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刺桐藏宝:泉州最有钱的巷子 奎章巷里寻“金砖”
  • 刺桐藏宝:泉州最有钱的巷子 奎章巷里寻“金砖”

    时间:2018-05-05 15:16:50  来源:泉州网  作者:

      【开栏语】

      有一张图,描绘古城肌理,勾画城市轮廓;

      有一张图,穿越古城历史,聆听城市脉搏;

      有一张图,探寻古城珍奇,再现城市荣光。

      以街为纸,以脚为笔,以心为墨,一份早报“刺桐藏宝图”,诉不尽的古城岁月和情怀。

      台海网5月5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2014年,“刺桐藏宝图”第一季,从甲第巷到奉圣巷,我们和您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西街深度游;2016年“刺桐藏宝图”第二季,从状元街到忠义巷,我们共同领略人文东街的绵长文脉。

      今天,我们出发,再次踏上古城发现之旅。在“刺桐藏宝图”第三季,早报将联合泉州市古城办、泉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重走享誉中外的名街泉州中山路,书写这里不可忘怀的人、事、物,绘就属于她的“宝藏活地图”。

      泉州最有钱的巷子在哪里?答案就在奎章巷。

      奎章巷位于中山中路钟楼往南靠西向的第一条巷子,泉南基督教堂斜对面。这里可以通往好几条巷子,交接着帽巷、螺珠巷、会通巷,因旧时巷口有一座“奎章坊”而得名。

      为什么奎章巷被称为“泉州最有钱的巷子”?清代,这条巷子住着四川总督——苏廷玉及其族人,因家族显赫、家大业大,氏族里有钱人很多。传说有人曾铸金砖来造房子,而后人在翻建房屋时也在地下挖出不少金砖,故此巷别称“金砖巷”。

      奎章巷听上去似乎比较拗口,而“金砖巷”为更多泉州人所熟知。虽然,街坊邻居谁也说不清究竟哪一年、哪栋房屋曾挖出金砖,但这并不妨碍“金砖巷”这个名字的流传。

      这中山路“藏宝图”的首站,让我们一起漫步奎章巷,找寻巷子里的“金砖”吧!

      古厝连绵“富贵巷” 中西合璧竞风流

    (黄玲/绘)

    奎章巷14号走出一个“学霸”家族

      奎章巷不长,只有两三百米;巷子较窄,宽一米开外。漫步奎章巷,虽然古时立于小巷头尾的牌坊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但令人惊奇的是,巷子里仍然有不少闽南古大厝,其中门牌号12、14、16、18号是一片古厝建筑群。老街坊说,这几栋古厝原本是四川总督苏廷玉及其族人的产业,后因变卖易主,渐渐转入他姓。

      与西街和东街的街巷不同,奎章巷更多地体现了“中西合璧风”:一方面这里有200多年的清代古大厝、苏家小姐楼,另一方面生活在古厝里的人们,下南洋打拼寄来侨批侨汇,培养出一个“学霸”家族,建成小巷第一高楼……

    壹 奎章巷14号

    清代古大厝牵出一个家族百年传奇

      100多年前,祖籍南安的黄和冬先生决心下南洋打拼,他到菲律宾做烟草生意,自此发了家。在二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一定的社会威望,不仅让妻儿在南安老家盖一栋大房子,带走三个儿子培养,而且在他过世后,能睡铜棺材有白衣制服的送葬队。

      黄和冬短暂的50多岁人生,是20世纪初一波又一波下南洋的泉州人的缩影,他的故事和那些曾经寄回老家的侨批、侨汇,都印刻在奎章巷14号古厝的年轮里。

      菲律宾谋生发家 他过世后睡铜棺材

      一个春天的午后,在奎章巷14号古厝厅堂里,黄和冬的孙子黄达颖为我们讲述了祖父的故事。

      黄达颖说,祖父黄和冬生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前往菲律宾谋生,祖母赖定娟则经常在泉州和菲律宾之间往返。祖父做的是烟草生意,后来生意渐渐壮大以后,他把三个儿子都带到菲律宾,留下小儿子和两个女儿留守泉州,“闽南人有个老传统,就是‘唐山(指家乡)至少要留下一脉血缘’”。

      从前车马慢,那些年里,祖母去一趟菲律宾得花一个多月。菲律宾常年炎热,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家里以前曾有一张祖父的骑马照,如今已无处寻觅。

      祖父是51岁过世的,死因不确定。过世后,他睡在一副铜棺材里,身后站着一列穿白衣制服的送葬队伍。这一场景被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照片曾一度挂在奎章巷14号墙壁上,如今也不知去向。

      清代古大厝 走出一个“学霸”家族

      1930年,在黄和冬过世后,带去菲律宾的大儿子,也就是黄达颖的大伯父回乡买下奎章巷14号的古厝。“大伯父除了在菲律宾的生意做得很好,他还在泉州中山路开了家医药公司,就是老泉州人说的旧医药公司。”黄达颖说,祖母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小儿子住进古厝,最初的古厝也不是如今这般模样——

      这是一栋清代闽南古大厝,面积大约有300平方米,大门右手边是花圃和假山,正面是两层小阁楼,花园里种有石榴树,厝内有自己的厕所、洗浴间。1976年,黄家在古厝内添了两层石头房。

