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福建探索“众心细分类,资源再循环”
  • 福建探索“众心细分类,资源再循环”

    时间:2017-12-15 15:37:23  来源:台海网  作者:

      12月7日—9日,全国各地高手聚集福州,探讨垃圾分类及其处理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俞建国 摄

      优艾迪的垃圾分类督导在抽检垃圾袋。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阚小冬分享福州垃圾分类的“监、捡、减、建”做法。

      台海网12月1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全国各地掀起垃圾分类的热潮。

      12月7日,“众心细分类,资源再循环”绿色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零废弃论坛在福州举办。此次论坛由零废弃联盟、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上高手云集,解决方案频出,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垃圾分类相关政策解读、城市生态建设、实践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其中,福建的分享者们介绍了关于垃圾处理技术、处理渠道、精细分类的系统管理方案等许多方面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成为一大亮点。

      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垃圾有主”

      “我们在厦门的45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未来要导入500个小区。”厦门优艾迪网络有限公司的孙安自豪地介绍,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上,播放的视频中就有几个小区是优艾迪做的。

      优艾迪的工作思路包括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做到垃圾有主,第二个环节要有激发积极性的积分制,第三个环节是建立抽检制度,第四个环节要精准奖罚。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做成功,一定要实现法制化、精确化、智能化。”孙安说,法制化是顶层设计,精确化即责任和管理体系要精确。

      在智能化方面,优艾迪和一些合作伙伴联合研发了垃圾人脸识别智能设备。“这个设备在国内目前是领先的,很可能还是独一的。”

      “刷脸倒垃圾”的设备,吸引了全场的关注。

      “这是人脸识别垃圾袋。”孙安指着智能机吐出的袋子介绍。袋子上有二维码,对应垃圾的不同类别。居民在扔垃圾时,智能设备能识别垃圾袋的类别,当该类别和垃圾桶的颜色对应上,垃圾桶盖才能打开。同时,智能设备拍下扔垃圾者的照片,进行数据比对,也作为抽检、领取积分的依据。

      “‘刷脸’模式做到了‘垃圾有主’,在事后督导时能够发现某一袋没有分类或分类错误的垃圾是谁家的,帮助居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他说,就像驾车违章会被拍照,形成威慑,厦门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随意倾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者要罚款,而“刷脸”设备可以提供奖罚的依据,成为垃圾分类法制化的助力,也做到了精确责任的第一步。

      他还认为,最终要达到“科技代替人力”“机器代替人体”,垃圾分类才能长久地运行,要靠设计精确的系统驱动,而不是靠人力和一时的“运动”驱动。

      数据显示,在“刷脸”设备支持下,优艾迪负责的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取得了漂亮的数字——85.99%。

      期待“垃圾全资源化高值利用”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福州、厦门等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任福建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的陈庆华就感到,“垃圾分类的春天已经来了”。

      钻研环境材料与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近30年,陈庆华对垃圾分类的关注点在塑料的高值化利用上。

      “现在我们提到生活垃圾‘零废弃’,主要在谈怎么分类。但我思考的是,分类完成以后,还要实现高值化再利用。”陈庆华介绍,废塑料实现高值化利用,可以获得新型肥料、RDF(垃圾衍生燃料)、再生塑料等,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再生塑料可以走两条路,一是改性塑料,二是制造木塑复合建材等。”

      他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形成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要开展顶层设计,围绕源头分类、资源化全过程,从技术与装备、建设与运营、政策与管理全链条,构建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体系以及管理体系,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形成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生活垃圾全资源化。”

      为建立这个系统,他正和福建龙马环卫装备公司合作,探索以“环保驿站”为基础研发智能系统,实现垃圾智慧分类模式的技术提升,构建不可回收的有机物与垃圾制造的协同处置技术,对低品质废塑料增值利用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并建设示范工程。

      “部分垃圾无法清楚分类的,该怎么办?我们最近正在推进这个技术。”他说,对于混杂塑料如何进行高值利用,已经有一整套技术体系——这是一种特殊的挤注技术,把各种混杂的废渣快速挤压、破碎、注塑,直接打成各种工程料,高效地实现了再利用。“南京有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在使用这个设备。”他展示了用这种技术制作的井盖、井架。

      “混杂型塑料的产品和设备,这是很令人激动的成果!”零废弃联盟的盟员们称赞,这解决了垃圾分类后端的一大难题。

      “环保+艺术”成为推广新模式

      来自厦门的陆海环保公司,专注利乐包回收17年。在论坛上,除了他们介绍的利乐包回收技术,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创建的“陆海拾尚”平台。

      “我们主要做的是环保的前端,通过环保+艺术,让环保做得更有序、更时尚,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环保事业。”陆海拾尚网络有限公司的段杰说,成立“陆海拾尚”,不仅为陆海环保公司建立前端回收支持系统,而且其新颖的形式也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大家庭中。

      段杰介绍,他们经常组织、支持一些文创、艺术类活动。比如支持晋江一对夫妇的海洋净滩行动;组织环保文创市集;组织“丑食派对”,倡导减少浪费;举办艺术沙龙,请艺术家来把艺术和环保结合起来……

      陆海拾尚还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利乐包回收活动。

      “扫一下二维码,就会看到页面。可以把利乐包寄给深圳一个仓储点,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再生礼品。目前除了深圳,在厦门、宁德、福州也有开展这种回收,物流费用都由我们负责。”段杰说。

      线下,他们在小学、高校、素食餐厅、饮品店、小区等设点回收利乐包。而且还在制作厦门数字餐厅的地图,希望未来可以和餐厅合作建立回收点。“目前回收站不单独收利乐包,因为价格比较低,有收的也当纸板卖,这比较不环保,也是资源的浪费。”他介绍说,利乐包是纸基复合包装材料,其中75%成分是纸浆,20%是PE膜,还有5%是铝膜,经过分离提纯可以获得多种产品。

      经过实践和测算,他们发现小学的利乐包源最稳定,量也最多。“一所没有供应学生奶的小学,每周利乐包回收量为13~15公斤,按此计算,厦门岛内98所小学每个月就能回收5~6吨,每年为45~54吨。整个厦门市有325所小学,每年可回收约150~180吨利乐包,这个量是很大的。而有供应学生奶的小学,每周可回收30公斤,估算下来数字更加可观。”他说,希望社会环保力量或者政府有关单位能够相互推动,把学校、社区这块的利乐包回收做起来。除了利乐包,回收站不要的其他低回收价值的废弃物品,也可以寄给他们处理。

      “做环保,我们有优势也有痛点。”段杰坦言,优势是“陆海拾尚”这个平台,有企业、时尚达人、文创艺术家和高校的环保协会参与,能够经常受邀开展垃圾分类和利乐包回收的讲座、开展环保手工课程等。痛点就是转运和仓储,这是回收企业的最大成本。为此,他们也跟一些企业洽谈合作,与饿了么、美团建立联系,希望后者在送餐过程中,能够把客户喝完的牛奶盒顺道带回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