸引,赞叹于自然的奇妙,更得到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如他的作品《雨林众生系列》中,相互绞杀的树木、飞攀树干的藤和那伸长脖子、拉细身躯、接受浓密叶间渗入阳光的小树……原始雨林的生长规律,酷似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这些场景引人深思,更激发了张清浪的创作灵感。

      “清浪的写意花鸟画走的是从传统中出新的路子,他的作品得神、得势、得韵、得意、得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逸之外,并在用笔、用墨、立意上有自己较为深刻的理解,做到了根植于传统,在传统绘画与自然景物的花卉、翎毛之间找到一种颇具特色的绘画语言。”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庄毓聪这样评价。

      在张清浪的作品中,观众能够品读到他的人境、心境、艺境。这与他在创作中坚持“心物浃和、情景交融”的原则,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脱不开关系。品读他的作品,在欣赏这份独具特色的画技以外,收获更多的,是让读者了解了他所想展现的内心世界。他把对于生活的体悟精心描绘到一幅幅画作中,留给读者去感受,去品味。

      记者手记>>>

      让传统艺术接地气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凌怡

      大浪淘沙,传统艺术在不断沉淀中历久弥新,让我们在今天还能够品赏这一份美好。传统之于现代,在于它的沉淀,也在于它的厚重。现代之于传统,则更多一份新颖、一份年轻的激情。诚然,传统艺术的美在于它的高深隽永,但在时代更替下,在千年前人们看来天马行空的幻想而今已成现实。在人们的认知面愈加广阔的今天,古与今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碰撞,迸发了全然不同的艺术火花。

      张清浪的艺术创作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让画作既富含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哲理性与对比手法,又融入了西方绘画艺术中写实向的元素。他的作品灵动生姿,让一棵小草、一只小鸟、一片叶子,都栩栩如生。这是他对艺术融合所交的一份优秀答卷。

      让传统艺术接地气,是为传统艺术永葆新生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触艺术的自主意愿日益增强。越来越多人希望登高赏月,更近距离地接触艺术,而接地气的传统绘画的出现,则能够缩小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距离感。

      当你为高耸入云的山峰而感到退却时,却发现高峰下早已有前人铸就的石板路,它引领你一步一个台阶,勇往直前。今天的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与创造下,使其不断拨云见日,让这座高峰不再触不可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