      黄达颖说,其实奎章巷12号、14号、16号、18号,原本是清代一大户人家的宅第,只是后期家族渐渐没落,部分宅子才变卖易主。14号可能是原宅主的书房、小姐阁楼和后花园。

      也许是书房风水庇荫书生,上世纪40年代,黄家出了第一个大学生,黄和冬的小儿子考上了厦门大学。黄和冬的孙辈们,也表现出读书的过人天赋,大外孙子曾是泉州高考状元,北大本硕连读,又拿着全额奖学金保送日本东京大学读博,还有一个孙子是高考全市第五名,另有两个考上厦大,几个表兄弟姐妹都拿过泉州市级贤銮奖学金。

      海外侨批汇款 给予黄家人体面生活

      黄和冬留守泉州的妻子活到了96岁,两个女儿也都高寿,一个活到101岁,一个活到99岁,小儿子也过了八十大寿。而在漫长的岁月里,黄和冬三个儿子持续不断寄来的侨批汇款,让黄家人得以过上十分体面的生活。

      “逢年过节或是祖母生日,总能收到侨批侨汇,那几天的伙食就特别好!”当年的黄达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至今依然记得,送侨批的是祖母相识一二十年的老友,每次送侨批的一来,他撒腿就跑去拿来父亲的“猴子印章”,然后兴奋地在侨批回单上盖章,“那上面有时写着‘500斤大米’,有时写着‘500斤白糖’,其实就是500元人民币!”

      原来,侨批是民间渠道,那时候不直接说寄了多少钱,而是说寄了500斤大米、100颗药丸之类的,没人在意后面那两个字是什么,而是专注地听前面的数字。“平常是三五百元,祖母生日就是1000元,是三个在菲律宾的伯父一起汇过来的。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二三十元!”黄达颖说,即便是国家困难时期,家里依然能收到华侨汇款以及侨汇券。

      古厝连绵“富贵巷” 中西合璧竞风流

    片片红瓦的中央,是一抹浓墨重彩的盎然绿意。

    苏阿婆和亲戚守着这栋古厝和这些盆景榕

    站在施宅楼顶远望东西塔

    施宅位于奎章巷西段,长长的巷子并不宽,路口拐角处就是施宅大门。

    贰 奎章巷18号

    放不下盆景榕 他从香港回到泉州

      若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奎章巷中段有成片连绵的“泉州红”,而片片红瓦的中央,是一抹浓墨重彩的盎然绿意。这抹状似修剪而成的“方形绿”,来自奎章巷18号古厝的天井。

      上百盆景榕 藏身清代古厝

      奎章巷18号是一座三进古大厝,占地面积近两亩,至今仍基本保留原有规制。据住在古厝里的老人介绍,古厝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历经近两百年风雨洗礼,通往祖厅的条石上,精美的波浪纹依然清晰。

      与很多闽南古大厝相似,这座清代古大厝也有天井,而且是三个。不过,与其他天井不同的是,这座古厝的天井摆满了盆景榕,稍加细数,竟有上百盆!

      这些盆栽榕树盆景,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气根蜿蜒下垂、根茎交错;有的枝干挺拔、遒劲古朴;有的只有些许虬枝嫩叶,却似一幅写意画……值得一提的是,古厝主人还特地在天井中建了花台,盆景榕被摆放在高低不等的花台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留守老宅 只为照顾盆景榕

      今年84岁的周老先生,是这些盆景榕的主人,他和老伴苏阿婆以及亲戚守着这栋古厝。

      苏阿婆说,年轻时她从晋江青阳苏厝嫁到奎章巷,听说夫家的这栋古厝是一位清代举人所建,后来公公和叔公一起出资买下。1978年,她的丈夫周先生到香港开了家工厂,1984年她也跟过去,几十年来两人在香港和泉州之间来来回回。

      “他年轻时就喜欢种些花花草草,20多年前开始收藏盆景榕,几十年来陆陆续续买了上百盆。”苏阿婆说,数年前他们从香港回到泉州,原本打算开办工厂,后来因为多种因素工厂没能开起来,但老伴再也不愿意去香港了。

      “他放不下这些榕树啊,整天心心念念,要不然我们在香港每月能领几千元的养老金呢!”苏阿婆略为惋惜地说,为了盆景榕他们留守泉州,而如今老伴身体不便,无法亲自照顾盆景榕,家里还特地请了个保姆,为盆景榕浇浇水、修剪枝叶。

    老巷寻幽

    两朝街坊惜已毁 桐月山房今何寻?

      历史上,奎章巷曾立有不少牌坊。《泉州古城踏勘》记载:奎章巷口曾有一座唐代街坊,名为“好义坊”,明弘治年间尚存,后废;巷口还有一座为明成化四年(1468年)举人杨渤而立的“奎章坊”,此坊明万历年间健在,后毁。

      奎章巷内曾经古厝成群,“名见经传”的有桐月山房以及一座武翰林第、一座进士第。

      据介绍,桐月山房的园主为明代杨矅宗,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任晋江县学训导,后官至韩王府长史,其府第宅中有园林,妍秀特异,因书房遍植刺桐,当月出之时,流辉在树,桐月相映成趣,因名“桐月山房”。

      巷中还有林高飞武翰林第和蔡道宪进士第。据了解,林高飞是长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0年)武进士、武翰林,徙泉州建第于此;蔡道宪进士第,又称“蔡忠毅宅”,在奎章巷南一小巷,人称“旧花山”,后施琅族人购其宅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