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德化山寨的传奇故事
  • 德化山寨的传奇故事

    时间:2018-04-12 16:10:39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

    土坂寨曾经的围墙

    德化地处闽中,是闽南沿海通往闽北等地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据文献、史料记载,德化曾有过上百座山寨土堡。这些山寨,有的是军队为守护要塞而建,有的是当地乡民为避战乱、匪患而建,也有的是土匪的据点。如今,山寨大多荒废破败,但它们背后却藏有不少故事。连日来,记者多方走访,试图揭开这些山寨面纱。

    【兵家要塞——涂坂诸寨】

    涂坂寨(也叫“土坂寨”),位于德化县浔中镇蒲坂村。蒲坂村位于德化城西,土坂寨扼守德化县城进出要道,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

    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德化县志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初八,郑成功之子郑经总兵黄云率部三千攻土坂寨,清练总李寅球固守,各乡十一寨合力助守,相持二十日久攻不下。郑部死伤200余人。寅球见其英勇善战,自动纳款赔偿求和。这段史料记载,郑成功长子郑经曾派部下总兵黄云率部攻打清兵固守的土坂寨,并取得胜利。

    不只是兵家争夺,土坂寨也屡次为德化人民抵挡住土匪的袭扰。

    德化地处偏僻,古代匪患多,土坂寨千百年来忠诚地守护着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蒲坂村老人会副会长刘建国介绍,当地人叫土坂寨为土坂城,在他的记忆中,土坂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城内有十多亩,可容纳几十户人家。当时是全村村民躲避海匪、草寇的地方。一旦有海匪、草寇来袭,村民们就会跑到土坂寨躲避,直到匪徒离去。

    传说清康熙年间,草寇和盖扬言:“要打土坂城,才吃天光早(早饭)。”和盖带领未吃早餐的匪兵浩浩荡荡向土坂城进攻,乡勇带领村民奋力反抗。匪兵久攻不下,败退。

    交通要道上防御工事多

    刘建国说,蒲坂村是进出德化的交通要道,在这一带防御工事很多,在土坂寨对面的山头上,有一个旗头寨,在数公里外,另一座挺拔山峰上还有竹笋寨。

    兵家要塞,意味着战火多,土坂寨也是如此。蒲坂村村民也屡遭战乱袭扰,甚至失去生命。

    蒲坂村村民刘永和的奶奶,就是战乱的受害者之一。刘永和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1949年以前,曾经有两支军队分别占据着土坂寨和旗头寨,时不时发生摩擦,互相打枪射击,奶奶就是在菜园里摘菜时,被流弹击中,不幸遇难。

    “这一堵墙曾是土坂寨的城墙。”日前,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土坂寨,寻找烽火连天岁月中留下的遗迹。刘建国指着村口一处用大型鹅卵石修筑而成,长满青苔、藤蔓的墙基说,这堵石墙只是城墙的地基,上面还筑有泥墙。这堵围墙外有一条溪流环绕,如同缩小版的护城河。整个土坂寨就被保护在这围墙内。如今,城墙有的坍塌,有的则成为村民房子的基础。

    航拍下的桂阳乡太平寨

    【为抗击土匪而建——太平寨】

    德化县桂阳乡的古寨堡众多,其中桂阳村曾显赫一时的太平寨最为出名。太平寨雄踞在距离德化县城60多公里,海拔1048米高的睡仙山上,是德化现存历史最古老、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寨之一。如今还有5户人家30多人住在里面。不过大部分人平时都在外工作,常住在寨子里的不足10人。

    沿着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上,记者来到寨门前,山寨四周险峻陡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史上曾为林氏族人为防御贼寇起了重大作用。山寨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寨的四周树木葱郁、杂草丛生。前些日子,林氏族人把古寨开辟了一番,寨体显露。

    依靠太平寨抵御匪兵

    据林氏后人林廉合介绍,寨子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地望族林氏聚族兴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林桂峰继任太平寨寨主后,修葺扩建山寨围墙,新建东西两座城门。太平寨曾先后4次重修,基本形成现在占地9600多平方米、寨墙高1.8—15米、周长约400多米的格局。

