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巷遇·帽巷螺珠巷》:泉州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 《巷遇·帽巷螺珠巷》:泉州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时间:2018-10-02 22:50:45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巷 | 遇 | 档 | 案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帽巷、螺珠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通政社区

      A 地名由来

      螺珠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西侧,与中山中路平行,南接通政巷,北抵奎章巷,全长约100米。帽巷与螺珠巷的巷口相对,南接奎章巷,北抵西街,全长约130米。清代在帽巷内设有磨坊,因“磨”与“帽”谐音,于是就称为“帽巷”,而螺珠巷在两排古厝中间,宽仅1.2米,或许因为太狭小的缘故,《泉州市地名录》中也未收入。

      B 巷子看点

      帽巷和螺珠巷位于西街、奎章巷、通政巷之间,可看作两条支巷,既狭且短,却不乏亮点,螺珠巷中有两排外廊式的兄弟洋楼,帽巷中有远近闻名的听筒别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留下来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帽巷15号

      听桐别墅:

      但听桐叶惊秋风

    听桐别墅深藏帽巷。

      帽巷15号听桐别墅,这在研究古城建筑的专家眼中,也是一座非常经典的洋楼。据住在别墅内的陈先生介绍,这座洋楼是由越南华侨蔡光远设计,建造于1933年,通过侨汇委托亲戚建成。修建完毕后,蔡光远的妻子和儿子蔡耀昌居住于此。后来在抗战时期避难,两人也去了越南。而听桐别墅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蔡光远的侄子蔡钦成打理。

      蔡光远的二儿子美籍华人蔡耀荣曾表示,父亲临终前唯一的遗言就是全力保存老家的祖屋听桐别墅,可见这座蔡光远一日也未曾住过的洋楼,倾注了他多少心血和乡愁。

    听桐别墅整体美观优雅。

      宋诗有云:“空亭无人日色午,但听桐叶惊秋风”,“听桐”本身就是传统诗词里面唯美的意象之一,泉州又称“刺桐城”,别墅以“听桐”为名,意蕴深远。正门石柱上还有对联一副:“西京文物传焦尾,北宋风流谱荔枝”,说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两位蔡姓人物。上联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汉末三国时代的大书法家蔡邕(yōng),在蔡邕生活的年代,都城西安被称为西京,当时他以惊人的鉴别力,在当作燃料燃烧的的木材之中,抢出一段梧桐木,制作出中国四大名琴之一、因琴尾已被烧焦而命名的的 “焦尾琴”。下联说的是来自福建的北宋著名书法家、当政期间曾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他撰写的《荔枝谱》,被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联中描写两位蔡姓名人、他们所处的年代和得意之作,又不着一个“蔡”字,含蓄隽永,置于正门两侧,可见蔡光远当年对这副对联的喜爱。

      正门之上有“青阳衍派”四个字,说的是蔡家来自青阳蔡氏,下面的阿拉伯数字“1933”则是修建时间,两侧还有用烟炙砖组成的四个字,需要仔细辨认,才可以看出是“福寿康宁”,含蓄地表示祥瑞之意。

      听桐别墅面南背北,为两层砖木石混合结构,楼前修建一个风水池,还有点缀和防火之用。

      螺珠巷11号、13号

      兄弟楼:

      为善积德起高楼

      螺珠巷11号、13号是两座兄弟楼,外观一样,并排而列,这在闽南外廊式洋楼中并不罕见,显得更有气势,同时也说明户主的亲戚关系。13号的黄翠瑜女士热情地介绍说,她的娘家在泉州南安,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丈夫也姓黄,出嫁后她还曾在东美小学任教。上世纪30年代,夫家的祖上在印尼从事茶叶生意,发家后通过侨汇,请来惠安工匠,在此修起两排兄弟楼,从1933年动工,到1937年才全部完工,不仅外观气派非凡,屋内的装修用料不少也是从南洋进口,至今完好。

      黄翠瑜女士说,当年丈夫在青岛当海军,对部队很有感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上游一号”导弹基础上,研制出中国海鹰系列舰舰导弹,这些装备至今收藏于青岛海军博物馆。当时为表达自豪之情,丈夫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黄海鹰,儿子也不负期望,不仅参军报国,还在工作之余资助5名中学生和3名大学生。“这几个学生只是我们知道的一部分,他平时也不愿意多说。”黄翠瑜女士谈起这件事,十分欣慰。

      这两排兄弟楼用钢筋水泥建造,结构坚固。抗战期间,这里还是邻里街坊躲避轰炸的避难所。正厅大门前各有几个大字,由于遮挡和遭破坏的原因,只可辨出“燕山”二字。据史料记载,燕山黄氏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入闽,开枝散叶,如今在福建的总人口超过10万人。

      二楼大厅内有对联一副,虽然曾遭涂抹,但仍依稀可辨:“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上联说的是《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平王刘苍的典故,刘苍被问“处家何等最乐?”他的回答是“为善最乐”下联则说的是北宋重臣司马光的那段著名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从这副对联可见黄家“为善积德”的良好家训。

      一楼大厅内,对联已遭严重涂毁,只有中间的6幅彩图仍可分辨,其中的孔雀、松鹤等瑞鸟形态古拙,栩栩如生。

      13号隔壁的11号大门北侧还修了一个洞,便于猫狗进出。

      11号内的兄弟楼,与13号内的兄弟楼风格保持一致,只是西侧的楼只有一层。

     螺珠巷9号

      刘宅:

      妙手仁心结医缘

      刘志强医生在家中为患者拔火罐。

      螺珠巷9号,这里是巷内有名的中医刘志强的家,他平时在市区的北京同仁堂坐诊,家中也设置几张理疗床,便于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诊治。

      刘志强医生介绍说,他与中医结缘最早是从小学开始,那时家人生病无钱就诊,他就在一本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寻得了一味药方,没想到真的起到了效果,于是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志强医生说,他小时候有个特点,遇到难题,不大爱请教别人,总爱去从书中寻找答案,因为这个习惯,阅读了大量医学书,但兴趣毕竟不是专业,不敢给人看病。直到过了而立之年,他一边忙着买菜做饭、照顾家庭,一边抽时间出来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并拿到了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一名真正的专家级医生。

      刘志强医生开出的字迹清秀的药方。

      刘宅门前的对联、室内的书法作品,都是出自刘志强医生之手。他对中医的理解是,一位优秀的中医,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医风医德,必须对传统文化研究很深入。他平时喜欢书法,开出的处方,和平时大家印象中如天书一般的潦草处方大不一样,是用工整的楷体写就,透着传统文化的美感。

      帽巷14号大门向东,有一处很深的支巷,巷底是6号和8号,穿过庭院,可以通往西街头的陈厝巷和中山中路。这条支巷平日人迹罕至,显得宁静幽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