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变革・40年巨变】泸州龙马潭“三区”深度融合 奏响改革最强音
  • 【变革・40年巨变】泸州龙马潭“三区”深度融合 奏响改革最强音

    时间:2018-12-04 22:31:21  来源:  作者:
    新闻发布会

    四川新闻网泸州12月4日讯(记者 岳东 摄影报道)今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就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该区推进龙马潭区、自贸区、长开区“三区”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龙马潭区良好基础作用、自贸区强大引擎作用、长开区有力支撑作用,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效果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荣获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区)、省第二批工业强县(区)、省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龙马潭区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20位、丘陵县(市、区)第7位。

    据了解,泸州市龙马潭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全区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4个镇,50个社区、39个村,2017年末户籍人口37.04万人。

    泸州港

      》》》始终坚持发展为要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我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龙马潭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靳地胜介绍,1996年至2017年,全区GDP总量从10.26亿元增长到227.92亿元,是1996年的22倍,2011年GDP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6年全区GDP总量突破两百亿。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3.8%。公共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0.28亿元增至2017年的15.29亿元,是1996年的54.6倍,年均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4598元增至2017年的36214元,年均增速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1600元增至2017年的17704元,年均增速1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30.42亿元,是1996年的41倍,占GDP的比重为57.2%,比1996年提高26.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17.7%,其中2006年―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22.5%。

    川南临港片区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龙马潭区突出发挥自贸区的强大引擎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抓好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产业集聚等重点,为该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涉及川南临港片区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9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175项,其中21项制度被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为全国首创,在全省推广10项、在泸州市推广51项。其中,“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将纳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国推广,“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

    “在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带来的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集聚。”靳地胜介绍,如今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020家、注册资本527.4亿元,新增企业数是原存量企业数的6.7倍;港口辐射集聚效应增强,泸州港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0万标箱, 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55万标箱、增长9.8%、占全省水运总量59%,今年1-10月集装箱吞吐量48.7万标箱、增长18.5%、占全省水运总量61%。外贸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3.6亿元、增长792%、占全市比重80%以上,今年1-10月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9亿元、增长41%,占全市比重85%。

    在协同开放纵深持续拓宽方面,川南临港片区主动服务川南,在绵阳、广元等周边11个城市和泸县、纳溪等兄弟县区举办对接活动,建立昆明、赤水等6个无水港。升级完善口岸通关“零费用”、保B仓库“零租金”等系列举措,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7年进出口货值14.03亿元,今年1-10月进出口货值49.02亿元、增长249.3%。推进打造开放通道。南向,双向稳定开行“泸州-广州”班列,正式开行“泸州-钦州”班列,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东向,升船机“五定”外贸直航班轮增至每周4班,泸州港至上海水运时间缩短至12天;西向,“蓉欧+泸州港”班列正式发班,实现省内长江水运和蓉欧快铁无缝连接。扩大区域开放合作,挂牌成立驻香港办事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馆群,协同开放城市累计达43个。

    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始终坚持项目为先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众所周知,龙马潭区除了拥有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外,还突出发挥长开区的有力支撑作用,狠抓重点项目投资攻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做优现代农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96年的3.11亿元增至2017年的307.2亿元,是1996年的98.7倍,年均增速24.2%。”靳地胜介绍,目前,全区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7家,三次产业占比由1996年的23.1:48.3:28.6调整为2017年的4.7:67:28.3,第二、三产业两翼齐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长开区2017年完成主营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25.7%。

    》》》始终坚持交通先行 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交通建设方面,龙马潭区拥有“天府首港”泸州港、泸州客运中心站、泸州火车站、云龙机场(4D级)等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水公铁空”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

    泸州港是四川水运第一大港、全国28个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正在加快推进泸州港第二作业区、联检大楼等工程建设,扩大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效益,全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

    成自泸赤、厦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泸州高铁站、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广渝泸高速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该区公路总里程由156公里增至715公里,增幅达358%,其中高速公路43.3公里、国道22.3公里、省道14.4公里、县道100公里、乡道167.6公里、村道363.6公里,公路密度达2公里/平方公里,行政村100%通水泥或柏油路。新建公交站点750余个,实现89个村(社区)公交全覆盖,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川南城际铁路正在加快建设

    》》》始终坚持统筹发展 城乡一体深度融合

    龙马潭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7年的54.18平方公里,增长6.7倍。2017年末户籍人口37.04万人,城镇化率77.91%。

    如今,沱江三桥、沱江二桥加宽改造工程、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竣工建成通车,长江二桥及连接线工程加宽推进,跨江通道加宽推进。蜀泸大道四期、龙马大道北沿线、机场快速通道、港城大道等50条城市干道建成通车,北滨路、希望大道延长线等加快建设,城市骨架路网快速拓展。建成莲子山公园、木崖公园、玉带河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地、广场10个。加快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完成小市麻沙桥棚户区改造(一期)、驿通片区棚户区改造(一期)等6个棚改项目。继续推进石洞棚户区、泰和新城等改造。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安置房建设项目7个,建成面积31万平方米,解决了1.2万人的安置问题。投入资金3.2亿元,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6个,建成保障性住房3320套,解决了0.9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大力运用智慧化手段促进城市科学管理,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常态化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目前该区正在深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创建,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据了解,该区幸福美丽新村实现全域覆盖,创建省级“四好村”21个,市级“四好村”29个。合理布局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站31个,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达到70%,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7%,耕地实现有效灌溉,北郊水厂供水覆盖面达到100%,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95%,在全市率先消除农村危房和土坯房,在实现“农村灌溉、安全饮水、电网改造、街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通讯、农村公交”六个全覆盖基础上,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村公交“组组通”“好房子”全覆盖。

    让市民家门口购买进口商品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14年至今,该区累计实现减贫2711户8080人,双加镇大冲头村、长安镇长春村、金龙镇曹坝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该区实现了全面脱贫。

    教育资源高位均衡发展。形成以义务教育为主体,以高中教育为侧重,以学前教育为铺垫,以特殊教育为补充,公、民办互促的教育格局。拆并村小51所,改扩建学校29所,新建学校10所(公办学校5所,民办学校5所),2018年共有学校39所(民办学校5所、村小6所、公立学校28所)。

    社会保障更加可靠。就业、保险、福利、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截止2017年,养老保险覆盖17.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31.6万人,参保企业职工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9.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31.6万人,各类社会保险为群众保驾护航。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该区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96年至2018年,卫生机构由25个增至415个,增加390个,增长15.6倍;床位由145张增至4770张,增加4625张,增长31.9倍;卫生技术人员由392人增至4933人,增加4541人,增长11.58倍,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陈列馆各1个,街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43个、社区书屋46个。建成全民健身文化体育休闲广场区级8个、街镇12个、村社区57个;村级5人制足球场1个,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55条。全区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综合覆盖率达100%,其中有线电视8.5万户,农村地面数字电视0.93万户。街镇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等场地设施免费开放,年服务近6万人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2018年1―10月,该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别较2015年排放量削减5.6%、6%、6.7%、24.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上升,截至今年11月30日,优良天数已达255天。将长江石堡湾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投资5500万元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工作,一二级场镇已完成管网建设及修复约21.5千米。对禁养区内畜禽场和养殖专业户进行清理、核实,共关停或搬迁6家畜禽养殖专业户。全面落实河长制,濑溪河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标准,龙溪河到达四类标准,完成玉带河黑臭水体整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