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六旬苏轼海南儋州兴文脉
  • 六旬苏轼海南儋州兴文脉

    时间:2018-08-08 14:14:03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余如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曲折的被贬经历中,最后一站是今天的海南省儋州市。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7月至元符三年(1100年)6月,年过六旬的苏东坡在海南岛度过了近3年时光,后来在大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如果说黄州见证了苏东坡的文学创作巅峰,惠州留下了他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热肠,儋州则至今传扬着苏东坡热心教化的美名,它们共同构成了苏东坡的多元才华和多彩人生。7月19日,四川人艺话剧《苏东坡》剧组赴琼演出,记者走进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感受苏东坡在此开坛讲学、传道授业的不朽功绩。

      带头挖井,不改民生情怀

    东坡书院所在的中和镇为古代儋州的主城区。驶离海南环线高速不久,在中和镇外一片农田、椰树、棕榈树和各种盛放鲜花的环抱中,古色古香的东坡书院悄然出现。

    如今的东坡书院环境雅致,可在北宋年间,海南岛却地处边陲、闭塞落后,毒蛇猛兽遍地皆是,瘴疠和疟疾也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公元1097年,朝廷将苏东坡贬为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他在一封信中表示“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则葬海外”,做好了死的准备。

    不过,苏东坡不改随遇而安的本色,以至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苏东坡不能住在官舍,人们便在桄榔林中为他盖了一间草房,还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看到人们多取积水饮用,他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此后大家纷纷挖井取水,减少了当地疫病的发生。如今在中和镇西南角,还有一口名为“东坡井”的古井纪念。“古代杰出的士大夫即使贬谪远荒,也想着要尽力为当地人造福,但像苏东坡那样将贬居之地视作故乡的士大夫仍属罕见。”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景凯旋评价道。

    住在桄榔林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东坡书院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一天,昌化军军使张中邀苏东坡同访当地逸士黎子云,众人提议集资为苏东坡建屋落脚,后者欣然同意,并取《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为“载酒堂”。几经兴废之后,“载酒堂”于明嘉靖年间正式更名“东坡书院”。1949年后,东坡书院还维修、增建了大殿、载酒堂、载酒亭、廊庑等建筑,并竖立起东坡笠屐铜像和倚坐铜像等。

    据统计,苏东坡在海南共创作诗歌170余首、各类文章160余篇,同时续写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3部经学著作。

      开坛讲学,力促人文兴盛

    不过对于儋州和海南而言,“载酒堂”的意义不止于此,它更是苏东坡开设讲坛、推行文教的重要场所,有效对接中原文化,是海南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走进“载酒堂”大门,游人便可见苏东坡持卷讲授,好友黎子云认真聆听,而儿子苏过则恭敬地站在一旁的场景。苏东坡开坛讲学之前,海南一直无人在科考中中举,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

    苏轼通过“载酒堂”,培养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当地学子。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可惜屡试不第。得知苏东坡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赶来拜师,深得苏轼真传。去广州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写诗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拜会苏辙,得知苏东坡已在北归途中去世。苏辙在哥哥题诗的折扇上补写出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姜唐佐当即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苏东坡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称赞,“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东坡也因此被儋州民众世代纪念。东坡书院内有一座“钦帅堂”,系1595年由儋州知州陈荣选修建,用于当地文化人瞻仰、怀念苏东坡功绩。据悉,历史上的“钦帅堂”,陈列了不少苏东坡的手迹墨宝,以及他当年在儋州生活使用的物品。“苏东坡把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贬谪地当成自己的功业,其实心情是很复杂的,是带着一种自嘲的口吻说的。”不过,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李景新也认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也包含着苏东坡对自己的肯定,苏东坡晚年在儋州三年,为海南的民生、文教等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报海口7月22日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