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聚焦新能源发展 如何让市场起决定作用?
  • 聚焦新能源发展 如何让市场起决定作用?

    时间:2017-05-11 10:13:40  来源:  作者:卢丽涛

    2013年,PM2.5从热词演变成绝大多数中国人每日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痛”。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从雾霾中突围,如何用市场化手段寻找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具有更加现实而迫切的意义。

    12月7日,“2013绿色企业联盟环境峰会”在深圳举行,200多位与新能源发展相关的企业人士、专家以及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绿色经济市场化之路。

    在主题演讲环节,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细康表示,新能源市场化中最大的障碍是边际生产成本障碍。赵细康说,新能源能够得到使用,关键取决于边际生产成本,只有传统能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跟新能源的边际生产成本无差异时,新能源才能使用。

    事实上,大多数新能源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获取困难,所以开采成本很高。而传统企业边际成本太低,中间的缺口比较大。

    赵细康说,在推广使用新能源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应该循市场之力,找缺口最小的新能源来补贴,而不能拍脑袋找大的缺口来补。企业要投市场之机,找缺口最小的机遇。

    另一方面,碳交易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手段之一,2013年深圳、北京、上海三个城市相继启动了碳交易。

    其中,深圳碳交易市场除了是中国第一个碳交易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碳交易市场,也是国内第一个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市场。在论坛现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规则的改变者出现。

    欧盟用了十年建好的碳市场,中国如何用两年建好?陈海鸥说,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对能源的监控管制,自上而下能源节能减排的目标分配,都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基础。到2014年6月30日将是深圳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陈海鸥认为,之后再来评估这个市场和体系是最合适的时机。

    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成功与否?陈海鸥表示,第一,碳市场是不是帮助企业更低成本地实现了履约目标,实现了碳排放能源管控的目标。第二,碳排放管控的政策是否实现了与现有的能源政策、财税政策的结合。第三,大部分市场参与者是否在市场中取得盈利,这也是一个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话题一:2013年新能源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细康:2013年新能源不是很景气,比较悲观,新能源市场还是在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

    目前,补贴能源的钱是税收,本来应该搞医保、教育,但盲目拿去发展新能源。政府应该小规模引导新能源发展,但把相当的财力补贴新能源,我个人是不赞同的。

    今年新能源市场有一些转机,但2013年好转,不等于接下来继续好转,政府应该逐步从补贴市场退出来,让市场内生的力量逐步拉近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边际成本之间的缺口,否则,政府一走缺口就又出现了。


    康飞宇:今年PM2.5这件事我们没有答案,改变能源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出路,国家层面做了很多事情,保证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不断加大太阳能在国内应用。我觉得这对于市场是好事,政府也确实一直在推动。

    杨百千:绿色技术是我们重点投资的领域,光伏是我们重点打造以及通过整合的手段介入的领域。

    今年国家政策有一个很大的转向,从过去对上游的制造端的补贴,转向对国内需求的补贴。比如,国家对于分布式电网的需求和电价的补贴,实际上对于今年整个光伏产业复苏是很有利的。

    当然,光伏技术上面还有很多空间要去拓展和发展,特别是转化率、电流质量的检测,保证和电网之间顺利衔接等,否则光伏产业的收益还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家由于过去的布局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用户补贴和电网后续技术跟进,才能使产业顺利健康发展。

    话题二:如何体现节能减排补贴的公平性?

    胡建新:实际上绿色建筑补贴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到现在为止通过政策拿到补贴的项目一个也没有。

    大家听起来很惊奇,因为住建部说了不止一年了,但是到下年落实的时间还是比较漫长的。上面补贴说是80块钱还是45块钱,到了地方只有少量的,当然个别省份是有增加的,但是不多。

    节能减排的补贴如何来体现公平性?新加坡的做法更简单有效,目前国内的城市中广州也提出这样的政策,就是承诺做绿色建筑达到什么标准,奖励多少平方米的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实际上这是非常可行的,比拿钱要实在。因为政府不用拿钱,只是改变容积率的指标,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来刺激你去做绿色建筑。

    我觉得补贴不是直接拿钱,政府要去承诺,然后再来监督和验收,这样的途径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比较有效的方法。

    陈海鸥:我们建议以结果为导向,在建设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实施、可再生能源使用过程中,实现了多少节能量,减少了多少能源消耗、减少了多少碳排放,以碳排放和节能减排的量为指标,用市场化的方式帮助政府解决一些行政的行为。

    游建华:中国的情况相对独特,因为大部分能源是工业消耗,相对少的部分是民用的消耗。相信中国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工业和民用的消耗比例可能会达到50∶50。我非常赞同胡总的观点,谁能获得政府补贴,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市场的,在欧美国家也是如此,也要依靠政府的调节,如何使用补贴也就非常慎重。


    话题三:碳交易市场如何协调管控和市场的关系?

