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十年之约 感恩之旅 “海洋”中心开出中俄友谊之花
  • 十年之约 感恩之旅 “海洋”中心开出中俄友谊之花

    时间:2018-09-15 18:19:35  来源:  作者:

      10年光阴 并不漫长

    却足够让一位懵懂少女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受俄罗斯政府邀请,14岁的江油女孩贺丹与小伙伴们一起赴俄罗斯疗养。2008年首批赴俄人选中,有184名儿童来到了位于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的“小鹰”营地,贺丹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热情的接待外,俄方还安排了一批孩子前往莫斯科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见面。作为学生代表,贺丹与另一位男生向梅德韦杰夫赠送了一份四川礼物――一件熊猫双面绣。

    这次难忘的经历,让贺丹在心中许下了一个梦想――到北京上学,成为一名外交官。之后,贺丹回国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以系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今年毕业,她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分析部。

    “虽然自己没有成为外交官,但当时的梦想激励了我不断进步。”正如贺丹所言,在俄罗斯的这段日子,意味着爱与梦想,是她一生都要感激的经历。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40名青少年结束重逢俄罗斯之旅返回成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

    得知自己即将重新回到俄罗斯“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后,刘定松的妈妈纳了几双鞋垫,细密的针脚上是独有的羌绣。在刘定松的老家,这是最珍贵的礼物,用来对尊敬之人表达自己的感激。

    9月7日,来自中国四川的青年们,带着承载多年感恩之情的礼物扬帆起航,重返美丽的叶马尔海湾畔,见证希望之花盛开、友谊之树常青。

    9月14日,青年们返回成都,为期一周的重逢之旅正式结束,为十年之约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批900余名地震灾区儿童受俄方邀请,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在这里,无微不至的关心渐渐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伤,他们也和俄罗斯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十年,当年的翩翩少年长大成人。

    回归爱的海洋里,中俄青年重拾友谊,续写友谊万岁篇章。

    这次旅行,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十年之约

    两地青年续写着中俄友谊

    缘分起始于10年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900余名地震灾区儿童受俄方邀请,来到“海洋”中心疗养21天。在这里,无微不至的关心渐渐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伤,他们同俄罗斯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别时,他们依依不舍,因为种种情况,他们并未留下联系方式,成为大部分人最遗憾的事情。

    重回“海洋”中心,大部分人都带着期待与感激而来,寻找熟悉的温暖。如今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李悦,将一幅俄罗斯风格建筑的手绘送给了当初的手工课老师奥利噶,奥利噶比划着李悦刚来时候的样子,两人紧紧相拥,泣不成声。

    令何玉娇惊讶的是,多年未见的翻译老师,如今仍能在照片中准确认出她。过去的记忆,并未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消散,反而愈加浓烈。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9月12日晚,熟悉的旋律在“海洋”中心内响起,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为了这场演出,青年们日以继夜地与“海洋”中心工作人员排练,争取用最完美的状态展示出彼此最默契的情谊。

    离开“海洋”中心时,大部分青年都已经与当初的老师和新朋友交换了联系方式,重逢的喜悦大于离别的悲伤。两地青年交往仍在继续,在感恩中深化友谊,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巴蜀大地与远东海湾之间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不忘期许

    青年们肩负推动友谊的责任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时强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俄友好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今年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贺丹,目前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让她深有体会的是,这次来到“海洋”中心,他们更是肩负着推动中俄友好关系的使命。“带着这种荣誉感,我希望将来能为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小小的贡献。”

    何玉娇则对中俄两国青年交往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回到学校后,她想继续学好外语,与俄罗斯朋友们更好的交流,通过中俄双方青年的故事和友谊来延续两国友谊。

    “漂流瓶男孩”席浚斐的故事一直在“海洋”中心流传。“我们倡议:携手将中俄睦邻友好世代相传,推动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舞台上,席浚斐和“海洋”中心辅导员娜塔莉亚共同宣读了《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铿锵有力的声音,将整台晚会的气氛推至高潮。

    “漂流瓶故事得以续写,离不开中俄友谊的延续。”席浚斐说,今后他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促进两国青年的友好交往。

