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农业镇的产业“突围”之路
  • 农业镇的产业“突围”之路

    时间:2013-10-28 00:00:00  来源:  作者:

    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早在好几年前,市郊不少农业乡镇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业”。然而,不少地方在燃烧了最初的“激情”之后,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要么还是小打小闹,要么长期处于开花不结果的状态,要么彻底迷失了方向又开始重新摸索。

    前些年,地处松江浦南地区的新浜镇,也正式确立了乡村旅游业的全新产业方向。如今,新浜镇到底有没有成功实现“突围”?

    被“逼出来”的一条新路

    和市郊许多其他乡镇一样,地处松江黄浦江以南地区的新浜镇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镇,全镇拥有近4万亩粮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生产是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1年,该镇投入2亿多元启动建设镇级工业园区,并在次年就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期:来自苏浙地区的企业纷纷落户,工业土地出让价格一路走高,从最初的每亩5万元,很快攀升到每亩11万元。可好景不长。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地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的新浜镇,理所当然地要为守护好黄浦江作出“牺牲”。由此,镇里的招商引资陷入了困境。


    工业化之路行不通,新浜镇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虽说镇里有数万亩粮田,但一年的产值只不过2亿多元。因此,不仅政府部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造福新浜7000多户农户也成了空谈。同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在哪里?

    反复思考之后,新浜镇想到了当时很多兄弟乡镇都在走的一条路:发展乡村旅游业。该镇党委书记浦全林告诉记者说:“新浜镇走上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一方面是被 ‘逼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有深厚基础的。”

    浦全林认为,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得有原生态的农村风貌,而新浜镇内水网密集、河汊众多,特别是在全市率先试点实施粮食家庭农场后,生态环境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其次,在乡村游项目上,当时新浜已经出现了总投资达6亿多元的江南田园 (后更名为雅园)、东方狐狸城等优质项目。除此之外,新浜还有大方庵、陈云与松江地区农民暴动史料展等景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仅靠死守一亩三分地,也是造成很多农民家庭贫困的穷根子。”浦全林说,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要全方位提升全镇居民的素质,以更好地迎接四方来客。“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具有充分性和开放性,对打开7000多户农户的思路和视野,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新浜“第一印象”是什么

    各地都在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但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极少。新浜发展乡村旅游业,到底能否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们想到新浜时,脑海中跳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新浜镇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春林告诉记者,一度,新浜也遇到了难以错位竞争的困惑。西边挨着枫泾古镇,东边则是较早开始农业旅游探索的泖港镇,新浜镇的特色是什么?最初,在对外推介乡村旅游时,该镇也始终抓不准自己的 “拳头产品”。但到2010年,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年,新浜镇政府和松江区农委、商旅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新浜荷花节。自此,新浜镇便被贴上了荷花的“标签”:千亩荷花年年次第开放,四方游客年年纷至沓来。

    其实,古时就被称为“芙蓉镇”的新浜镇,历来有种植荷花的传统。陆春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更是有意识地引进了不少新品种。现在,镇里荷花品种已达150多种,总种植面积近千亩。其中,睡莲有50多种,荷花品种保有量全国第二,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许多荷花品种都出自这里。


    光靠一朵荷花,显然还不够。荷花清新不俗,牡丹雍容华贵。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牡丹花种植基地也落户新浜镇,该基地现已种植200余亩牡丹,并引进了数十棵百年牡丹,花开时节游客可一睹芳容。此外,到新浜,游客还可前往市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观光现代农业,并可在森鲜农园内体验一番采摘乐趣,并前往渔乐码头,垂钓、品茗、吃农家土菜。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好,乡土气息浓。但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准欠佳,也是常见的软肋。2011年底,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在新浜镇开始试营业,这个依托农业生态资源精心打造的度假村,拥有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温泉度假酒店、国际会议中心,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娱乐于一体,使新浜镇乡村旅游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准向着高档次、高标准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农”字内涵如何深挖

    河水清清,绿树渐成荫。走进新浜镇的各个自然村落,你会发现,这些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呈“非”字形,安静地分布在一条条天然河道的两侧,十足的江南水乡味道。

    新浜镇镇长赵惠瑛告诉记者,新浜这样的农业镇发展乡村旅游,究其本源,还是要依托农村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擦亮“农”字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

    赵惠瑛介绍说,在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上,自2007年起,新浜镇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村庄改造和道路修缮,散居在11个行政村的7000多户农户,目前已有6000余户完成了村庄改造,走在了市郊前列。过去,可不是这样,当地农户有句顺口溜:“晴天一层灰,雨天一身泥。”另外,过去困扰村民生活的“老大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在新浜镇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今,全镇已基本完成生活污水处理。

