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漳州芗城区法院巷口法庭 家门口的“新生代”法庭
  • 漳州芗城区法院巷口法庭 家门口的“新生代”法庭

    时间:2018-06-07 16:36:13  来源:东南网  作者:

    巷口法庭法官在接待当事人

    台海网6月6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人民法庭是司法工作的第一线,也是离老百姓更近的地方。巷口法庭,是漳州市芗城区法院2017年1月份成立的一个“新生代”法庭。一年多来,巷口法庭全庭干警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始终坚持牢牢扎根在群众的家门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被称为“家门口的法庭”。

    抓服务 司法为民零距离

    一天,巷口法庭值班大厅来了一位老人,他带着浓浓的外地口音问道:“你们黄法官在不在,我想咨询她一件事。”当时,黄志丽法官正好在大厅,她接待了这位老人。老人拿出2010 年某外地法院的一份判决书向黄法官咨询,老人说自己也不懂法律,想问延迟履行利息是怎么算的。黄法官对该执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告诉老人,法院的执行方法是正确的。老人听后表示信服,连连道:“黄法官,原来我还打算专程跑回去咨询呢,现在你解释得这么清楚,既帮我解了疑惑,又省了我来回奔波的路费,真好!”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巷口法庭大厅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群众来访,面对他们,法庭的每位值班干警都能做到耐心接待、悉心答疑,有时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法官还会组织上门调解。正是这样面对面、零距离的贴心服务,为群众诉讼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巷口法庭法官在接待当事人

    解难题 法庭送达出新招

    巷口法庭辖区内的城中村大多面积较大,且村里的门牌号设置也没有规律。送达,尤其是到农村送达,是法庭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一次,李海宝法官和书记员前往某村送达,在村子里找了半天,由于门牌号排序较乱,怎么也找不到,问了周围好几个村民也都说不清。这可怎么办?法官灵机一动,突然想起法庭的一位陪审员正好是这个村子的村干部,于是,他通过和这位陪审员联系,在陪审员的指路下,几经辗转,终于成功找到了被告。

    这是一个送达的小故事,却也给法庭就如何做好送达打开了一个新思路。为了破解“送达难”,巷口法庭充分发挥陪审员及法官工作室驻点社区、村干部等多方优势,形成社区、乡村的“网格化”资源来助力送达工作,从而大大节省了送达时间。

    巷口法庭李法官在现场调解车位纠纷

    促调解 审判工作高质效

    这年头,车子会有,而车位却不常有,由车位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肖某将车辆停在小区的消防通道上,部分占用了陈某的车位,陈某沟通无效后诉至法院。巷口法庭的李巧青法官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勘察后,发现开发商在销售车位时并未明确划分两车位间的分界线。于是,李法官立即组织原、被告双方到现场调解,既说明发生争执的症结所在,也规劝邻里之间应多些互谅互让。

     最终,经过现场测绘、确认并划定毗邻分界线,双方当场签署调解笔录。这起纠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被圆满解决。在巷口法庭的法官们看来,能调善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找准群众感情突破口,找准案件矛盾源头,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抓廉政 司法公信在人心

    今年3月的一天,巷口法庭许艳斌法官接连收到了几条“特殊”的微信,上面写着:“许法官,非常感谢您!这是我的一点小心意,请您一定收下。”之后附了一个微信转账红包。信息的主人是许法官经办的一起案件当事人李阿伯。

    许法官看到后,立刻回复道:“阿伯,您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这钱我不能收也决不会收,请您一定收回。”原来,许法官巧用“微信调解”的办法帮助人在外地的李阿伯用最短的时间成功讨回了欠款。李阿伯寻思着发个微信红包表达谢意,没想到当即就被许法官严词拒绝了。

    阿伯感慨,对“法官”这两个字更加尊敬了。“公生明,廉生威”,这个婉拒微信红包的小插曲,也是巷口法庭的法官们在执法办案中自觉用实际行动树立清正廉洁、公正为民良好形象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