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川籍"文物医生"杨频:我在故宫修文物 服务的对象是乾隆皇帝
  • 川籍"文物医生"杨频:我在故宫修文物 服务的对象是乾隆皇帝

    时间:2019-02-19 17:28:29  来源:  作者:

    16日,杨频(红衣者)向嘉宾介绍自己的书画作品。

    杨频书法作品。

    2月16日,名为《沉潜与回望》的杨频书画作品展在阆中市政协书画院开展,这是阆中人杨频举办的“回乡汇报展”――“向家乡父老汇报的作业”。说到杨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一定不会陌生。

    杨频曾在“爆款”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第三集里华丽登场。今年42岁的杨频,出生于阆中解元乡,是阆中走出去的著名书法家,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员,也是故宫书法作品手工复制唯一一个“文物医生”。

    杨频本次回乡开展,备受家乡人的关注。开展当天观众络绎不绝,不少人是抱着见一见杨频本尊的好奇心而来。那么,杨频在故宫修复文物时,又有哪些趣事和感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造诣颇深

    书法博士毕业进了故宫博物院

    杨频的出生地阆中解元乡,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早在唐代,这里就出了尹枢、尹极兄弟俩,在二十二年间先后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杨频从小就喜欢书法,他七八岁时,从学校退休的爷爷杨光雄时常教他写字、练习书法。杨光雄的毛笔字远近闻名,杨频跟在爷爷身边,裁纸牵纸、叠格子,做帮手,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杨频初中毕业,升入阆中师范学校,后保送到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期间,杨频酷爱书法,临摹了米芾、黄庭坚等古代名家的大量作品。本科毕业后,他进入川北医学院当辅导员。2003年,杨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攻读研究生。后回川北医学院教书,教授大学语文和书法鉴赏课程。

    2012年,杨频的论文:图像学视角与书法史学研究中的“文献图像化”问题――以《袁安碑》、《袁敞碑》系列问题新考为例,在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上获得一等奖,这是全国书法理论界最高的学术奖。

    2014年,拿下北师大书法博士研究生文凭后,杨频凭借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顺利入选故宫博物院国家级非遗古书画临摹复制组。此后,杨频成为了一名“文物医生”。

    故宫唯一

    书法作品手工复制仅他一人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物的大宝库,“文物医生”有130多人。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复制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古书画进行临摹复制。这个组10多名工作人员中,从事书法作品手工复制者,只有杨频一人。

    杨频介绍,古代的书画作品大多以纸和绢为材料,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对温度、湿度、灯光都很敏感。为了使文物得到永久保存,对其进行修复、临摹复制十分必要。杨频在修复一幅作品时,首先要鉴定作品的“病因”,然后再制定修复方案,“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所有作品的每一次修复,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故宫博物院文物精美,文物的材质也很考究。“关上故宫那扇门,大家就进入了一个安静的古韵世界。”杨频介绍,“文物医生”都有匠人精神,都能在故宫里坐得住,静得下来,不受外面嘈杂世界的影响。

    “手工复制永远不可能被替代。”杨频说,手工复制不仅仅是把别人的作品刻板复制下来,还需要复制者有高超的艺术再现力,能够按照一定的风格特征对残缺不全的字进行合理还原。相比数字复制的印刷性质,被保存和收藏最多的也是手工复制品,这里面有画家、书法家的笔墨再现功力和手工材质的精致质感。

      匠人匠心

    “旰食宵衣”复制乾隆四个字,花了十个月

    故宫的书法作品以明清两代为主,其中又以清代帝王居多。杨频自己都记不清楚,临摹了多少幅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为此,我经常告诉朋友,我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乾隆皇帝。”杨频说。

    修复这些字到底有好难?文献记载,乾隆皇帝曾在一块牌匾上题写“旰食宵衣”四个字。据杨频推测,“旰食宵衣”应该是乾隆皇帝的“座右铭”,以此激励自己勤于政事。这四个字到底写得如何?由于这块牌匾在光绪年间毁于大火,没有实物保存,也没有题写原因和时间,更没有照片,要对其进行修复很难。

    乾隆当时是以什么心情题写的这块牌匾?杨频介绍说,乾隆一生书法作品很多,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风格也不一样。“老年书法作品明显无力,精神状态不好。”为了完美修复出这四个字,杨频专门在库房里上千件乾隆皇帝题写的牌匾中,去研究乾隆的书法风格。点、横、竖、撇仔细揣摩,把乾隆皇帝书写特点烂熟于胸。“莫法在乾隆书法作品中去找这四个字,一般书法作品字小,书写轻快。放大到牌匾就轻飘飘,不真实!”

    前后花了十个月,数易其稿,杨频最终拿出了比较满意的“旰食宵衣”四字定稿。

    在乾隆皇帝母亲居住的宫殿里,有一幅乾隆皇帝手书的对联:“金盘露满瑶华丽丹粟祥凝鹤算绵”,由于年代久远,对联老化残破,其中一个“丹”字已缺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杨频成功完成了复制,得到专家的认可,目前这幅对联挂在寿康宫内,每天被前去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们品评欣赏。

    数字复制

    永远无法替代人工临摹的古书画

    现代科技已高度发达,何必要费时费力的人工临摹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杨频表示,以高清扫描、高清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复制的古书画,永远无法替代人工临摹的古书画,因为无论分辨率多么高的高清扫描、打印的古书画,都属于印刷品,可以工业化生产,不具备文物价值属性;采取现代喷绘技术复制出来的古书画,一到两年就会褪色、变色,即使精心保存、收藏,10多年后,纸张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数字复制古书画,从扫描、打印到装裱,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数字复制件只是在应急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临摹复制出来的古书画,虽然费时费力,但笔墨间有临摹者本人的温度,笔墨更加灵动,有生气。

    回乡办展

    向父老“交账”,阆山阆水永记心中

    酷爱书法,又在故宫修复古书法作品,杨频临摹百家,终成自家,擅长汉隶和行草。开展仪式上,杨频激动不已:阆中,我的家乡,有我勤谨、笃实的亲人与师友,有我快乐的求学记忆与青春时光。沉潜千载传统,回望万里家山,书画展就取名《沉潜与回望》。

    书画展上,共有50多幅书法作品和10多幅绘画,都是以历代名家咏阆中为题材创作而成。杨频说展览结束后,他将把自己书写杜甫的《阆水歌》捐赠给阆中市政府,回报家乡。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后,杨频依然低调、谦和,说话声音不大。天天出入故宫,天天和字画文物打交道,物我两忘。业余爱好还是写字,画画和看书。

    梁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摄影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