    [1][2]下一页 尾页

    重逢 故事

    把自己手绘的围巾送给当年的俄罗斯老师

    重返“海洋”中心的她,做梦都是甜的

    九月的叶马尔湾深邃幽蓝,波光粼粼。

    坐落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这一次,这里迎接了几十位来自中国四川的老朋友。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受俄罗斯政府邀请,这些孩子曾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21天。

    蔡文晴,是众多到此疗养的孩子之一。十年间,这个来自什邡的小姑娘,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十年前,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蔡文晴吃到了藏着奶油的神奇饺子,也在俄罗斯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手工。俄罗斯老师艾丽娜教她用纸板制作的相框,一直是她对远方朋友的念想。相框里,她装上自己当年的照片,坚毅地望着前方。

    重返“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蔡文晴刚刚大学毕业,正为考研做着准备。学了几年风景园林专业,蔡文晴的绘画和手工技艺见长。尽管时间匆匆,她还是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手绘了一批围巾,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当年曾教她手工的老师。

    有缘万里来相会,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蔡文晴找到了当初教她手工、送她相框的老师艾丽娜。两人紧紧相拥,互诉这十年的思念。中俄友谊代代传,俄罗斯青年用手臂拼成心形,把她装进“心”中。在俄罗斯短暂的几天,蔡文晴感觉“做梦都是甜的呢!”

    14日,蔡文晴回国了。她的朋友圈,停留在俄罗斯海边。在那段视频里,海浪翻滚,海风阵阵,她用英文表白“我爱OKEAH(注:‘海洋’中心)!”并许下心愿:我将再次回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罗田怡 谢凯

    新的使命

    十年前她给梅德韦杰夫送上四川礼物

    重返俄罗斯 她想延续这份中俄友谊

    赴俄21天 俄罗斯人民的热情让人难忘

    贺丹回忆,地震后初到俄罗斯,他们就能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热情。

    “当时有很多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学生们,拿着花束和气球欢迎我们。”贺丹笑道。

    从初到异国他乡的不自然,到后来与“小鹰”营地的老师们打成一片,友谊往往在各种潜移默化中建立。贺丹提起了当时的一个小细节――刚到俄罗斯那几天,营地的很多老师会对孩子们说“我爱你”的俄语。但对于性格腼腆的孩子们而言,用“我也爱你”这句话来回复,显得有些难以说出口。

    经过近20天的相处,到最后离别“小鹰”营地时,老师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贺丹还记得,营地有一位腼腆的辅导员姐姐,在他们平时排练时往往会安静地待在一旁,默默关注他们。临走时,贺丹给了那位姐姐一个拥抱,两人泣不成声,“我爱你”这句话恰能代表那时的心意。

    学生代表献礼 独具四川特色的熊猫双面绣

    10年前在“小鹰”营地时,曾有一部分孩子去了克里姆林宫,接受了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接见。贺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只记得梅德韦杰夫很亲切,一见面就将其中一个小男孩抱起来,之后还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克里姆林宫。

    之后,贺丹与另一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给梅德韦杰夫送上了礼物,那是一份独具四川特色的熊猫双面绣。据贺丹所说,听随行老师说,这份熊猫双面绣是四川残疾儿童共同创作的。

    2018年9月12日,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代表四川人民向普京总统赠送了蜀绣纪念品,感谢俄罗斯政府对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大力支持以及对灾区少年儿童的关心帮助。

    同样是绣品,两份礼物都蕴藏着四川人民对俄罗斯的真挚感情与诚挚谢意。

      重回俄罗斯 她在海洋中心认识了新朋友

    让贺丹深有感触的是,10年前赴俄,她更多关注与老师、同伴们的情感交流;10年后重返俄罗斯,不仅是一次感恩之旅,她成为了见证和传递中俄友好关系的一名使者。

    略显遗憾的是,因为贺丹之前是去的“小鹰”营地疗养,这次来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并未见到过去熟悉的老师们。“但是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贺丹说,其中有一位新朋友,是全程跟随他们的志愿者Nelly,她是“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国际事业部的工作人员。

    贺丹还与男孩Vladi交换了邮箱和Ins账号,在来到“海洋”中心的这几天,Vladi在私信中与她交流了许多:“第一次来‘海洋’中心,喜欢这里吗?”“希望下一次再与你们相见!”

    “如果10年后还有机会,我希望能重回‘海洋’中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

    首页 上一页[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