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中外嘉宾共话高等教育未来 坚持本色特色创建“双一流”
  • 中外嘉宾共话高等教育未来 坚持本色特色创建“双一流”

    时间:2018-09-22 18:42:02  来源:  作者:

    9月21日,2018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开幕。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9月21日,《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18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9月21日,参加2018亚洲教育论坛年会的嘉宾互相交流。 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9月21日,嘉宾在中国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热烈交流。 本报记者史晓露摄

    圆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江芸涵

    嘉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张力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郑强

    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教授 叶夫根尼娅・伊万诺娃・雷德杰娃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 高中伟

    当下,“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9月21日下午,2018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大学使命”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路与路径,展开讨论。

    谈标准:必须坚守文化和精神底线

    主持人: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得上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郑强:对高等教育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可以谋生的人,而是培养人的精神。一流大学不光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堪大任的人物;不光能让学生找到舒适高薪的工作,更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大学必须适度与社会保持距离,大学必须坚守文化和精神底线。

    叶夫根尼娅・伊万诺娃・雷德杰娃: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该非常注重人类的价值,第二需要创新。创新指的是所有方面的创新,它需要大学与时俱进,很好地整合资源谋求发展。

    张力:全国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大学或高校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积极争创世界、亚洲、全国、省域的一流水平。沿着多个维度迈上新的台阶,既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差异化的一支支生力军,又要加强多方位协同创新。通过从省域到全国的“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厚植创建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学科梯队基础。

    高中伟:如果能聚焦主业、彰显特色,我认为这所大学就是一流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再怎么努力也变不成北京大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聚焦教师教育的主业,做出自身的研究特色。

    谈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大楼,是大师

    主持人: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力: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格外重视“学、术、道、理”之间的关系。在“学”与“术”上,已有全球共识度相当高的客观标准。中国大学后发争创一流,特别要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联合攻关,在增强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同时,培育壮大中国学术界的全球话语权。在“道”与“理”上,应正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坚持本色、办出特色。总之,就是要坚守和创新本土“道”“理”的基石,熟悉和抢占全球化的“学”“术”的前沿。

    郑强:通识教育是国际一流大学教育教学的通行模式,是综合性一流大学办学条件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宽广视野拔尖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数理化教育。通识教育一定要强调三要素:信仰人格、精神品行、情感生命。

    高中伟: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两个群体:学生和老师。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作为校长,要把学校的主要资源向人才培养集中。作为老师,要全身心地教书育人。作为管理队伍,要全身心地为人才培养做好服务。对于好大学来说,盖大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师。学校的一切建设都要围绕一流的师资队伍来进行,不仅要关爱学生,还要学术卓越。同时,大学老师也不能只是一个教学匠,要成为一个学者,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大学老师。

    叶夫根尼娅・伊万诺娃・雷德杰娃:我的建议是,想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一定要做好平衡,要根植本国特色,拓展国际交流,让城市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相互动。还要像今天的论坛一样,搭建平台互相交流,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