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变革.40年巨变】广汉向阳:一块普通牌匾的替换 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 【变革.40年巨变】广汉向阳:一块普通牌匾的替换 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时间:2018-08-08 14:07:56  来源:  作者:

    【开栏语】

    今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年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之下,勤劳的中华儿女,用拼搏和汗水,织出了一幅又一幅锦绣篇章;四十年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之下,勤劳的中华儿女,用热血和奉献,奏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华章。

    40年改革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华丽转身:昔日破败小村落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风驰电掣的高铁动车取代了二八杠自行车;昔日破旧砖瓦屋变成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自动高效的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的男耕女织;……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聆听那段峥嵘历史的回响,回望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我们越发自豪;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还有很多的梦想需要我们去憧憬,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征程、一起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

    从今日开始,四川新闻网将以【变革.40年巨变】为题,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报道。

    向阳镇幸福广场里的摘牌雕像

    四川新闻网德阳8月7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在广汉,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在他们心中有一个熟悉的词语――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来自于1980年4月,一块普通牌匾的替换。然而就是因为这个牌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让今天的广汉市向阳镇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近40年的发展历程,让向阳镇的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走在了德阳全市前列,被列为四川全省首批百镇行动试点镇。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7亿元,同比增长9.6%。

      摘牌前公社主任要离婚 一家人都“不要了”

    向阳公社变成向阳乡人民政府,一个牌匾的变化,背后却有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80年4月18日,当时的广汉县向阳公社的社员们早上出工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挂着,中午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

    这种做法当时在全国来说,是首例。其摘牌的执行人正是当时的公社主任钟太银。“做这件事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所以当时父亲在摘牌前要毫无理由的向母亲提出离婚。”钟太银的小女儿钟敏当时只有10岁。

    钟敏回忆说,在摘牌前,父亲大概有近两个月没有回过家。唯一一次回家是在摘牌前一个星期的一天中午,父亲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一脸严肃的找到母亲,没有任何理由地向母亲提出离婚,并且四个子女他一个都不要,全部让母亲抚养。

    当时的钟敏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吓哭了。不清楚情况的她只知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家庭,带大四个子女,这一切换来的却是毫无理由的离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钟太银退休后,才向钟敏回忆了当时摘牌的情况。

    “原来父亲近两个月时间没有回家,是为了偷偷的做“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匾。因为不能让其他人知道,所以只能在下班后一个人做。”钟敏说,牌匾的大小以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这几个字都是由父亲自己刻下的,然后再刷上油漆。

    为了保护家人不受牵连,钟太银在摘牌的前一个星期向妻子无理由的提出了离婚。摘牌当天,钟太银将自己做的牌匾悄悄的换上,然后将公社的牌匾拿到办公室放在了一张桌子下。接着烧掉了关于摘牌的一些资料,然后就是等待换牌后,大家对此的反映。

    “摘牌后,父亲很长一段时间都吃不好、睡不好。”钟敏说,因为一直担心有上面人来向他“问罪”。

    然而并没有人来“问罪”,而钟太银的这一摘牌举动,反而让向阳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成就了广汉“敢为人先”的美名。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

    钟敏说,作为他的子女,永远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退休后的钟太银,向女儿钟敏回忆了当时换牌的前后经过,并在本子上做了记录。“父亲跟我说,当时摘牌是悄悄的进行,不宣传,也不放鞭炮。但以后肯定会有媒体来采访这件事,所以让我好好地保存这个记录本。”钟敏说,父亲的这番话果然应验了。

    摘牌人钟太银留下的记录本

      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 第一年家里终于有了余粮

    钟敏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里共有6口人,住的是泥土砌的茅草屋,只有三间房。尽管是公社干部的子女,却并没有什么优待,让钟敏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穿的衣服总是姐姐穿过的,而且一次又一次的缝补,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总要在外面借粮吃。

    “人民公社是政社不分、一大二公、五位一体的体制;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在留下的记录本上,钟太银记录了他对人民公社的一些看法。钟敏说,当时在公社干活,不少人都在磨洋工,没有积极性。

    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挂牌,在全国率先实行基层政权改革后,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土地,这预示着只要肯干,家里就可以留下更多的粮食供自己支配,极大的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因为父亲是乡干部,拿工资,所以他没有分土地。家里5个人就分了6亩地。”钟敏说,包产到户第一年,家家户户缴纳了公粮后,都有了充足的余粮。吃不完的话,还可以卖给粮站。

    这一年,钟敏家里养了肥猪等家畜、家禽。“过年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新衣服,买了新书包,还让我们随便的吃,第一次吃的饱饱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钟敏仍然感受到幸福。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向阳镇内中小企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据钟太银的记录本上记载,1998年,向阳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0亿元,人均收入2860元。

    资料显示,在人民公社的20年里,向阳的人均分配从最初的68元到74元。而改革18年后,向阳人均收入达到2860元,翻了近40倍。

    实施土地流转 依托龙头企业助农增收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向阳镇已经从一个传统农业乡变身为工业强镇,但“三农”工作仍然是该镇的基础性工作,坚持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向阳镇抓住位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核心区域的机遇,将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大力发展重点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公司+专家+农户+农技站+粮站”的运行模式。

    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这个成立于1997年的本地企业已经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一线员工达800余人,均系来自向阳镇及周边地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

    “我们公司长期坚持与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展开深入合作,依靠其品种繁育等科研技术优势,为订单农业基地筛选出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弱筋小麦订单种植区域已覆盖广汉市多个乡镇,以及周边县市,规模已达30000余亩,惠及农户600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400余元。

    作为这家公司的生产原料供应地之一,向阳镇双柏村与附近的张化村、丰收村等共流转了土地1000多亩,全部用于米老头公司的订单农业生产。双柏村村支部书记肖猷国介绍说,他们专门成立了种植专合社,由于是订单农业,根本不愁粮食卖不出去,而且收购价格有保证,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土地流转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今后我们还要增加土地流转,种植更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向阳镇在去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近400亩,发展蓝莓、桑葚等特色种植,鼓励鲜花种植、龙虾养殖等产业发展。目前,全年发展特色农业2000余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9600余亩,流转率达到56%。

    “向阳镇是全国最早开启农村改革的地区之一,历经近40年的改革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成德一体化的‘桥头堡’和‘边界试验区。”向阳镇党委书记宋友介绍,如今,向阳的城镇建设、经济、农业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欣欣向阳”的景象。接下来,向阳镇抢抓成德同城的历史机遇,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聚力决胜脱贫攻坚,把握大势谋发展,铆足劲头抓落实。

    相关新闻:

    【变革.40年巨变】改革助推产业转型 广汉向阳从农业镇走上工业兴镇之路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