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晋江南塘社区居民龚喜庆用4个月时间在村道画了50多幅彩绘壁画
  • 晋江南塘社区居民龚喜庆用4个月时间在村道画了50多幅彩绘壁画

    时间:2018-04-13 16:19:4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  壁画让村道告别牛皮癣

    ­  台海网4月12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莫炫嫁妆、婆媳和睦、尊老爱幼……”走在晋江新塘街道南塘社区的村道上,便可看到墙壁上一幅幅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彩绘壁画。这是社区居民龚喜庆在过去4个月里,构思创作的50多幅壁画,以“留住乡愁”为主题,既生动展现了村庄的原始面貌和村民生活,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礼仪等表现出来,成为南塘社区创建晋江市最美乡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龚喜庆在创作中

    ­  村庄壁画内容多 “留住乡愁”为主题

    ­  日前记者到南塘社区走访,在社区东区大道,一幅“清风南塘 留住乡愁”的田野风光画映入眼帘,画面中是一大片翠绿的稻田,一座秀丽的村庄坐落其后。这幅田野风光画就是社区居民龚喜庆根据自己记忆中的村庄所画,画中的每一栋房子,他都能准确说出是谁的房子。

    ­  往前走,是一幅以“留住乡愁”为主题的壁画,它重现了宋末元初时晋南沿海地区通往泉州府的古驿道——南塘昇平古街。“南塘社区一带以前是繁华的港口,曾经是晋江税务司的所在地,水利发达,昇平古街作为当时一条重要的官道,繁华程度可见一斑。”龚喜庆说。

    ­  再往前走,“人人讲卫生”“垃圾不落地”“尊老爱幼”“婆媳和谐”等文明标语一一映入眼帘,搭配情景再现,颇具教育意义。记者注意到,逐渐被世人淡忘的老技艺“挽面”,也被凝固在壁画中;而入乡随俗的主题,则真实再现了闽南独特的婚嫁风俗和除夕夜跳火群的习俗,生动而有趣。

    ­  位于南塘社区西区的学区路,另一面墙则描绘了南塘社区近两年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的“主题党日”活动,再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整治卫生的情景。

    ­  文明标语搭配情景再现,更具教育意义。

    ­  村民点赞画生动 成教育子孙教材

    ­  为了展现农耕生活,他还描绘出犁田、插秧、下种、除虫、踏水等耕种环节。壁画中,牛、水车、稻苗、农民等元素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每次经过这面墙,我都会以画里内容教育孙子,让他明白道理,也明白粮食是怎么来的。”南塘社区柯阿伯说,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漫画对孙子进行教育,很有意义。

    ­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也经历了长期的农业生活,我希望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看到这些图片,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体会粮食来之不易。”龚喜庆说。

    ­  记者了解到,过去这些村道墙壁都是牛皮癣广告,现在却成了一道风景线,村民带着孩子走过时经常会驻足观看,并为之点赞。

    ­  村道壁画成为南塘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乐为村庄作贡献 创作内容源于生活

    ­  “能够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我觉得是应该的。”龚喜庆说,去年11月,当他接到社区的负责人邀请他为社区作壁画时,他就答应了,并提出“留住乡愁”的主题。

    ­  他花了4个月的时间,将2面600多平方米的墙,画满漫画,每天从早上9点,直到夜幕降临,一直在画画。“每当我在画画,总有热心的乡亲端茶送水,我非常感动。”他说,目前壁画已基本创作完成,“壁画的创作内容都源于生活,源于我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有结合社区当前发展的方向。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存,让大家领会乡愁、记住乡愁。”

    ­  记者了解到,早在年少时期,龚喜庆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并显露出独特的绘画天赋。1987年他以南塘社区延续600多年的“跺船”民俗活动为模板,创作现代民间绘画《风调雨顺》,凭借新颖的形式、简练的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情绪,成功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美术展览。同时,该作品还被当作国家级刊物《儿童文学》的封面,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年过五旬的龚喜庆创作墙画时经常戴着一顶草帽,村民们称他画家,他则笑着自称是“草根的”,“所有好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记者 黄枫 苏勇 文/图)

    原文标题:晋江南塘社区居民龚喜庆用4个月时间在村道画了50多幅彩绘壁画

    原文链接:http://www.mnw.cn/jinjiang/news/1975719.html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