    陈海鸥:我认为,碳交易永远是一个工具和手段,碳交易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碳交易管控目标的方式。

    深圳、北京、上海三个碳交易市场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概念,意味着我们尝试着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更低的成本,实现整体能源下降的一个目标。

    深圳碳交易市场并不是对所有个人投资者无条件开放的。事实上,中国投资者特别是深圳投资者相对成熟,我们会对投资者进行一系列教育后,再让投资者加入这个市场。

    排放权交易所在制度设计中要严格监控这个交易平台的风险和行为。我们的制度中包括了涨跌幅的限制,包括了投资者的评价、异常风险的监控等。

    可以说,目前我们没有发现在这个市场中有不妥当的行为或者异常交易的情况。

    在5个月的交易过程中,碳价确实有比较大的波动,但和我们初期使用的交易方式有关系。初期我们使用的是定价点选的方式,意味着价格和数量要完全匹配之后才可以成交。有数量很小的需求,不得不买一个高的价格,这是不合理的地方。近期我们会改变交易方式,会推出一个更灵活的交易方式,这样碳价格将会更理性。

    从大的范畴来说,我们认为一个交易市场价格的变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而且正是因为价格变化的这种魅力,才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

    对于管控企业来说,建议企业极早测量、计量和管理碳排放,企业要对自己的需求有非常清晰的把握,而且要极早制定碳排放管控和碳交易内部控制制度。在市场变化过程中,管控企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完全履约,只是出于刚性需求买或者卖;另外一种,因为价格波动,可以从中取得更多盈利。

    主持人:目前,企业参加碳交易积极性似乎并不高,如何提高企业参加碳交易的积极性?

    陈海鸥:碳市场就像一个新生儿,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培育他、呵护他,看着他成长。所有的企业和投资者,对于新生事物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

    深圳分配配额的时候看了企业前三年的碳排放记录,把不同企业分了不同组别,相对不同碳行业的排放标准指标,进行结合。


    相对而言,排放优质的企业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配额,在深圳,大部分企业认为它在行业中的位置跟分配的配额是相匹配的,所以我们暂时可以感觉到企业认为相对公平。

    至于企业可能会因为配额不够,不愿意出售的问题,因为企业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履约期,没有经历一个从头到尾的交易阶段,我认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想法。经历一个履约期之后,我相信企业的理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用一个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件事情就好了,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焦虑的。

    话题四:如何判断新能源市场2014年到2015年的走势,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会不会造成一轮新的泡沫?

    赵细康: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政府去干预市场,不能违背市场,永远靠政府去补贴,这个市场是成长不起来的。政府应该去补贴那些最有前景的新能源市场。

    接下来几年,新能源市场会不会走向萧条?我觉得不会,只会越来越好。包括光伏产业。今年政府在光伏补贴政策上做了反思和调整,从补贴生产到补贴供应消费策略。

    对新能源的未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新能源市场会越做越大。

    杨百千:我还是从实际方面讲一讲对未来的看法。毫无疑问,对未来光伏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前景还是要好好考虑。

    今年国务院对于光伏的补贴政策的做法和方向还是正确的,但大家都关心这个补贴能不能真的落实到可能带来效益的运营者身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电网和发电端两端的责任衔接。以前是补造价,现在是补电费,现在就有电网量的问题,现在会有限电,发再多也没有用。除了政策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电网和发电端的联系。这也需要有一些技术手段,这个技术手段包括了物理层面、硬件层面,也包括控制层面、管理层面,包括远端的预测,还有峰值的调配、储能的应用。实际上电网公司都看到了这一点。

    如果电网公司有一个很好的配合,做预测管理,也是帮助发电公司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准,这也是比完全凭关系去跑路条、拿补贴好很多的方式。

    今年的实际投资情况和以前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境外的基金,包括国内大型的民营企业机构都进入到光伏投资里来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卢丽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