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四川自贸“加减法”】四川自贸试验区有特殊使命 开辟内陆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四川自贸“加减法”】四川自贸试验区有特殊使命 开辟内陆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时间:2018-11-24 17:25:36  来源:  作者:

    【开栏语】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从上海起步,不断发展,5年间,12个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5年来,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一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实现外资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突破,基本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贸易监管体系;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初步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以自由贸易账户为代表,持续推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举措;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推动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今年时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又逢自贸试验区建设5周年,为充分展示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举措、进度、成效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即日起,四川新闻网特别推出【四川自贸“加减法”】网络访谈系列报道,从经济活力激发增强的“加法”和简政放权破除障碍的“减法”等多角度,“算一算”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性探索和阶段性成效。

    陈友清接受专访,介绍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3日讯(记者 李丹 实习生 赵晓霞 摄影报道)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截至今年9月底,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4.44万家、注册资本5425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22家、占全省1/3强;推动两批共142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探索形成350个制度创新成果,47个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川南临港片区可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事项414项,371项“最多跑一次”,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双流、青白江等区域促进生产型企业开工前审批时间由197天缩短为60天;成都关区通关效率居全国42个关区前列,泸州港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提速47.4%和67.2%……我们用这组喜人的数据开启访谈,引出提问。

    四川自贸试验区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高位发展?如何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实现自贸红利共享?着眼新时代,四川自贸试验区又如何打造“四区一高地”,开辟一条内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日前,四川新闻网记者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友清进行了专访。

    今年实现引领性强势布局

    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示范作用

    四川新闻网: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挂牌一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定位这一年多来的发展?

    陈友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贸试验区去年实现了奠基性的高位开局,今年实现了引领性的强势布局。不仅带动了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深刻改变了咱们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营商环境,带来了强大的学习效应、开放效应、竞争效应。尤为重要的是,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成效,得益于中央对四川的精准定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也得益于省直部门、三个片区和社会各界的高效协同。

    制度创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对此,四川自贸试验区紧扣“四区一高地”定位,着力构建政府治理、双向投资、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协同开放五大制度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田“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两批共142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探索形成350个制度创新成果,47个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其中29项分三批率先在省内复制推广;“公证‘最多跑一次’”“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等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有望在全国推广。

    同时,深化区域互动协同开放。突出南向东向开放,建立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与全国17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昆明等城市共建无水港;“中国―欧洲中心”成为商务部和欧盟共同支持的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入驻欧洲国家驻蓉机构30余家;聚焦通道优势扩大互联互通,打造国际贸易现代立体物流体系。依托“三临”优势,大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到111条,成为中西部唯一年出入境流量突破500万人次的航空口岸;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贯通亚欧大陆20个境外城市及国内14个城市,国际班列开行量居全国首位,拉动进出口50亿美元;泸州港开通直达日韩、台湾、香港等近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以上;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开展中欧班列集拼集运联动试验,重载率稳步提升。

    此外,四川自贸试验区推进负面清单模式改革,外商投资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落地区域,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窗办理”,99%以上实行备案管理。截至9月底,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4.44万家、注册资本5425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22家、占全省1/3强,主要集中于高端服务业领域。实现进出口38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一季度的5.7%提升到8.5%。实现税收收入130亿元。

    [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自贸试验区双流综保区进出口展销中心(资料图)。

    四川自贸试验区有特殊使命

    差异化体现在三方面

    四川新闻网:各个自贸试验区的试点任务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试点经验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和当地特色。四川自贸试验区有哪些特殊使命?如何实现四川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差异化探索发展?

    陈友清:四川自贸试验区有自己的特殊使命和特殊担当。我认为,差异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就是三个特殊的使命。第一,就是协同开放。在国务院《总体方案》中有一句话,“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协同开放”,这体现了中央对四川的定位、期待和重托。

    第二,就是“四区一高地”的定位。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这相当于5个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数量的之多,在其他自贸试验区也是较为少见的,这也说明中央对四川的期待很重,四川的改革试验任务很重。

    第三,就是三个片区,一个临空,一个临铁,一个临江。要利用好“三临”的叠加优势,来构建内陆地区对外经济走廊,开辟内陆地区对外互联互通的“四川样本”。独特的“三临”叠加优势,加之四川处于西部的区位,怎么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开辟内陆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其中大有可为,很值得思考。

    自贸试验区“三个特别注重”

    助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新闻网:四川自贸试验区在促进协同开放,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您认为四川是如何做到的?这其中有哪些关注焦点?

    陈友清:我认为,一年多的建设,四川有一些特殊抓法,具体来说有“三个特别注重”。一是特别注重制度创新,稳步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自贸试验区,都是担负“双重使命”的,一是试点制度,一是谋得发展。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重点抓了五大核心制度创新,一是现代政府治理,二是双向投资管理,三是贸易的便利化,四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五是协同开放。持续攻坚后,四川探索形成了350个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9项在省内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中,包括中欧班列涉及的“集拼集运”、泸州的“江上申报、抵港验收”、成都的“首证通”,以及首创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域冠名的自贸试验区法院等都受到全国广泛关注。

    第二,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特别注重差异化探索,有效发挥了对外开放合作的带动作用。挂牌一周年的时候,四川举办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并且联合1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提出了协同开放发展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倡议》,首次形成自贸试验区联动共推机制,这个反响也是极大的。

    第三,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特别注重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创业示范作用。据统计,截至9月底,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4.44万家、注册资本5425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22家、占全省1/3强,主要集中于高端服务业领域。实现进出口38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一季度的5.7%提升到8.5%。实现税收收入130亿元。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铁路口岸(资料图)。

    多方发力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将制定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

    四川新闻网:自贸试验区扩大了开放空间,催生了改革的磅礴力量,影响和带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体面貌。下一步,四川自贸试验区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有哪些工作是需要重点创新和突破的?

    陈友清: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以及自贸区建设五周年座谈会的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紧扣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向最高标准看齐,持续深化差异化的探索,进一步创新我们的体制机制,努力开辟一条内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具体来说,第一要做多维度对标,包括参考世贸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参考世界银行“10+1”的营商环境标准,参考北美、欧盟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框架等。同时,对接全球的自由贸易港,了解关注其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等内容。此外,学习上海、广东等国内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在这三个维度工作做好后,我们要做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标手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二是要聚力聚焦核心制度创新,把制度创新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接下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将针对中央下达的159项改革任务中,已经启动但还未落实的任务进行攻坚;重大的、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进行持续深化;还要针对制度改革进行一个比拼,达到竞相改革的目的;还将争取推动第三批省级权限的下放。

    第三方面需要做的重点,就是持续深化特色化、差异化试验。包括筹备举办第二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推动“双区”建设,建设协同改革先行区、内陆与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积极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用好自贸区的政策,实现红利共享;打造提升开放合作的平台;继续推动青白江、泸州创设综合保税区,推动打造国际铁海联运、空中丝绸之路的“双走廊”。

    第四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还将密切关注国家自贸试验区扩区政策走向,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为四川扩区创设条件,打好基础。并强化支撑性平台建设,包括搭建统计检测平台、组建新型研究智库、建好法制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在国务院《总体方案》框架下,先后制定《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自贸试验区引领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4个支柱性文件,“1+4”的基础性制度初步形成。下一步,还需要及早起草谋划2.0版本,即制定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

    (注:文中数据更新至2018年9月)

    首页 上一页[1][2][3]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