    寨内高墙壁垒森严,并掘有其深莫测的古井,泉水清冽。战时,全族人依寨据守避乱,以檑木矢石迎敌,人人皆兵。在旧时兵荒马乱的年代,善良的林姓族民兴建这种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山寨,寄托他们祈求太平安宁的愿望,故命名为“太平寨”。

    据当地史书记载,林天洪,号桂峰,桂阳人,文武全才,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贵湖里长,兼桂阳太平寨甲总。当时贵湖里下辖现在的桂阳、曾坂、湖头、李田、彭坑、溪洋等处,地广人稀,匪贼出没无常。

    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漳汀农民军苏阿普攻城,林天洪帅率众坚守太平寨三年,使民不受害。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杨龙岗把总率兵剿匪,至桂阳与林天洪联络。林天洪率领当地民勇配合官兵追击,大获全胜,并借机彻底解决匪患。

    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据林氏族谱记载,清代太平寨最盛时有房屋27座,内有林氏宗祠、祖厝、藏书楼、店铺等,共65户近500人。林廉合介绍,寨中仍完整保留一座早期的两层阁楼——“名士楼”。明清两代,“名士楼”人才辈出,有“三举人一进士,七子八秀(父子皆秀才)”之美称。

    “以前,大家都住在寨子里,太热闹了,许多孩子一起玩,很开心。” 林廉合说,林氏后人分住在另外几座民居里,大家和睦相处。600多年过去了,太平寨保住了林氏族人的平安。如今太平盛世,太平寨已失去其军事意义。林氏族人也陆续告别交通不便的山寨,移居山下或进城建家。

    桂阳乡党委书记苏宏斌说,桂阳乡将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融入德化“全域旅游”格局,以涌溪“水寨”为龙头,串联起周边如霸王寨、驸马寨、大帽寨等,打造 “‘寨’见桂阳”特色旅游项目,带动村民收入。

    大多数山寨房屋破旧,少有人居住。

    【藏身深山中——林青龙土匪寨】

    在德化,还有一座山寨可谓臭名远扬,也因为据传藏有巨额宝藏,吸引了许多当地人前往探秘寻宝,这就是林青龙位于德化县美湖乡龙湖山深山密林处的土匪寨。

    林青龙,是军阀、官僚、地霸、土匪四位一体的代表人物。自1911年投靠苏益至1951年覆灭,活动了四十年。有关部门曾对林青龙的罪行作了初步的调查:他所霸占的土地仅德化尊美村就有550多亩;拥有房屋大小十三座;烧毁民房,仅1920年和1933年两次火烧赤水街,就有300多户遭殃,700多人无家可归;1916年、1918年、1921年军阀三次围剿林青龙,尊美村因受株连被烧毁民房283座;此外,林青龙还杀害了难以计数的人。

    所谓狡兔三窟,林青龙不仅有多处房产,他还在美湖乡的龙湖山深山密林中,经营着一座山寨。据传林青龙预感自己难逃一死,将大量金银财宝秘密埋藏在美湖乡的龙湖山深山密林中。

    林青龙精心经营的山寨位于龙湖山脉的石卒山中,记者曾经和当地村民探访过这个著名的土匪寨。

    林青龙的土匪寨藏身于深山中,车行至无路时,还要沿着崎岖的小道,往山上攀爬一个半小时。这个依山而建的基地,林青龙让人用石块垒起地基平台,平整山地,然后再修建防御工事。粗略计算,这样的平台共有6个,占地数千平方米。时过境迁,如今这些往日的“土匪窝”早已被夷为平地,只留下层层用石头垒起的长满高大树木的基台。

    与同片树林地面上几乎不长杂草不同,基台地面上奇怪地长满整齐的箬叶竹。当地村民老许解开谜底:挖宝的人把整个“土匪窝”挖了不止一遍,或许是人们的“松土”,为这些箬叶竹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国宝村下尾山上的下井寨内,还有一栋破败的房子。

    【为抵御倭寇而修——国宝下井寨】

    在战乱的年代,“太平”是老百姓最大的期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桂林乡的太平寨,德化还有几处山寨也是以“太平”命名。其中德化县国宝乡的叶氏太平寨也曾庇护着一方乡民。

