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彭州公共文化大督查 提升服务效能
  • 彭州公共文化大督查 提升服务效能

    时间:2018-12-13 17:22:18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2日讯(记者 李慧颖)今年9月至11月,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四川省彭州市文旅局展开了一场全面、细致、深入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及服务效能督查,从人口密集的乡镇文化站,到地处偏远的村文化活动室;从最基本的免费开放,到全年的活动开展;从文化工作者的处境,到群众满意率……这一场大督查,为下一步提升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且最有针对性的参考。

    据彭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次督查一直延伸到最基层,覆盖彭州全市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47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丹景山镇关口村的老站书吧;军乐镇朝阳村的乡村记忆馆;桂花镇的陶瓷文化,沂水村的猎枪会;隆丰镇的川剧文化;升平镇昌衡村打造“昌衡故里”……通过督查,彭州市文旅局对各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做法和民俗民风也有了一次全面梳理。

    近年来,彭州市大胆创新,秉承“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成功打造出一批亮点项目和示范点位,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葛仙山镇文化站陈列室局部-茶室和书画桌

    依托文化阵地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快看快看,小火车要来了!”随着一声欢呼,彭州市丹景山镇老站书吧人头攒动,纷纷望向窗外的铁轨。作为丹景山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老站书吧是农家书屋和现代都市的综合体,不仅提供了阅读的地方,还可以享受创意书店、咖啡吧、水吧等现代化的服务。书吧在原火车站售票大厅基础上改造而成,铁轨、车站等元素让这里成为“网红”书吧,除了周边居民,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与老站书吧的军工气质不同,龙门山镇宝山村的涵舍书屋显得精致又优雅:落地书架、餐饮吧台、文创精品……总能吸引群众在此停留。村民们农闲时来此休息闲聊;小孩可以翻阅各种感兴趣的书籍;村里来了游客,也可以在此会谈、接待,甚至可以在书架上带上两本满意的书离开。

    类似这样有特色的文化阵地,军乐镇朝阳村也有自己的探索。300余件上世纪的老物件、80多张老照片,在朝阳村乡村记忆馆,这些本身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被重新赋予生命,找到了价值,让文化活动室有了新的内容和文化底蕴。如今的乡村记忆馆已成为让年轻人“留住乡愁”、唤起老人青春回忆的地方。“乡村记忆馆让前来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流量比之前翻了好几番,大家更愿意进来,看看书也好,参加个小活动也好,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是静静坐在这看看老物品,也能从心中生出不少感慨。”朝阳村村委会主任陈小荣笑言。

    阳文化站展览室

    特色文化挖掘 点亮乡村文化品牌

    有了阵地,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准也很重要。彭州市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演出有品质,文化活动有内涵。

    作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一个“川剧之乡”,彭州市近年来一直注重川剧在民间尤其是城乡基层的传承发展。例如:新兴镇结合“海窝子古镇”规划,打造了古香古色的“仿古戏台”;隆丰镇不仅在文化站新建了川剧表演小舞台,还以“川剧文化”“廉洁文化”为特色打造集贤文化广场;敖平镇把福建省“5・12”汶川地震援建的土楼专门用于川剧活动场地;阳镇则在城镇人口聚集的新城广场开设“川剧广场”,依托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故乡的优势,成立了川剧表演文艺队伍,创新川剧表演模式。阳桐凤剧社老社员陈祖建介绍道:“阳桐凤剧社2010年成立以来,每月的1号、11号、21号都要搞坐唱。”川剧坐唱又叫唱围鼓,演员只唱不演,不化妆也不需要专门的舞台,是川剧票友们很喜欢的一种方式。

    在葛仙山镇,依托闹年锣鼓、刘氏制鼓、牛灯等众多非遗文化,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展厅和文化活动,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项目:楠新村的曲艺、山泉村和建新村的牛灯、大曲村的龙灯、红庙村的锣鼓队、杨柳村的舞蹈队等全都各具特色,从实际层面吸引村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解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

    彭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补齐短板,同时推广优秀经验做法,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彭州市文旅局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