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留住古城泉州的打锡声
  • 留住古城泉州的打锡声

    时间:2018-05-11 15:36:19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林慧创作的一组《印象泉州》锡雕,材质分别为锡雕、珐琅彩和古瓦片。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锡雕装置作品

      杨峰峪锡雕作品《马上封侯》

    台海网5月1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为弘扬海丝文化,4月13日—5月3日,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省手工艺协会等承办的泉州锡雕艺术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展出。

      “展览的受欢迎程度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些天,很多市民和游客不只一次带家人、朋友走进来,近距离感知锡雕艺术。”参展艺术家、70后泉州锡雕工艺师林慧不无感叹地说。

      福建省手工艺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俊达告诉记者,此次参展的泉州锡雕作品中,艺术家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锡元素与珐琅彩、玻璃、木雕等不同材质有机结合,给观众别样的视觉感受,是泉州锡雕传承与发展的一次展示。

      结缘海丝一度辉煌

      “锡是排在铂金、黄金、银之后的第四种贵金属,质地温润,无味无毒,易于加工并反复利用。泉州锡雕集传统雕刻、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铸造精细,技艺精湛,有鲜明的闽南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锡雕艺术品。”陈俊达说。

      泉州锡雕曾一度辉煌。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泉州作为东方大港,手工制造业发达,锡雕工艺兴盛。元明两代,海外先进的锡熔炼技术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与当地传统民间工艺相融合,锡雕的纯度提炼技术和錾刻工艺都得到大幅提升,大量作品销往地中海沿岸国家,成为欧洲和中东地区皇室贵族的专用器具。

      随着从事锡雕的商铺越来越多,一条专业的打锡巷(今打锡街)应运而生。清朝最繁盛时,这条当时仅两三米宽的小巷,打锡铺有30多家,始创于1853年并传承六代至今的杨氏锡雕“连发锡铺”就是其中的翘楚。1982年版的《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录》中,对“打锡巷”这样定义:“清朝后期该巷许多人以制锡为业,故名之。”

      “对老泉州人来讲,锡器既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又是重要的礼器和祭器。大户人家的祭祀用品、客厅摆设和整套日用品都用锡来制作。每当有女出嫁,嫁妆中一定有锡器,锡器的多寡优劣,直接关乎娘家的体面,关乎新娘在婆家的地位。”林慧说。

      不过,锡制品后来逐渐被价格更低的铝、不锈钢制品取代,古老的锡雕技艺日渐衰弱。到了上世纪40年代,打锡巷里不再有锡雕铺。

      目前,大陆仅剩福建、浙江、山东、江西等地仍保留锡雕技艺。

      精雕细琢留住锡魂

      “锡雕在北方以素为雅,称为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细琢为美,称为花雕。作为南派花雕的代表,杨氏锡雕技艺工法细腻、造型精美,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泉州市手工艺名片。”陈俊达说。

      泉州锡雕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千锤百炼方可熟练掌握。闽南有这样一句谚语:“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锡;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锡行当的艰苦可见一斑。

      据介绍,锡雕传统制造工艺要经过制作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装配等八道工序。其中,焊接是锡雕中难度最大的硬工,尤其是对温度的控制十分讲究,一旦温度控制失准,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致使整件作品报废。因此,没有多年经验的工匠不能操作焊工。

      “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反复练习,就是怕祖传的手艺到我这一代发生扭曲。”杨氏锡雕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杨婉红告诉记者,她是听着打锡声长大的,不忍看着这门稀有的老手艺渐行渐远。为此,2007年,她从国企辞职,师从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氏锡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杨峰峪,专职学习锡雕技艺。

      “杨峰峪是我六叔,他一度将重心转往做锡制品生意,但他发现,亲手制作锡雕的乐趣比赚钱更大,于是重新拾起雕刻工具。他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追求极致的匠心,不断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2016年5月,他创作的锡雕作品《马上封侯》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充分展示了南派锡雕工艺的丰富内涵。”杨婉红举例说,当年电影《指环王》热映时,片方想推出相关礼品,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后,选中了杨峰峪制作的精灵王子作为电影指定礼品。这也是杨氏锡雕的新尝试,打破了从前单一的传统题材。

      在杨峰峪的言传身教之下,杨婉红渐渐磨炼心性,少了浮躁之气和逐利之心,多了平心静气和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纯手工锻造每一件作品,坚守传统,留住锡魂。

      持续创新重焕光彩

      泉州锡雕如何重回生活、走向现代化?本次锡光溢彩——泉州锡雕艺术作品展,林慧和爱人一起带来三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泉州锡雕装置作品,分别为乱砍滥伐篇、工业污染篇和残骸感悟篇。

      “这组锡雕作品,既是传统与当代的一场对话,也是锡雕传承与发展的一次展示,旨在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呼吁人类更好地保护环境。”林慧说。

      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林慧,通过发挥设计上的优势,成功闯出一条新路。比如,他历时近两年创作的《珐琅彩锡雕大龙虾》荣获2016年福建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正因为太喜欢锡雕,2003年,我创办了泉州市宝时达工艺品有限公司,为多所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提供锡雕实践场所。这几年,我先后被北京城市学院和北京化工大学聘为锡雕行业导师,将从事锡雕传承创新的所思所悟,手把手地教给学生们。”林慧说,市场上的锡雕产品太少了,这个行业亟待复兴。

      如何让古老的锡雕艺术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这同样是摆在连发锡铺匠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2016年元旦,从打锡街消失了大半个世纪的连发锡铺,在距离打锡街口不足百米的百源清池畔重新开张。杨婉红和家族成员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结合闽南本土化材料,将锡雕与茶叶、香道相结合,成功开发出“海棠献寿茶锡罐礼盒”“老君岩屏风摆件”等个性化生活化的新锡雕,深受市场欢迎。特别是最近几年,连发锡铺参加广交会,接的都是国外的订单。

      “我们在连发锡铺以现场体验的形式向大众推广锡雕工艺。不过,这里不只是传习所和大师工作室,未来还将发展成为锡雕的展览厅、博物馆。”杨婉红说。

      去年12月,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杨峰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揭牌,杨峰峪、杨婉红等杨氏锡雕大师将进校开展锡雕技艺传习。今年初,双方就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学生实践操作等项目形成初步方案,将在人才培养和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我们坚持守心不守形,今后还会结合现代工匠的一些手艺,教同学们创作新的艺术品,用匠心重铸锡艺的昔日辉煌。”杨婉红说。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5/11/content_1105660.htm?div=-1

    原文标题:留住古城泉州的打锡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