    在国宝乡国宝村,还有一座山寨,当地乡民曾靠他抵御了上千名倭寇。

    叶氏太平寨立规“入寨不杀人”

    叶氏太平寨,位于德化县国宝乡国宝村石竹山顶峰,海拔1096米。

    《国宝叶氏族谱》载:明·崇祯甲申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咸丰三年(1853年)重建。石筑,四周石垣内架住屋两栋。正门上立横石碑一方,题曰“叶氏太平寨”。

    德化县教育局高级教师叶志向,是国宝乡国宝村人,他业余时间喜欢研究家乡的历史,对国宝的山寨情况也比较了解。据他介绍,国宝叶氏主要居住在国宝村和佛岭村,两个村范围内有山寨5座,分别是叶氏太平寨、下井寨、高寨、水尾寨和郑氏族人所建的洋头寨。这些山寨都是当地乡民为了躲避战乱而修建的。

    叶氏太平寨建于明末清初,当时战火纷飞,叶氏先人为保全族人而修建。后来局势稳定,叶氏族人就回到村子生活,太平寨渐渐荒废。到太平天国时期,再次发生动乱,当地村民重修叶氏太平寨避难。民国时期,地处闽中的德化,匪患四起,村人再次到太平寨避难。据当地村民介绍,叶氏太平寨曾设规矩“入寨不杀人”,即只要人进了山寨,就不允许杀人,也不会被杀。

    如今,叶氏太平寨早已经荒废,通往山寨的小路也被草木遮掩。

    据今年72岁的村民叶维聘介绍,从国宝村到叶氏太平寨路途遥远,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连路都没有了。

    “太平寨寨门还在,还能看到‘太平寨’三个字。”叶维聘回忆,前些年,石竹山山林失火,他上山帮忙灭火时,就看到太平寨,不过太平寨内的房屋早已经倒塌,只剩下一些围墙、石基。

    临时筑寨抵御千余倭寇

    在国宝村水尾山上,还有一个名叫下井寨的小山寨。德化国宝乡民曾依靠这个山寨,抵御上千倭寇的袭击。

    《德化县志》记载:德化县汛,兼辖岳尾、高洋……水口、郭坂等塘,领马步战守兵100名。作为一条进入福建腹地的交通要道,国宝也成为兵家往来的通衢。明朝时期,我国沿海倭寇泛滥,有倭寇曾深入福建腹地抢劫掠夺。

    据《德化县志·武卫志》记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倭寇千余入德化,至下涌攻寨,半月余弗克,倭乃扶伤出,郭坂(注:国宝旧称郭坂)时方筑寨,基高四五尺,乡民集其上,负竹筏屋门以御矢石,竟日不避,倭亦重伤归营,民乃下拾战具。次早,倭见之,辄去,过邑西门,往攻仙游五十余日,总兵戚继光援至,倭遂溃。

    下井寨距离村子并不远,修建在一个陡峭山峰的顶部。山寨并不大,占地一两亩,寨子外围,有一道结合山势修建而成的围墙,将山寨构建成易守难攻的“堡垒”。记者在下井寨看到,寨内还有一栋占地约100平方米,土木结构,早已经破败的房子。房前的空地被村民种满了油茶树。据介绍,这栋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建的。早先村民抗倭时遗留下来的,只有草木丛生的石砌围墙墙基。

    国宝多山寨,这与当时的动乱时局有关,与国宝人重视练武健身也不无关系。据叶志向介绍,国宝叶氏除了重视文化教育也尚武,仅在清代就出了叶芬、叶宗贤、叶秉钧三位武举人,其中叶芬为清嘉庆乙卯科中武举人第二十一名,庚辰科兵部会试挑选总千卫。

    德化类似为抵御匪患而建的山寨很多,例如美湖乡阳山村午马山,有一座名为高龙寨的山寨,旧志载:“清初寇乱,里人陈为高率壮筑之,三日而成,集合近乡为唇齿,寇莫能犯。内有虬松,大数抱,今犹苍翠。”位于德化县城郊大龙山的唐寨,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县城筑城墙以前,与龙山二寨俱为附近乡民避兵之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