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为摸清“成都自然保护区家底” 调查队野外上演“动作片”
  • 为摸清“成都自然保护区家底” 调查队野外上演“动作片”

    时间:2019-03-07 17:21:59  来源:  作者:

    本底调查

    不光要了解有些什么动植物,还需要知道其分布、数量以及生存环境等,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活动。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获悉,从2016年开始,原成都林业和园林局对成都市4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和本底资源调查项目。而调查结果有望在今年内出炉。

    四大保护区分别为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四川大邑黑水河自然保护区。

    本底调查有何意义?而调查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事业

    本底调查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首先我要纠正一个概念,真正的野外动植物本底调查工作是不会结束的,结束的只是本底调查项目。”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负责人尚涛表示,本底调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时间的积累,不断地对之前的结果进行补充、完善。

    尚涛介绍说,对于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说,以前一般是先晋升,再做本底调查。而现在完成本底调查则成为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之一。“本底调查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摸清一花一草和所有动物的数量、分布及活动等,进而可以做到精细化的后续定位监测”。

    “但实际情况是无法做到的。”尚涛告诉记者,技术手段、天气因素、环境状况、动植物自身的特性,以及调查队员的体能差异等因素都决定了理想状态几乎是无法达到的。

    虽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但本底调查的结果对于保护区开展针对性的保护管理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做本底调查不光要了解有些什么动植物,还需要知道其分布、数量以及生存环境等。”尚涛表示,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活动。

    尚涛笑着说,“本底调查”是很多人一辈子的事业,但客观地说,本底调查就像保护工作,一辈子太短了。

    危险

    解除过15个猎套 也遇到过偷猎

    相对于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来说,一辈子可能也只是一瞬。但期间每个队员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记者日前来到虹口科研所,探访调查人员的工作状况。

    尚涛表示,有一次他和队友计划前往在大水沟两侧的山林中寻找猎套猎夹。他们带了对讲机,在大水沟两侧分组进行了搜寻。尚涛和另外两名队友一组,选择了一处极可能布设猎套猎夹的山梁。

    “本地人说,要找这些东西,不要走正梁子,而要去它分岔的小梁子。”尚涛回忆说,他们小小翼翼地在坡上攀登着,“最让人紧张的是误踩猎夹。因为一不小心,腿都会被夹断”!

    最后,尚涛和队友总共找到了15个猎套,都是很细的钢丝绳,估计是用来套麂子之类的中小型兽类的。他们毫不迟疑地一一解下。

    而在调查的过程中,除了会遇到各种动物,也会遇上让尚涛和队友后怕的情况。

    有一次,尚涛一行前往大水沟安装红外线照相机。在安装好两台机器后比较顺利,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为了工作需要,他们还必须争取时间在天黑前再安装两台在别处。在快到达到第二个安装点时,河对岸传来猴群的叫声,紧接着前面出现了一条狗。

    “我们顿时预感:前方可能有人,极可能是偷猎的!”,尚涛和队友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向前方靠拢,手上的相机也随即打开。

    他们边拍照边冲了过去。“当时看见放在地上的猎枪,我们反应很快,赶紧顺手把枪抓了过来,还从他们的锅里将砍刀取出递给了队友”。尚涛表示,虽然当时一眨眼的工夫便控制了局面,但现在想起还是一阵后怕。

      “钻荒荒”

    本来没有路 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路

    目前,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样点法、样线法、样方法、网格法等,而具体技术手段涉及传统痕迹识别技术、围栏陷阱技术、红外线自动相机技术等。

    “样线法在地图上看就是从不同的点辐射出很多线,去覆盖整个保护区。”尚涛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指着墙上的保护区地图,五指伸张,仿佛花朵开放。

    “在地图上看就是一条简单的线,但在野外可能就变成了陡坡、沟壑、河流等等,需要不断地穿插、迂回。”尚涛笑着说,他们称之为“钻荒荒”,“本来没有路,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路”。

    尚涛介绍,样线的出发营地一般有两种。一种以保护站为依托,路程较短,基本早上8点出发,顺利的话四五点就能返回。当然遇到下雨等意外情况,赶夜路也是有可能的。“走这种样线,大家一般随身带点干粮就行了”。而另外一种样线则会深入保护区的核心无人区。

    “那种样线就需要在野外宿营了,一次出去十多天,会走上百公里,也会请一些当地人当向导。”尚涛表示,一路走下来,除了加深了对保护区的了解,也与当地人有了更多的交流。“一般喊的‘弹子’,大拇指大小颗粒状的粪便,当地民间认为是雄性扭角羚的粪便;而奶酪状的粪便则是雌性扭角羚的粪便。”尚涛说,经过查阅和分析后,发现粪便的形态与雌雄无关,而是取决于扭角羚食物中的水分多少。关于动物痕迹的识别,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掌握得越细致,对工作越有帮助。

    “当地人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向导,也是一本活的经验书。”尚涛表示,而他们对于当地人则是一本宣传书。“很多和我们一路走下来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更加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他们回家给下一代讲路上发生的故事,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也会逐渐形成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可贵意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