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超时空川行】铸造乡村振兴动力泵 来看四川战旗村改革与坚守的故事
  • 【超时空川行】铸造乡村振兴动力泵 来看四川战旗村改革与坚守的故事

    时间:2018-09-04 18:34:50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4日讯(龚芮 记者 陈淋)9月3日,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全体代表由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宁分别率领,编成三个考察组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5个县(市、区)现场参观考察。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参观考察中,彭清华、邓小刚、王宁和参会代表来到战旗村,详细了解成都市农村土地交易、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交易服务等共享平台作用发挥特别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情况。

    战旗村是四川乡村振兴的排头兵,2015年9月,战旗村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集体经济是农村的发展实力,也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动力泵”。在战旗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级资产从无到超过46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从无到460万元,企业从小土窑到乡村十八坊,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目前,战旗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战旗飘飘,名副其实”的背后,是一段鲜有人知的改革与坚守故事。作为战旗村改革创新的见证者、亲历者、操刀者,现年55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意味深长地感叹:“一路波澜壮阔。”

    战旗村老照片,记录改革步伐

    村办企业初长成:集体经济的“青铜时代”

    故事,从一个破旧的小土窑说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个消息迅速在战旗村传开,战旗人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我记得,那时村上负责去银行贷款,生产队筹集材料,村民出工出劳,奋战了120天,把村上一个旧土窑,改建成了机砖厂,每天可以出砖1到2万匹。”时任战旗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世立说,当年他27岁,也投身到砖厂建设。在他印象里,改建前的那个小土窑,就是战旗村集体经济最初的萌芽。

    有了村级“当家”集体企业――先锋第一机砖厂,集体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用集体企业赚来的钱,村上又先后建起先锋酿造厂、会富豆瓣厂、郫都区复合肥厂、先锋面粉厂等企业,集体资产就像雪球越滚越大,鼎盛时期村上已建起12家企业,不少村民也在厂子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1992年,全国多地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浪潮。战旗村被列为郫都区村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村。1994年,先锋第一机砖厂等5家企业通过改制,走上了股份合作制道路。

    然而,因改革经验不足、产权不明晰、管理经营不善等问题,到2003年,改制后的集体企业变成了“四不像”。“这一情况如不及时调整,用不了三年,这些村办集体企业都会垮掉。”李世立这样判断。为防止“公私不分、损公肥私”等现象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李世立和村主任高德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集体收回个人股权。

    这一脚“刹车”踩得十分关键,也异常艰辛。在改制大潮流中,战旗村稳稳地保住了集体经济的“家底”。“这些企业,是一千多名村民辛辛苦苦几十年创下的家业,不能在我们手中改没了。”李世立回忆。

    战旗村老照片,记录改革步伐

    不服输、有闯劲、不安分,大抵是战旗村这支基层战斗堡垒骨子里的性格。2003年,李世立和高德敏带着村干部到华西村等地学习,这一次,让大家感触良多,深受启发。“土地集中竟然能带给农村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世立和高德敏学习回来,战旗村立刻行动,在2003年、2006年两次探索推行土地整理集中。

    终于,在2007年,抓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机遇,整理置换出土地440.8亩,208亩用于村民新居建设,其余土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了榕珍菌业、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等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这次改革,使得战旗村集体经济风生水起。

    期间,战旗村成立了农业股份合作社,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村等荣誉。

    集中居住和集中土地这两个“集中”,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水、电、气、路配套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健全,当初暗下决心“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的党支部,终于带领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自2005年起,村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由集体承担,同时村集体每年向普通村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数额不等、逐年递增的补助,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村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战旗村老照片,记录改革步伐

      改革创新再突破:“战旗飘飘”迎来“黄金时代”

    时序流转,唯改革者进。

    2010年,接过老书记手中的“接力棒”,高德敏深知这份责任的重量。“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一路上,这位新书记琢磨着,追寻着。

    会计出身赋予高德敏一身“算账”本领,如何算好集体经济这本大帐,成为这个“打鸡血”书记首先考虑的事情。2011年,高德敏开始“操刀”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改革,目的,就是把过去存在的“糊涂账”算清楚。“如何锁定集体经济人的范围、物的范围?确权颁证怎么操作?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谈起其中的故事,高德敏始终兴奋、自信。

    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认定1704人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土地进行权属调整,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开展资源、资产、资金“三资”摸排清理……可以说,这次改革是战旗村敲响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关键所在,为改革创造了先决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德敏清楚地知道,先锋第一机砖厂、郫都区复合肥厂等一批村集体企业已不再适应发展趋势。于是,在2014年下半年,忍痛关闭了5家高污染、高耗能集体企业。

    第二年,在关闭污染企业的这片地上,迎来了一场新的土地改革。这一年,郫都区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听到这个消息,感觉机会来了。”高德敏回忆。

    改革意味着摸石头过河,这次也不例外。入市主体的资格如何认定?收益如何分配?什么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怎么样的操作才具有合法性?如何取得村民支持?高德敏和村干部解决了摆在面前的这“九九八十一难”,终于,2015年9月7日这天,传来了好消息――由村资产管理公司以每亩52.5万元、总价700多万的价格,将一宗13.4亩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成功出让,村集体经济一举突破2000万元,由此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蝶变。

    这是四川省首宗由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竞价成交,落下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标志着我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是我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到2017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53元。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正是战旗人坚守与改革近40年的奋斗史。

    回望来时路,改革再出发。

    从一张张纯棉布到一双双精美舒适的布鞋;从一颗颗黄豆、辣椒到千家万户餐桌离不了的酱油、豆瓣酱;从一根根竹条变成一个个漂亮结实的鸟笼……与川西平原的传统工匠面对面、与传统手工艺零距离,体验成都平原匠人们的十八般武艺有了绝佳去处。

    战旗村新貌:“乡村十八坊”

    今年8月,由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自主建设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建成,并举办了热闹的开坊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利用集体资源,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

    战旗村新貌。 陈淋 摄

    如今,战旗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乡村振兴博览园、乡村振兴人才学院、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最好的机遇、最好的时代,“算账”高手高德敏又开始精打细算。“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为村民亮下了承诺,高德敏说,下一步,乡村旅游将是战旗村发展的重点,以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和青少年教育体验基地为主线,配套带动农商文旅体发展,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嘱托,为乡村振兴夯实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除署名外,其他图片来自郫都区委宣传部内刊社)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