    擦亮“农”字特色,还需拿得出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仅围绕一朵荷花,新浜镇就已做出一连串文章。陆春林告诉记者,现在全镇种植的荷花,根据用途,主要分为菜莲、子莲、花莲三类。菜莲主要生产菜藕,带动农民增收;子莲则更适合生产莲子;而花莲主要供观赏,原本只有1个月花期,但经过人工培植,如今延长到了2至3个月。不仅如此,新浜还把荷花“全身上下”利用起来。根部的藕,可以作菜肴的原材料,还可制成藕粉。今年,新浜推出的3吨藕粉刚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荷叶可用来泡“荷叶茶”,还可用来包饭、包肉,平添一种清香。莲子,则被称为“植物牛奶”。藕边,更是鲜嫩的食材……


    同时,荷塘中的衍生产品,如野生龙虾、泥鳅、黄鳝等,也被烹饪成了特别鲜美的“荷系列”生态菜品。市民游客在游玩过荷塘之后,再品一品荷叶茶、尝一尝莲藕菜品,别有一番滋味。“荷”礼品也在“争奇斗艳”。今年荷花节期间,荷花公社陶艺馆烧制的一系列“荷”工艺品也被摆上了柜台,供游客欣赏和购买。

    陆春林告诉记者,新浜镇根据季节变化,还将一年的乡村旅游分成了 “六季”,分别是:12月和1月,温泉季;2月和3月,采摘季;4月和5月,牡丹季;6月和7月,瓜果季;8月和9月,荷花季;10月和11月,垂钓季。“我们争取让游客一年四季到新浜来,都有农家味十足的项目可以体验、感受。”

    如何激发出市场活力


    “新浜发展乡村旅游,最初有些许被‘逼’出来的意味;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市场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赵惠瑛表示,就松江现有的旅游版图来说,北面佘山有较为成熟的以山为主的景点游,城区有以建筑为主的城市游,这两块目前已相对成熟和稳定,新浜的机会就在于乡村游。

    再来分析区位优势。陆春林说:“新浜依托沪杭高速等交通线路,离上海中心城区车程基本上可以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这对很多市区居民来说,是个完全可以接受的时空距离。”

    赵惠瑛则认为,政府部门可以扶持一个产业的发展,但要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活力,还必须有民间资本注入。

    10多年前,新浜镇就在“无意间”引进了江南田园(雅园)项目,投资方前后累计投入6亿多元。随后,在2008年,又引进了总投资额达到1.8亿元的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两大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旅游“灰头土脸”的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浜镇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水平。仅后者,就可一次性接纳1200人同时就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今年已成功举办四届的新浜荷花节,除去第一、第二届是政府部门主办外,之后的两届还出现了雅园和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争抢承办荷花节的喜人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两家经营单位从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后者在承办今年的第四届荷花节后,在“三公”消费受到抑制的情况下,7、8月份几乎天天客房爆满,月均营业额达到500万元。

    有利可图,商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目前,雅园和相关高校合作推出的国学讲座,为乡村游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渔乐码头则积极承接市区两级的垂钓比赛……不仅如此,新浜镇还相继推出了百位老人万岁宴、知青回新浜、农家菜评比、摄影等较有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挖掘新浜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练好“内功”,不愁没人来。数据显示,今年1—9月,松江浦南地区接待游客数是41万人次,同期到新浜的人数为29万人次,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要让农民长久得实惠

    浦全林认为,新浜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当地农村居民得到可持续的增收。

    鲁兴村家庭农场主陆琴表,就是新浜发展乡村旅游的得益者。今年已经58岁的老陆,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但说起这几年镇里的变化,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陆琴表说得很直接:“给我的印象,就是来镇里的城里人一年比一年多了,农产品一年比一年好卖了。以前喊破嗓子,也未必有生意。现在可好,不要吆喝,生意也会自动找上门来。”

    陆琴表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8亩的玉米,原本担心市场销路会有问题,但结果8亩地的玉米根本不够卖。脑袋灵光的老陆立刻又补种了一茬,刚一上市,又马上卖光了。陆琴表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4000元的收益,他今年仅销售玉米一项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4万元,这还没有算上他种了近百亩的蔬菜、毛豆之类的产品。“我估算了一下,年成好的话,一亩地还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一年下来,总计能有好几十万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租赁、装修许家草村一户农宅的俞直卫,更从乡村旅游业中尝到了直接的甜头。他和妻子两人经营的农家乐“荷花垛”尽管地方不大,不过几张餐桌和几个颇为简陋的包房,但靠着能烧出一手正宗、地道的农家菜,他家的生意特别的好。今年以来,除去餐饮,他还购买、销售了附近农户30多万元的农产品。

    明年,新浜镇还准备进一步在“土”味上下功夫,计划在许三路、胡曹路等主要旅游线路的沿线新增20—30个农家乐餐饮接待点,一方面能让市民更好地体验不同层次乡村游项目,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的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